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汉至西晋时期军事扩张通道
◆战国庄蹻入滇之道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曾叙述“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蹻至滇池”。即公元前278年,秦楚交战时期,楚王派庄蹻率兵经且兰、夜郎,向西一直进入滇。其线路据史家考证,大致是从今宜都,转沿鄂西清江西行,经恩施、宣恩、咸丰,过川东南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入贵州境,然后顺乌江南岸西行,至且兰(今安顺一带),以当地牵绳而渡的方式横渡豚水(今北盘江),进入滇东。这是有关滇黔通道的最早记载。
◆秦五尺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控制西南边疆各部,不仅推行郡县制,而且加强道路交通的整治力度。“秦时,命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五尺道迂回在川、黔、滇交界处丛山峻岭中,据向达在《蛮书校注》考订,五尺道起自今川南宜宾,经高县、珙县、筠连,入云南之盐津、大关、彝良、昭通,再入贵州之赫章、威宁,最后过云南宣威达曲靖,全长两千多里。史载蜀郡太守李冰,征调大量巴蜀、夜郎境内的民工,通过“积薪焚石”修筑了一条始于川南,经贵州北部,最后入滇的线路,此路即为川黔滇互通友好,进行商贸和文化活动的主要通道,并延续至唐以后。
◆西汉南夷道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派遣唐蒙出使南越,受枸酱贩运路线的启发,向汉武帝提出通南夷道,以夷制夷的计策。并亲自率众自巴蜀符关(今四川合江南)入夜郎,胁迫夜郎及旁小邑归附。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又“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事实上,唐蒙并没有如愿地完成“治道”,两年后被迫放弃。直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夷道才全线贯通。该道路北段基本与五尺道重合,即是从四川宜宾以南行,经高县、筠连,过云南镇雄,入贵州赫章、威宁,再达六枝、普安一带。
◆西汉灵关道
灵关道,东汉称牦牛道。初为汉武帝因扩张王权而贯通于四川和云南之间的军事通道,后多用于民间商道,它与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共同组成通往印度、缅甸等国的蜀身毒道(现代史学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出使西夷,军旅至此,强征当地民工,开凿增修此路。史载:“建元六年,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又:“通零关道,桥孙水(今安宁河),以通邛都(今西昌东南)。”线路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全线贯通,三国时诸葛亮平南中曾借道于此。大致走向为:四川成都(古蜀都)—邛崃(古临邛)—雅安(古青衣)—荥经(古严道)—汉源(古窄都)—西昌(古邛都)—云南大姚(古青岭)—大理(古叶榆)。
◆三国南中道
三国时期的“南中”特指蜀汉以南,今贵州大部分、云南、四川大渡河以南及广西北部边缘地区。刘备死后,四郡豪族举兵反蜀。诸葛亮为稳定南中局势,亲率兵马分三路进军南中,后大军汇合于滇池(今云南普宁),直到建兴三年十二月,才取道滇池、味县(今曲靖),入贵州境,过汉阳(今赫章、威宁一带),再经僰道(今四川宜宾)至成都。建立了以成都为中心通往建宁(益州郡改,汉武帝时治在滇池,蜀汉时迁郡治至味县)、牂牁的大道网路。后又令越巂太守张嶷“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并注重道路交通的恢复和建设。此外,除继续沿用五尺道、南夷道等步道外,还增辟水道,“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险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