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智移 浙江省银行卡产业创新和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环境篇

第一章 宏观经济运行及特点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重要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面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7年来最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全国上下砥砺前行,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本小节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进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增速回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经济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GDP增速是自2011年经济增速下行以来的首次回升。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详见图1-1。

图1-1 2013—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017年,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万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3.5万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2.7万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占比回升,详见图1-2。

图1-2 2013—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二、居民收入增速加快,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增速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201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涨幅分别为0.9%、1.5%、1.6%和1.8%。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有所下降,非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涨幅有所回落,服务价格涨幅明显扩大。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全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8%,比城镇高1.8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增势强劲,线下消费持续回暖,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为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详见图1-3。

图1-3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三、投资增长稳中略缓,进出口保持增长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2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当前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高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放缓。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7.0%,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8%。二是民间投资增速回升,全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比上年高2.8个百分点。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加快,全年为19.0%,比上年高1.6个百分点。

进出口较快增长,外贸结构优化。按人民币计价,2017年进出口总额为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出口15.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5万亿元,增长18.7%。进出口相抵,顺差2.8万亿元,同比收窄14.2%。2017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8.4%,为出口主力。

四、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行业需求持续拓展

2017年,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长(详见图1-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比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图1-4 2013—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求人倍率约为1.22%,比上年同期和上季度分别上升0.09%和0.06%。与上年同期相比,用人需求增加15.6万人,求职人数减少17.3万人。

五、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结构逐步优化

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567亿元,同比增长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330亿元,同比增长7.7%;收支相抵,全国财政赤字为30763亿元,比上年多2474亿元。税收收入较快增长,非税收入下降。全年税收收入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非税收入2.8万亿元,同比下降6.9%。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8%;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0.1%,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11.3%、18.6%,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24.9%,关税同比增长15.1%,车辆购置税同比增长22.7%,主体税种多数增长较快。

从支出结构看,财政支出占比较高且增长较快的科目有节能环保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全年同比分别增长19.8%、16.0%和15.6%,支出结构逐步优化。

六、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总体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利率水平总体适度,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2017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9.4万亿元,比上年多1.6万亿元。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约169.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约125.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6万亿元,详见表1-1。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315194亿元,增加64717亿元。在有效抑制金融体系杠杆的同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均保持了平稳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表1-1 2017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第二节 浙江省经济运行特点本小节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队.201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日报,2018-02-29(4).

2017年,浙江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统筹改革、发展、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浙江省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整体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7年,浙江省生产总值51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增速快于上年年报核实数0.2个百分点,快于全国(6.9%) 0.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92057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17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2472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27279亿元,增长8.8%。从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看,工业、农业、消费增速加快,投资结构优化,服务业、进出口、财政收支增速较快,用电量、货运量、贷款、信心和景气指数等先行指标继续向好,详见表1-2。

表1-2 2017年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图表来源:《201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基本稳定,房价同比回落。2017年,CPI比上年上涨2.1%,涨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均上涨,居住类涨幅为5.1%,居首位。房价同比涨幅回落,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杭州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6%,宁波、温州、金华3城市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5.1%、6.7%和9.7%。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动能优化。2017年,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3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8.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08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8.9%、上半年的9.9%回升至全年的10.6%;进出口25604亿元,增长15.3%,规模稳居全国第4位,增速居沿海省份首位。世界500强企业不断落户浙江,2017年新设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4家,比上年增加13家。

金融市场运行稳中有进。2017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7万亿元,增长7.8%;本外币贷款余额9.0万亿元,增长10.3%,增速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478亿元,比年初下降299亿元,不良贷款率1.64%,比年初下降0.5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3331亿元,同比多增5846亿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财政总收入10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0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6%和10.3%。税收收入4940亿元,增长11.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5.1%。

企业效益持续向好。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4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38个行业大类中,29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6元,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实际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054,低于上年的2.066。

二、浙江省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改善企业营商环境

改革成效显著。浙江省政府以“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为引领,让老百姓“最多跑一次”,力求打造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浙江省的模式创新,使得浙江成为审批快捷、管理方便、服务优质的省份之一。

坚持市场化道路,浙江省在册市场主体达到593.4万户,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507家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信息网,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活跃,浙江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二)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结构优化

2017年,959家“僵尸企业”得到处置、1.3万家落后产能的企业被淘汰、11.8万家脏乱差小作坊得到整治,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企业境外并购拓展浙商转型升级新路径。八大万亿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提质增效,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杭州,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走向融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规模企业积极上市、浙商回归和“互联网+”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三)科技创新高地,高新人才集聚

落实“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三大创新政策。浙江省研发经费由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的2.05%提高到2.43%,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0.3万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杭州成为全国“互联网+”科技创新高地,阿里巴巴迈入世界一流企业,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迈向全球化。高新技术企业从5008家增加到1146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从5574家增加到40440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新政,大力引进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总计达530万人。

(四)城乡差异缩小,区域发展加速

建设城乡平衡社会,推进新型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新增高速公路535公里、高铁824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33公里、农村公路5016公里。都市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山区和海岛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文明

浙江省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实现优质水提升、劣质水下降,蓝天提升、PM2.5下降,绿化提升、森林火灾下降的明显变化。“五水共治”初见成效,累计消除6500公里垃圾河、5100公里黑臭河,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从64.3%提高到82.4%数据来源:《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五水共治”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获得高度赞许。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启动实施工业废气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全面淘汰黄标车,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61微克下降到39微克。制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生态功能区县市环境年金制度和覆盖全省江河湖塘的河长制,努力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省。

(六)国际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良好

2017年,G20杭州峰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化水平。同年,杭州成功申办2022年亚运会。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先后获批。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四,波音飞机项目落户舟山,开通义新欧班列并实现常态化运行。境外投资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外贸出口占全国比重达到12.7%,实际利用外资824亿美元。

(七)科教文卫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各类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8.2%。推动“双下沉、两提升”,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846元、15806元增加到51261元、24956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13万人、5252万人,参保率分别达到88.6%和98%。人居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超过40平方米和60平方米。低收入群众生活切实保障,全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分别达到每月739元和730元。

第三节 浙江省银行业发展特点

浙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银行业根据浙江经济的“轻小集加、民营经济、块状经济、外向型经济、浙江人经济”特征,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血液循环系统”作用,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2017年,浙江银行业加强金融监管,银行业呈现出脱虚向实、结构优化、风险防控、提质增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等整体发展态势。

一、服务实体经济,银行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2017年,浙江省银行业逐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全年新增贷款8429亿元,同比增长10.3%,非信贷资产较年初减少461亿元,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下降为5.98%,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2017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余额14.1万亿元,同比增长6.0%;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余额13.6万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浙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二、风险防控,银行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201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7万亿元,增长7.8%;本外币贷款余额9.0万亿元,增长10.3%,增速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持续“双降”,资产质量稳中向好。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478亿元,比年初减少299亿元;不良贷款率1.6%,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保持稳步下降态势。2017年,全省银行业开展全面风险排查,积极推进担保链风险化解,全年处置不良贷款1851亿元,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均呈现下降趋势,风险防控取得一定成果。

三、提质增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

2017年末,全省重点建设表内外融资余额408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517亿元,同比增速超过20%。 2017年,浙江省累计处置959家“僵尸企业”、淘汰1.3万家落后产能企业,支持优质企业、帮扶困难企业的同时,出清“僵尸企业”,增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压降“两高一剩”贷款,逐步深化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立足特色,金融服务地方实体经济

2017年,浙江省银行业机构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多家法人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两家民营银行稳健发展特色业务,农合机构总体完成股改,农商银行达到71家,3家非银法人机构顺利开业,温州、台州、湖州、衢州等地全国性金融试点改革稳步深化。浙江省金融支持重点项目稳投资,优化金融服务,稳妥有序去产能,多措并举推动去杠杆,推动社会融资降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五、普惠金融,金融服务满意度有效提升

2017年,浙江省银行业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着力打造智慧普惠、绿色普惠、精准普惠和共享普惠四大战略。实施“互联网+”智慧普惠,大力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加大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社交、电子商务、微社区等的应用,积极开展银政、银校、银医、银园、银保等多层次合作;围绕绿色普惠,大力引导农业产业转型,突出农村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精准普惠,推行重点区域“一类一策”和重点群体“一户一策”制度,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共享普惠,继续加大普惠设施、渠道、科技等投入,使群众获得金融服务耗时更少、距离更短、成本更低。

第四节 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

浙江省互联网企业聚集,移动端交易量、客户规模等指标均领先全国,凭借着实力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和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持续壮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常态下,浙江省陆续出台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的政策,着力打造互联网金融高地。同时,在全国大范围进行互联网金融整治的环境下,浙江省在互联网金融整治方面高度重视,加强风险防控,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的环境。

一、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

浙江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禀赋。近年来,随着社会各领域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不断挖掘拓展,互联网金融新兴业务和行业形态不断迸发出新活力,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实体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度高

浙江省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民营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结构的支柱,浙江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良好的经济状况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浙江省小微企业众多,潜在投融资需求大,有利于浙江互联网金融企业创新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能够实现产融结合,发挥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有助于盘活浙江中小企业优质资产,挖掘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实体经济发达使得浙江省民间投资借贷活跃,居民生活水平整体较高,具有相对敏锐的投资与风险意识,居民投资和消费需求也进一步促进民间资金向中小企业配置,推动产融结合,促进互联网产业金融创新发展。

(二)产业技术优势,营造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互联网金融起源于浙江省,“互联网+”战略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的核心战略,浙江省致力于实现“互联网+”创业创新、产业融合、益民服务、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突破发展,进一步建成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和电子政务一体化的“互联网+”示范区。浙江既具有优越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又具有发达的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技术产业基础,同时具有较多的征信与担保企业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浙江在新兴产业的优势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优越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也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占得了先机。

(三)地方政策完善,加强互联网金融整顿

浙江省政府相继发布了“钱塘江金融港湾”、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措施,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支持,致力于将浙江打造成全国互联网金融的新高地。此外,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暂行办法》和《关于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要求银行资金存管属地化原则,重塑了行业规范,促进浙江网络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优质人才聚集,企业家精神突出

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有助于互联网金融相关人才培养,为企业输入优秀的创新人员,并且企业可通过与高校开展合作,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智力支持。浙江企业家精神兼具勤奋务实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的开放精神、敢于自我纠正的包容精神、捕捉市场优势的思变精神和恪守承诺的诚信精神,这些铸成了浙江的整体创业生态体系。浙江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强大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的先锋,而浙江企业家精神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浙江省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发展的大潮流之中,浙江省充分利用在地方政策、实体经济、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涌现了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浙江省以省会杭州领先全国的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结合地方特色

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拥有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钱塘江金融港湾等特色小镇、宁波海洋物流金融中心、舟山创新“互联网+”港口物流金融、温州民间金融试验区等地域特色的金融规划,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与电商贷款业务,充分发挥金融集聚区辐射带动作用;此外,浙江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私募也逐渐引导企业迈入股权融资时代。截至2017年12月,浙江省在册市场主体达到593.4万户,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507家数据来源:同花顺数据。浙江省规模以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中,1588家信息经济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3.0%和21.8%,对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0%和82.4%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信息网

(二)金融科技驱动服务升级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服务创新正有力地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改变传统金融格局。事实上,普惠金融更适合于具有信息技术优势的公司经营,金融科技公司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趋势将会持续加强。两者“线上+线下”的融合,金融科技公司对于线上的客户行为数据更具先发的掌握性和技术优势,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将银行原有的数据优化,助力其更好地发挥数据优势。此外,AI技术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场景应用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AI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将会给金融的内在动能、服务效率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在AI技术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对各层级客户的服务能力将会有大幅提升。

(三)消费金融规模持续扩大

2017年,浙江省各类互联网公共服务类应用均实现用户规模增长,在线教育、网上预约出租车、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均有所突破,多元化、移动化特征明显。2017年,蚂蚁金服的花呗放贷规模超9000亿元,借呗放贷规模超5000亿元。使用场景多是花呗在用户体验上的明显优势,借助支付宝打通支付场景,是消费金额规模得以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出台,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整改时期,无资质的机构将难以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不合规的开展方式将被剥离。消费金融行业也逐步趋向于业务合规开展,风控更加严格。

(四)小微金融发展势头良好

浙江省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运营、大数据征信、程序化业务流程等方面优势,促进了小微金融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正处于由小微企业“大省”向小微企业“强省”发展的转型期。2017年,全省启动实施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8—2020年)。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信息经济、环保、金融业新设小微企业数涨幅最高,分别由2014年的11353家、1410家、4464家增至2017年的31266家、3483家、10621家,增速均超130%。依托互联网金融优势,浙江各类小微企业发展平台建设,推动空间布局、管理方式不断转型优化,为全省小微金融提质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创新驱动与风险防范并重

浙江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驱动与风险防范齐头并进,随着全国范围内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深入推进,一揽子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敦促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深刻的内省及战略调整,将重心转向风控与合规。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P2P网贷平台累计停运400家数据来源:网贷之家,部分经营难以为继的平台理性退出,经营不规范的平台继续整改,那些重视合规经营、风控能力强、拥有优势资源的机构则持续做大做强。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第五节 浙江省居民消费和支付特点

一、浙江省居民消费情况分析

2017年,浙江经济继续保持稳走向好的发展态势,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升,消费意愿明显增强。2017年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046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261元和24956元,增长8.5%和9.1%,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6.3%和7.0%数据来源:《201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详见表1-3。

表1-3 2017年浙江省居民人均收支主要指标

2017年,浙江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79元,比上年增长6.1%,扣除价格因素增长3.9%;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31924和18093元,增长6.2%和4.2%,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4.0%和2.2%。

二、浙江省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析

2017年,浙江省第4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为126.0数据来源:《2017年浙江消费者信心指数运行情况分析》,比3季度上升4个点,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升势。其中,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评价的消费者满意指数为126.0,比上季度上升6个点;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预期的消费者预期指数为131.8,比上季度上升7个点。从影响指数走势的主要因素分析,四季度居民就业和收入信心继续向好,网络促销带动消费意愿提升,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信心持续增强。详见图1-5。

图1-5 2013—2017年浙江省消费者信心指数走势

三、浙江省居民支付特点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发展,居民的支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的银行卡支付由刷卡逐渐向挥卡转变,同时基于现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银行系统机构的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进行了多种支付方式的创新。居民支付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一是移动支付方式深入人心;二是移动端二维码支付占主导;三是多元化支付平台不断涌现。

(一)移动支付方式深入人心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5.33亿,较2016年增长14.3%,占网民总体的69.1%。这些数据为移动支付的普及与移动支付模式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浙江省范围内的各大中小型城市,上到大型超市、餐饮店、酒店、娱乐场所等连锁企业,下至水果店、小卖部、路边小吃,基本已实现移动支付。以省会杭州为例,出租车、超市便利店,餐饮门店、美容美发、KTV、休闲娱乐等行业均支持移动支付,居民基本可以做到出门不带现金。

(二)移动端二维码支付占主导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移动二维码支付目前已逐渐成为电子支付发展的新方向。如今,浙江省居民支付方式主要为移动支付,移动端则支持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NFC支付、远程互联网支付等更加多样的支付方式,其中二维码支付占主导。此外,移动支付安全技术也越来越可靠,在支付场景上,不仅能够同时支持线上与O2O场景;在许多线下场景例如实体商店、外出交通等场所,都可以使用移动端进行选购支付;在电商推广上,各大电商巨头对于移动端的重视与推动,加速了消费者对于移动端使用习惯的养成,也直接促成了移动端使用率暴增,迅速成为市场领头。

(三)多元化支付平台不断涌现

移动支付平台目前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银联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例如,银行主导聚焦在手机银行+NFC移动支付生态圈;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的则是电商、社交圈支付生态圈;银联主导依托线下的ATM、POS机等工具的场景化支付生态圈。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支付方式,80后大多使用移动支付,逐渐养成出门不带钱包和现金的习惯;60后大多使用传统的银行卡支付,对于移动支付还在逐渐接受中;老年人大多使用传统的现金支付。移动支付的出现不仅使支付方式多元化,还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变革传统的消费习惯,改变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