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主体框架
1.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与保护运动的再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比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要显得复杂,因为它包罗了“线状”“线型”“线形”的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景观、遗产运河、线路遗产等新型的文化遗产。其构成要素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遗产对象既有传统的建筑、建筑群、遗址类文物古迹。研究的开篇应首先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缘起、概念和判别等进行再研究和再解读,要对国内外与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理念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和深入分析,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发展的总结中,寻找当前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2.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存现状研究
对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存现状的梳理和研究是本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按说沿线文化遗产应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部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涉面较广,故暂不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纳入本研究。该部分研究内容涉及文化遗产本体保存现状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两个部分。
文化遗产本体保存现状研究,首先是要对线性文化遗产中保留着一定传统自然格局和地理风貌,能够部分反映本地区建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城市、乡镇、村落和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系统梳理,其中包括已获准的国家级、省级的名城名镇名村和尚未申报的城镇和村落,以及已核定级别的国家级、省级、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其次是研究这些城镇、村落和不可移动文物受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的生存现状,分析使它们遭受严峻挑战的原因。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研究,主要是针对有级别的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状况和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与管理的现状研究。研究要建立在大量田野调查和资料查阅上,了解并掌握线性遗产保护管理现状,才能与国外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等先进的保护管理经验进行对比,探索适合于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使文化遗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3.线性文化遗产判别和分类研究
西南地区至少存在三个线性文化遗产类型。但目前除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有较为清晰的判别标准可供参考之外,其余遗产的判别含混不清。特别是线性文化遗产把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景观、文化廊道、遗产运河、线路遗产、线状遗迹、历史路径等“线状”“线型”“线形”及“带状”遗产类型纳入旗下,使判别难度加大。因此,判别标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是否可以互相借鉴、相互结合;是否可以突破固定的模式,不一定完全满足所有条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是否可以容忍部分的重叠、关联和差异等等,都是研究中的主要节点,这些节点如能在研究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辨析、判断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型将在学术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线性文化遗产的分类国内专家众说纷纭,有根据遗产本身的意义划分的,也有根据线路功能划分的,还有根据线路的物质形态进行划分的。事实上,每一个线性文化遗产在它形成、发展和衰败的过程中,其线路本身的意义、功能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有时同一条遗产线路甚至会同时具有两个以上的功能和意义。故在线性遗产的分类研究上需要更多的考虑线路角色的转变。
4.线性文化遗产价值构成和资源评估研究
首先,我们认为,物质文化遗产是线性文化遗产形成的基础,除此之外,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因此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线性遗产中的物质构成要素,研究物质遗产的特征、价值,分析它在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中产生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统一边疆、稳定政局、治国安邦方面;在促成和繁荣沿线城镇、活跃商贸活动方面;在传播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互助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研究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遗产资源评估体系,寻找适合评估文化遗产的方法,对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进行综合评估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文化遗产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三种。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拟从中选取一种,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认同,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评估世界遗产的6条规定,对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保护现状和管理现状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估,为制定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分类、分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5.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该问题的研究事实上是要寻求适合于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这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
该部分研究内容首先涉及线性遗产保护理念、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的研究。20世纪中叶,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化,在欧洲的文化线路和美国的遗产廊道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和运用。上百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经能够较好地处理以遗产保护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以社会发展确保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关系,尤其在将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方面。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在时间、空间、体量、主题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保护和利用问题上,并不一定要照搬硬套,但需要研究如何引入欧洲的文化线路和美国的遗产廊道跨区域、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如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法和手段。事实上,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让其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体现,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向世人开放遗产地和到遗产地休闲度假,享用遗产带来的文化盛宴已经是很普及的事。虽然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上升,人们出行选择旅游的机会比较多,遗产地也开始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并不十分尽人意。目前,西南地区线性遗产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进行了结合,但管理、监督是否到位,利用是否把握有尺度,文化遗产的经营是否可以持续,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西南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奇特典型的喀斯特景观、最完好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以及历史悠久的古城镇、古村落、古建筑,且线路清晰,主题文化既明确又富于地域特色。如何评估、选取、整合跨区域的遗产资源,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政府的引导和大众的参与下能与区域社会发展协调起来,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本书拟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尝试借鉴美国遗产廊道概念对具有代表性的西南地区中、小型线性遗产进行研究,使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能够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