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医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医案精选

一、感冒与流行性感冒(8例)

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是一类由病毒引起的,以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咽干、咽痛、声嘶、咳嗽或高热、头痛、周身酸乏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该病相当于中医感冒、咳嗽、冬温、春温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因岁时不合,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所致。其病位在肺,病性以实证为多。
1.流行性感冒风寒袭表证
患者喻某,女性,52岁,长沙人。
【初诊】2009年4月22日。
[主诉]发热头痛突作2天。
[临床表现]患者2天前突然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痛,自服“桑菊感冒片”后症状未能缓解。现仍发热,畏寒明显,无明显汗出,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无明显咽痛、咳嗽,口不干苦,纳食可,大便、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在10天前有发热病人接触史。体温38.1℃(腋)。
[诊断]中医病名:感冒。中医辨证:风寒袭表证。
西医病名:流行性感冒。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6g,川芎10g,羌活6g,薄荷10g,麸炒柴胡10g,前胡10g,紫苏叶7g,桔梗10g,茯苓15g,蝉蜕10g,香附5g,甘草6g。3剂。
【结果】患者4月29日专程来门诊,讲上方只服第一剂的头煎,即汗出热退,头身痛明显减轻,服完3剂后已如正常人。嘱自购归脾丸健脾益肺以善后。
【按】《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多与其他六淫之邪相合而为病。此案即风寒为患,“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一旦外邪入侵,肺卫首当其冲,其功能失调,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因于露风,乃生寒热”,亦即《素问·骨空论》所谓“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肺失宣肃,则见鼻塞、流涕、咳嗽。其脉浮滑,浮主风,滑主痰,乃风寒束肺,肺津不布而生痰之故。其治疗用荆芥、防风、羌活、紫苏叶疏风散寒解表;薄荷、柴胡、蝉蜕疏风解表透邪;前胡、桔梗宣肃肺气,化痰止咳;茯苓健脾渗湿;《灵枢·岁露论》认为“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加川芎、香附宣通气机,使其大气流通,促使腠理开而病邪透出。用药与病机相符,故病情一汗而解。
2.感冒素体脾虚兼感风寒证
患者赵某,男性,18岁,长沙人。
【初诊】2010年4月1日。
[主诉]发热咳嗽突作3天。
[临床表现]患者3天前因吹风后突然出现发热恶寒,无汗,头不痛,轻微咳嗽,口不苦,纳食可,大便一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有慢性腹泻史。体温38.6℃(腋)。
[诊断]中医病名:感冒。中医辨证:风寒袭表证。
西医病名:普通感冒。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6g,茯苓15g,川芎10g,羌活6g,麸炒柴胡10g,前胡10g,桔梗10g,蝉蜕10g,薄荷10g,紫苏叶7g,制香附5g,甘草5g。2剂。
【二诊】2010年4月7日。其父代诊,讲患者服上方1剂的当天,即微汗出,没有发热,咳嗽亦明显减少,停药以来一直没有再发热,但昨晚开始咳嗽明显,痰少而黏,咽痒,伴腹痛腹泻,日二三次。风寒之邪本已渐解,但患者久有脾虚泄泻,在感寒之后更伤脾肺之气,虚者更虚,更易感受外邪,风寒再袭,则致咳嗽加重。拟改用疏风散寒、宣肺化痰为主,兼以健脾益肺,佐以清解郁热。用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前胡10g,鱼腥草30g,党参10g,炒白术10g,百部10g,藿香10g,甘草6g。3剂。
【三诊】2010年4月10日。其父代诊,讲患者服上方后咳嗽明显减少,仅偶作干咳,腹不痛,大便成形,但从前天开始午后低热,体温37.5℃(腋)。客肺之风寒渐解,已虚之脾气渐复,故咳嗽、泄泻渐安。但在卫表之寒邪仍存,并有化热趋势。治拟暂用疏风解表为主,兼以清热。仍用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前胡10g,重楼15g,鱼腥草30g,青黛10g(布包),地骨皮30g,制香附10g,防风6g,甘草6g。3剂。
【四诊】2010年4月12日。患者已不咳嗽,但午后低热,平时恶寒身痛,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浮滑数。体温37.3~38.3℃(腋)。血常规单核细胞增多。拟诊为寒湿化热,郁遏中焦,改用散寒燥湿、清热解表之法。用达原解热煎加减。
柴胡10g,法半夏10g,黄芩10g,草果6g,厚朴10g,槟榔10g,白芍15g,知母10g,薄荷10g,蝉蜕10g,紫苏叶6g,青蒿10g,制香附10g,甘草6g。2剂。
【五诊】2010年4月17日。其父代诊,讲患者服上方1剂,当晚体温则37℃以下,第二天起没有再发热,不咳嗽,纳食及大小便正常。风寒之邪已祛,湿热亦除,考虑患者久虚之脾肺急当顾护,改用健脾益肺法,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木香5g,砂仁5g,黄芪30g,防风3g,大枣30g,炙甘草6g。7剂。
【结果】未再以相同病证就诊。
【按】此案患者因举家南迁,水土不服,而自小经常腹泻,乃成脾虚体质。《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曰:“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此案正是《内经》发病理论的最好诠注,也是体质、病邪、病位、病性四者之间相互影响导致正邪虚实多次转变的真实写照。
最初只是风寒袭表证。乃因患者素体脾虚肺弱,感受风寒之邪,寒邪外束于卫表,阳气郁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肺为娇脏,外合于皮毛,风寒袭肺,肺失宣肃,故见咳嗽;其脉浮滑,浮主表证,滑主痰邪,乃风寒夹痰为患之象。口不苦,舌质不红,尚无化热之征;纳食可、大便一般,尚无明显虚象。此时表证居于主要矛盾,遵《灵枢·根结》“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之旨,仍以解表为主,治拟辛温解表,用荆防败毒散加减,病情一汗而解,达到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效果。二诊乃6天之后,此前在外寒疏解后,本应健脾益肺,补体质之不足,由于疏忽而未予采纳,遂再次感邪,使病情出现了第一次转变。与首诊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这两诊都是风寒之邪为患,但首诊的病位在卫表,此诊以咳嗽、腹泻为主症,其病位在肺与脾,表明病邪由经络内传脏腑;第二个改变是痰少而黏,有寒郁化热的趋势。遂改用疏风散寒为主,辅以健脾益肺,佐以清解郁热。三诊时大便成形,虽咳嗽减少,但新出现午后低热,表明病情已出现了第二次转变,病位从肺、脾外达于卫表,病性乃风寒郁而化热之象。遂改用散寒清热之法。四诊时低热未除,兼以恶寒身痛,表明表证仍存;但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浮滑数,一派湿热内伏之征。拟辨证为寒湿化热,郁遏中焦,这是病情的第三次转变。其治疗改用达原解热煎,乃用小柴胡汤合达原饮加减而成。五诊时诸邪俱去,但虑其体质素虚,遂用健脾益肺法,健脾以助生化之源,益肺以强卫外之力,实寓《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3.感冒外寒内热证
患者陈某,女性,39岁,长沙人。
【初诊】2010年1月13日。
[主诉]鼻塞头痛突作1天。
[临床表现]昨天开始出现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微咳,口不苦,纳食可,睡眠差,舌质红,苔薄,脉浮滑。有慢性咽炎史。
[诊断]中医病名:感冒。中医辨证:风寒袭肺,内兼郁热证。
西医病名:普通感冒。
[治法]疏风散寒,兼清内热。
[方药]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前胡10g,辛夷15g,鱼腥草30g,蚤休15g,青黛10g(布包),马勃5g(布包),防风6g,甘草6g。5剂。
【结果】2010年6月17日因慢性咽炎急性发作来诊,讲服上方1剂,症状即明显减轻,2剂后症状基本消除,近半年未复发。
【按】患者生病于小寒之后,是寒水当令的季节。此时由于气温骤降,一旦防寒保温不够,即易感受风寒之邪而患病。寒邪束表,卫阳郁遏,故见恶寒;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又为娇脏而不耐邪侵,风寒外袭,内舍于肺,肺气失于宣肃,迫气上逆,故见咳嗽、鼻塞;寒邪侵入人体,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则出现头痛,即《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有咽痛,加之舌质红,乃内兼郁热之象;其脉浮滑,浮主风,滑主痰,乃风寒束肺,肺失宣肃,津液失于输布,痰自内生之征。
此案诊断为外寒内热的辨证关键是:外寒(恶寒、头痛、鼻塞)+内热(咽痛、舌质红)。
其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药用紫苏叶、防风、薄荷、蝉蜕疏风散寒,解表达邪;杏仁、法半夏、桔梗、前胡、紫菀化痰止咳;辛夷宣通鼻窍;鱼腥草、重楼、青黛、马勃清热解毒利咽;甘草利咽解毒。全方疏风散寒以祛外邪,解毒利咽以除内热,方药与证候相符,故立见其效。
4.感冒风寒表虚证
患者李某,女性,45岁,长沙人。
【初诊】2011年6月13日。
[主诉]汗出、畏风反复发作4天。
[临床表现]患者于5天前出现咽痒,次日开始汗出多,畏风明显,晨起洗脸时先要关窗,汗出不停,疲乏无力,口干不明显,不咳,不咽痛,纳食可,大便、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浮濡。
[诊断]中医病名:感冒。中医辨证:风寒表虚证。
西医病名:普通感冒。
[治法]健脾益肺,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合人参五味子汤、牡蛎散加减。
桂枝6g,白芍6g,红枣6g,生姜颗粒(3g)1包,党参10g,土白术10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煅龙骨30g(布包先煎),煅牡蛎30g(布包先煎),黄芪30g,炙甘草5g。3剂。
【二诊】2011年6月16日。不恶风,汗出已少,但形寒肢冷,少气懒言,喉中有痰,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考虑表邪已解,目前以脾肾阳虚为主,拟改用温补脾肾,固表止汗之法。用附子理中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合牡蛎散加减。
制附片6g(先煎),党参10g,白术10g,炮干姜6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布包先煎),麻黄根3g,藿香10g,炙甘草6g。7剂。
【三诊】2011年6月23日。不恶风,汗出仍多,仍形寒肢冷,不咳,痰不多,纳食可,大小便正常,夜间足抽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考虑阳虚仍存,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旨,重在温补肾阳,兼以益气固表。仍用附子理中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合牡蛎散加减。
制附片6g(先煎),党参10g,白术10g,炮干姜6g,淫羊藿15g,鹿角霜30g(布包先煎),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布包先煎),麻黄根3g,木瓜10g,炙甘草6g。14剂。
【结果】2012年8月1日患者陪儿子来就诊,讲一切安好。
【按】《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此案因素体肺脾两虚,卫气生成不足,因而分肉、皮肤、腠理失于温养,肌表疏松,微受风寒之邪即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出现汗出恶风之症;脾主四肢,脾虚而化源不足,肢体失于温养,故疲乏无力;其脉浮濡,脉浮主表,乃风邪外袭之象,脉濡主虚,乃汗多伤津之候。其治遵《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之旨,用桂枝汤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为主,因其脾肺气虚,有伤津之虑,合用人参五味子汤健脾益肺,益气养阴;因其主症为腠理不固之自汗,合用牡蛎散固表止汗。服药后症状减轻,但形寒肢冷明显,乃卫气不能“温分肉、充皮肤”所致,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言“卫出于下焦”,改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之阳,渐安。此案所患虽为普通感冒,但因其体虚而邪气虽微,正气难复,恢复缓慢,正如《冯氏锦囊秘录·内经纂要》所谓:“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
5.感冒风热袭表证
患者熊某,女性,25岁,长沙人。
【初诊】2008年3月19日。
[主诉]发热、咳嗽反复发作5天。
[临床表现]患者5天前突然出现发热,恶寒,咽痛,咳嗽,在当地医院注射用抗生素后症状未能缓解。现仍发热,下午及夜间明显,轻微畏寒,时有汗出,头不痛,咽痒而痛,咳嗽,咯黄黏痰,量较多,无气促,口微苦,纳食可,大便不干,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7.8℃(腋)。
[诊断]中医病名:感冒。中医辨证:风热袭表证。
西医病名:普通感冒。
[治法]疏风清热,解表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颗粒(10g)1包,连翘颗粒(10g)1包,桔梗颗粒(10g)1包,芦根超微(15g)2包,淡竹叶颗粒(10g)1包,薄荷颗粒(6g)1包,牛蒡子颗粒(10g)1包,荆芥颗粒(10g)1包,紫苏叶颗粒(10g)1包,蝉蜕颗粒(6g)1包,重楼颗粒(10g)2包,甘草颗粒(3g)1包。3剂。
【结果】患者3月22日来电话,讲服上方后汗出增多,服药的第一天晚上即未出现发热,现咳嗽已明显减轻,但晨起仍有咳痰。嘱自购板蓝根冲剂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曰:“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此案发病于夏至之前,乃因风温之邪为病。风热均为阳邪,其性开泄,风热郁于肌表,故见发热,时有汗出;卫表不和,即轻微畏寒;肺主皮毛,邪郁肌表,内应于肺,肺气失于宣肃,故咳嗽、咽痒而痛;风热犯肺,炼津为痰,故痰黄、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乃风热为患之象。此案的病机特点是,病因为风、热,病位在肺卫,其治宜遵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在卫汗之可也”之旨,用银翘散加减以疏风清热,解表透邪。方中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重楼清热宣透;荆芥、紫苏叶、蝉蜕辛散解表,祛邪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轻宣肺气,化痰止咳;芦根清热生津。全方以辛凉解表、透邪外出为主,邪退则病愈。
6.流行性感冒暑湿外袭证
患者王某,男性,74岁,长沙人。
【初诊】2012年7月16日。
[主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1天。
[临床表现]患者7天前有接触感冒发热病人史。昨天下午开始出现恶寒发热,体温达39.2℃,微汗,头身重痛,鼻不塞,稍咳,不恶心,纳食减少,大便偏干,小便热辣而痛,疲乏明显,舌质红,苔微腻,脉浮弦。就诊时腋温38.2℃。
[诊断]中医病名:感冒。中医辨证:暑湿外袭证。
西医病名:流行性感冒。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6g,扁豆10g,厚朴10g,金银花15g,连翘10g,藿香10g,薄荷10g,蝉蜕10g,羌活6g,鱼腥草30g,重楼10g,制香附6g,板蓝根30g,滑石10g(布包),甘草5g。3剂。
【结果】患者当天下午电话告知:上午服第一煎,即汗出增多,体温下降至37.0℃。嘱当天服药一剂半。患者于2012年7月23日陪夫人来就诊,讲服第一天体温恢复正常,身痛亦明显减轻,第二天未再出现发热。2012年9月17日患者因腹泻来诊,讲感冒一直未复发。
【按】《素问·热论》曰:“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灵枢·岁露论》曰:“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此案病于小暑之后,其时为盛夏火热之气主令,故乃暑邪为患。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暑邪外袭则高热而汗出;目前家居大庭广厦,加之空调无处不在,暑邪易于被寒邪遏制,卫阳被遏,经气不通,故恶寒而头身作痛;暑性炎热,移热于下,故大便干结,小便热辣而痛;暑多夹湿,热蒸湿动,故发热而身重,疲乏明显;舌质红、苔微腻乃暑湿为患之象;其脉浮弦,浮主表邪为患,弦主身痛之疾,亦为暑湿外袭之明证。
此案诊断为暑湿外袭的辨证关键是:夏暑季节+发热+头身重痛。
其治宜清暑为主,兼以化湿。药用香薷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扁豆、厚朴、藿香和中化湿;金银花、连翘、薄荷、蝉蜕辛凉解表,清暑泄热;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鱼腥草、重楼、板蓝根清热解毒;香附理气止痛;滑石、甘草为六一散,清热利湿。全方以清暑解表为主,兼以祛湿,暑邪解则发热可退,湿邪祛则重痛自除,故第一煎即见效。
7.感冒温燥外袭证
患者宋某,女性,53岁,长沙人。
【初诊】2007年9月19日。
[主诉]咳嗽咽痛、口鼻干燥突作1周。
[临床表现]患者1周前因外出吹风后突然开始出现咳嗽、咽痛、口鼻干燥,自购中成药(不详)治疗症状没有减轻,现仍咳嗽,以干咳为主,咽痒而痛,口鼻干燥,右侧下牙疼痛,胸闷,纳食可,大便偏干,睡眠尚可,舌质红,苔薄,脉浮濡。
[诊断]中医病名:感冒。中医辨证:温燥外袭证。
西医病名:普通感冒。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化痰。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15g,杏仁10g,薄荷10g,蝉蜕10g,沙参10g,连翘10g,川贝母6g(研末分冲),重楼30g,瓜蒌仁6g,法半夏10g,桔梗10g,蒲公英30g,蜂房10g,甘草6g。7剂。
【结果】患者2011年7月27日因胃痛而来就诊(诊疗卡号139254),讲服上方咳嗽缓解后,一直未再发作。
【按】患者起病于白露之后,此时乃秋燥之气主令。《素问·气交变大论》曰:“燥气流行……甚则喘咳逆气。”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喜润而恶燥,燥邪从口鼻而入,内犯于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故见干咳少痰;燥为阳邪,其性干燥,易于伤津耗液,从而出现口鼻干燥、大便偏干等阴津不足的表现,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燥胜则干”之意;病在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邪所夹温热从口鼻而入,热壅于上,故见牙痛、咽痛;舌质红、苔薄乃温热为患之象;其脉浮濡,浮脉为阳,表邪为患,濡脉为虚,阴伤之候,乃燥邪伤阴之明征。
此案诊断为温燥外袭的辨证关键是:秋燥季节+干咳+口鼻干燥+舌质红、脉浮濡。
其治宜凉润之法。药用桑叶、薄荷、蝉蜕、连翘疏风清热,解表透邪;重楼、蒲公英清热解毒;杏仁、川贝母、法半夏、桔梗化痰止咳;瓜蒌仁化痰止咳,降气润肠;沙参润燥生津;露蜂房祛风搜邪;甘草利咽解毒。全方以凉润为主,凉以清热,润以濡燥,燥邪祛则诸症自愈。
8.感冒脾肺气虚、风寒束表证
患者朱某,女性,72岁,长沙人。
【初诊】2011年6月7日。
[主诉]畏寒、低热反复发作51天。
[临床表现]患者于4月16日开始突然出现畏寒,低热,先后在省内两家医院住院,经血培养、骨髓培养等检查,仍诊断为发热待查,用多种药物(不详)治疗效果不明显。现仍畏寒,午后低热,体温(腋)37.1~38.4℃,汗出热退,头身骨痛,口苦,纳食少,咳嗽,痰白色,量不多,咽痒,大便软,不爽,小便夜2次,睡眠差,疲乏无力,舌质淡红,苔薄,脉浮细滑。1992年有结肠癌手术史。
[诊断]中医病名:感冒。中医辨证:脾肺气虚,风寒束表,有化热趋势。
西医病名:发热待查。
[治法]健脾益肺,疏风散寒,兼清郁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
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0g,陈皮6g,升麻6g,麸炒柴胡6g,当归6g,荆芥10g,防风6g,羌活6g,青蒿10g,制鳖甲10g(先煎),紫苏叶6g,香附6g,重楼10g,蝉蜕10g,炙甘草6g。5剂。
【二诊】2011年6月14日。服药后汗出较多,不再发热,畏寒亦减轻,但仍穿2件衣服,手心不热,身不痛,疲乏,足软,咳痰稀白,晚上痰鸣,咽痒,口不干苦,纳食增加,大小便正常,睡眠仍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滑左兼浮。考虑表邪渐解,目前以肺脾气虚、表虚不固为主,拟改用健脾益肺,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之法。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合牡蛎散加减。
桂枝6g,白芍6g,红枣6g,厚朴10g,杏仁10g,党参10g,土白术10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煅龙骨30g(布包先煎),煅牡蛎30g(布包先煎),鱼腥草30g,炙甘草5g。加生姜3片。7剂。
【结果】2011年10月12日因甲状腺癌术后声音嘶哑而来就诊,讲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再出现畏寒低热症状。
【按】《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此案患者早年因患痼疾而脾胃已虚,脾虚失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于肺,肺失所养,则不能宣发卫气于皮毛,从而易于感冒,并且感冒后也因卫气无力抗邪而缠绵难愈,正如《灵枢·五变》所谓“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之意。午后低热,汗出热退,伴畏寒身痛,仍为风寒外束于卫表,阳气郁遏所致;寒邪郁肺,肺失宣肃,则咳嗽、痰白、咽痒;寒邪久郁,有化热趋势,故口苦;脾虚失于健运,则纳食少,大便软、疲乏无力;脉浮细滑乃气虚感冒之象。此即《证治汇补·伤风》所谓“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其治用补中益气汤原方健脾益气,升清益肺;加荆芥、防风、羌活、紫苏叶、蝉蜕疏风散寒,宣肺解表;青蒿、鳖甲清解虚热;香附理气解郁;重楼清热解毒。服药后汗出而热解痛除,但汗多而咳喘。咳喘者,遵《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之旨,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汗多者,遵《临证指南医案·汗》“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之经验,用人参五味子汤合牡蛎散,遂数服而愈。此案自始至终重视脾肺气虚,始得平安,诚如《证治汇补·伤风》所说:“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人,病反增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