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转型发展中的浙江经济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结构长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从外部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凸显。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出现“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的趋势,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全球分工体系被改写。另一方面,受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减弱以及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发展制造业的影响,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很难维持。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必须转型升级。
浙江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制造大省,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是受影响最早、受冲击最大的省份,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产业转型较缓、资源要素制约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0年,浙江经济一直以11.8%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在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浙江经济增长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2009—2014年年平均增速下降到8.98%。浙江的经济正经历着从高速进入中高速的“换挡期”和转型的“阵痛期”。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内,浙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恢复较快。2015年上半年浙江的GDP同比增长8.3%,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这得益于浙江较早采取多项措施,开展经济转型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创新,以及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选择。以上举措,不仅减少了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影响,还避免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经济增幅的过快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经济相对平稳的增长。
在这一阶段,浙江经济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大批以外贸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正在遭受产能过剩的“洗礼”。2014年1—11月,全省印染、造纸、制革、化工行业企业合计淘汰、关停1218家,原地整治提升2135家,搬迁入园332家。另外,全省淘汰和整治了100多个“低小散”块状区块低端落后企业(作坊)1.8万家。第二,创新驱动和新兴产业增长势头强劲。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9415亿元,增长21.6%,增幅比产值高15.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9.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2014年浙江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4.5%、34.1%和24.5%,分别比上年提高0.5、0.5和0.4个百分点。第三,以杭州为聚集区的电子商务、信息产业正在高速发展,可谓引领全球互联网新兴领域的龙头。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1133亿元,增长8.2%。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增长25%左右。除此之外,“电商换市”“机器换人”“智慧城市”“农村电商”等以信息经济为着力点的经济转型升级也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