![妇科临证备查](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99/27185699/b_27185699.jpg)
第四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延后7日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衍期、经乱等。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病因与肝郁、肾虚关系密切。情志抑郁致使肝气逆乱,或肝肾阴亏肝失所养而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失司,时而疏泄不及,时而疏泄太过,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则月经先后无定期。肾主封藏,若素体禀赋不足或房劳伤肾,导致肾气亏虚,闭藏失职,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周期错乱。肝气郁滞,每乘悔脾土,致脾运失常,气血生化不足,血海过期不满或脾失统摄,血溢妄行,遂成衍期。此外,不规则服避孕药也容易引起月经周期紊乱,在问诊中要注意询问。
临床主要证型为肝郁气滞、肾气亏损、气血虚弱、肝肾阴虚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前应做妇科检查、内分泌激素和基础体温的测定。
一、西医治疗
黄体功能不足至黄体不健的治疗,可在黄体期补充孕酮,如在基础体温上升的第2~3日开始,口服安宫黄体酮,每次4毫克,2次/日,连用10日。
卵泡发育障碍的治疗,可于月经第5日,每日口服1次己烯雌酚0.25毫克,连服20~22日为一个治疗周期。
卵泡发育成熟障碍的治疗,可于月经第5日开始予氯米芬,每日50毫克口服,连服5日。
二、中医治疗
1.肝郁气滞
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经前乳房胸肋、少腹胀痛,经来痛减,精神抑郁,时叹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组成】柴胡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煨生姜6克、薄荷3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行不畅,量少有块,酌加丹参20克、泽兰10克、红花10克、益母草20克;经来少腹胀痛甚者,加姜黄10克、川楝子10克、玄胡9克;若经来量多、色红者,为肝郁化热,去煨姜之辛温动血之品,加丹皮15克、栀子10克、地榆12克;若出现胃脘不适,嗳气明显者,是肝郁犯胃之证,加香附10克、佛手10克、砂仁10克、陈皮12克。
2.肾气亏损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少,色清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频数,或白带清稀、舌淡、苔白、脉细弱。
固阴煎加减: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组成】党参20克、山药30克、熟地20克、菟丝子15克、远志12克、山茱萸10克、杜仲10克、肉桂6克、制附子9克、五味子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属青春期发育迟缓,经血不足,肾气不充。冲任失养,加肉苁蓉20克、鹿角胶15克、紫河车粉3克;白带清稀者,为肾阳虚之证,酌加金樱子15克、鹿角霜15克、芡实15克、苍术10克、薏苡仁24克;小便清长频数者,加益智仁、桑螵蛸10克;大便稀溏者,加炒白术15克、陈皮10克、白扁豆20克、莲子15克。
3.气血虚弱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稀,面色无华,气短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参芩白术丸加减:补气养血,养血调经
【组成】党参15克、莲子15克、山药20克、薏苡仁30克、砂仁9克、白术12克、桔梗12克、白扁豆2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经来量多色淡,为气不摄血之证,可加黄芪30克、炒艾叶10克、仙鹤草20克;月经量少者,加当归12克、白芍15克、阿胶15克;小腹下坠、少气懒言,为脾虚气陷之证,加黄芪30克、升麻6克、柴胡6克。
4.肝肾阴虚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红质稠,手足心热,心烦失眠,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
六味地黄丸加减: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组成】熟地30克、山药20克、山茱萸12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12克、丹皮12克、泽泻6克。
【加减】经来量多色深红者,加首乌20克、女贞子20克、墨旱莲15克、侧柏叶12克;手足心热甚者,加川柏10克、知母10克;腰酸甚者,加川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兼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15克、酸枣仁12克;若出现头晕目胀,为阴虚阳亢之证,加钩藤15克、杭菊10克、生石决明30克。
三、中成药
1.加味逍遥丸
【主治】肝郁血热。
【用法】每服6克,2次/日。
2.五子衍宗丸
【主治】肾虚证。
【用法】每服6克,2次/日。
3.金匮肾气丸
【主治】肾阳虚证。
【用法】每服6克,2次/日。
4.右归丸
【主治】肾阳虚证。
【用法】每服9克,3次/日。
5.补中益气丸
【主治】气虚证。
【用法】每服6克,每日2~3次。
6.乌鸡白凤丸
【主治】血虚证。
【用法】每服6克,2次/日。
7.人参养荣丸
【主治】气血虚证。
【用法】每服6克,2次/日。
8.知柏地黄丸
【主治】肾阴虚证。
【用法】每服6克,2次/日。
四、名医验方
1.蔡小荪
育阴调经方(四物调冲汤):理气养血,调理冲任
【组成】炒当归10克、生地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怀牛膝1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行先后不定期,量时多时少。
【加减】经行前期,量少或偏多,经期延长者,属阴虚内热,加地骨皮、麦冬、熟女贞子、墨旱莲、桑寄生等;经量偏少,经行后期或小腹冷痛属寒凝气滞者,加艾叶、吴茱萸、桂枝、元胡;经行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面浮肢肿属脾虚失摄者,加生黄芪、炒党参、茯苓、山药、炒白术等;经行少腹刺痛或胀痛属热毒内蕴者,加红藤、败酱草;经闭不行者,加牛膝、泽兰叶。
2.丁光迪
举经汤:扶脾调肝,举经止漏
【组成】鲜藕(打碎)250克,茯苓、白术、炒当归、炒白芍、藁本、白芷、荆芥炭、炒防风各10克,木香6克,柴胡5克。
【用法】水煎服。连服10剂。
【主治】月经不调,先后无定期,血量多,经期长,甚至经行错乱,前经期刚净,后期又至,漏无宁日。
【加减】腰酸坠痛,为督脉虚损,加羌活、独活各5克,川续断10克;经崩血多,为气虚下陷,不能摄血,加白芷、防风各5克,黄芪10克;血色鲜红,去黄芪,加蒲黄炭10克;初时血多紫块,为气虚血瘀,加红花、炮姜各5克;腹痛,加芍药,茴香各5克;白带多,经色淡,为气虚湿胜,加白芷、藁本各5克;带多如水者,再加白龙骨、赤石脂各10克,亦可加苍术10克(有伏龙肝最佳,用250克,煎汤代水)。
3.高咏江
补肾固冲汤:补肾固冲
【组成】仙茅、淫羊藿、山茱萸、菟丝子、沙苑子、杜仲炭、当归、白芍、阿胶珠、茜草各10克,艾叶5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经期紊乱。
4.哈荔田
平肝除热汤:滋阴补肾,平肝清热,养血安神
【组成】玄参、钩藤、夜交藤各12克,白芍、麦冬、女贞子、生地黄、白蒺藜、桑椹、黑芝麻、炒酸枣仁、茯苓各9克,台乌药6克,延胡索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久郁不释,肝郁化热,下没肾水,致冲任匮乏,久患月经不调,症见经期或先或后或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有血块,经前小腹胀痛,腹胀便干,小便黄短,带下黄白,黏稠气秽,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加减】另取蛇床子9克,黄柏6克,吴茱萸3克,纱布包,开水冲泡,先熏后浴。
5.何子淮
益气调冲汤:益气调冲
【组成】炒党参、炙黄芪、炙甘草、升麻炭、焦白术、炒白芍、远志炭、松花炭、鹿衔草、肉果炭、赤石脂、补骨脂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行先后无定期,量多或少,色淡、淋漓难净,甚至断后3~5日复见少许,或量多如崩,面色不华,气短自汗,下腹作坠,胃呆、舌淡、脉细软。
【加减】如量多似崩,可加用独参汤以益气摄血。
6.郝丽莉、赵文静
香附调经汤:补血益气
【组成】当归、香附、生地黄、白芍各25克,川芎15克,郁金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
半夏吴萸汤:养血温经,固冲止带
【组成】法半夏15克,吴茱萸、当归、麦冬、干姜、茯苓、桔梗、木香、防风、丹皮、甘草各10克,桂枝、细辛各5克,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冲任不调,月经愆期,先后无定,或崩漏不止,赤白带下,小腹急痛,每至经期即发头痛眩晕,饮食减少,气满心怯,形体消瘦,面色不泽,舌暗苔腻,脉沉涩。
调经种玉汤:疏肝行气,和血养血,温经种子
【组成】熟地黄、香附各20克,吴茱萸、当归、川芎各10克,艾叶、肉桂各5克,生姜3~5片。
【用法】水煎服,月经第1日开始,连服20剂。
【主治】七情所伤,经无定期,乳胀腹痛、不孕。
7.钱伯煊
健脾补肾通经汤:健脾疏肝,益肾化瘀,止血
【组成】生牡蛎30克,生地黄、贯众各15克,旋覆花、昆布、白芍、淮山药、茯苓、党参各12克,佛手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脾气虚弱,肝气横逆,肾阴虚亏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症见经量多,色黑红夹有白带,且有血块,经期少腹胀痛,带下多,色黄气秽臭,大便干结,苔薄黄腻,中剥边尖刺,脉细软。
【加减】如经行量多,早晚各,加服三七末各1.5克,温开水送服。
疏肝调经饮:疏肝益肾,温经化瘀
【组成】熟地黄、当归、川续断、鸡血藤各12克,桃仁、赤芍、白芍各9克,制香附、川芎、生蒲黄各6克,肉桂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肝气上逆,肾阳虚,寒瘀凝滞所致月经后期,症见量少色暗,经期少腹寒痛,头晕耳鸣,少寐、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
8.王渭川
一号调经丸方:补虚调经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2克、香附12克、当归9克、桑寄生15克、巴戟天6克、菟丝子15克、台乌药6克、川芎6克、益母草24克、艾叶9克、小茴香3克、紫河车粉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此为一周量。
【主治】月经紊乱,属虚证者。
二号调经丸方:活血化瘀调经
【组成】丹参9克、白芍9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当归9克、姜黄9克、桃仁9克、香附12克、红泽兰15克、益母草12克、柴胡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此为一周量。
【主治】月经紊乱,属实证者。
一号调经合剂(益黄八珍散改水剂):补益气血,祛瘀调经
【组成】党参24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当归9克、生地12克、赤芍9克、川芎6克、益母草30克、土鳖虫9克、炒蒲黄9克、鸡血藤18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漏下色淡有块,痛经,属气血两虚挾瘀者。
9.朱承汉
疏肝调经汤:疏肝理气,通络调经
【组成】炙柴胡、炒赤芍、川郁金、制香附、制乳香、全当归、炒川芎、失笑散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失调达型之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少而色暗,兼有行经时乳房胀痛,胸肋不舒,小腹两侧隐痛,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加减】若经量正常,小腹略胀,为肝郁脾虚,可用逍遥散煎丸并用,调肝健脾;若月经先期量多色红紫,心烦易怒,脉弦数者,属肝郁化火(热),热扰血海,宜用丹栀逍遥散以解郁泻火。
10.朱小南
定期汤:理气解郁,扶脾养血
【组成】当归、制香附、合欢皮、丹参、巴戟天、秦艽各9克,白芍、郁金、焦白术、广防己各6克,川芎、枳壳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肝郁脾虚,气血不调型之月经先后无定期,胸闷腹胀,纳谷不香,周身骨节酸楚,苔薄白,脉虚细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