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法医毒理学的任务包括:①确定是否发生了中毒;②确定何种毒物引起中毒;③确定进入体内毒物的量;④分析毒物进入机体的时间、途径和形式;⑤推断中毒或中毒死亡方式,自杀、他杀或者意外?随着法医毒理学的发展,法医毒理学工作者面临着更多的挑战:①中毒死亡当时尸体内毒物浓度的推断;②肇事或中毒当时机体内毒物浓度的推断;③死后腐败产生毒物与生前服毒的区别;④生前服毒与死后染毒的鉴别;⑤毒物进入机体的时间、途径和形式的确定。毒物动力学在法医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和方向。通过毒物体内代谢动力学、死后分布、动态分布、死后再分布、死后弥散、保存检材和埋葬尸体中分解动力学和死后产生毒物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这要求法医毒理学分离出新的分支学科来解决以上问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科研、教学和检案实践的体会,笔者于2007年北京第一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法医毒理学新的分支学科——法医毒物动力学的学科概念。2008年在《中国法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法医毒物动力学》的专论,提出了法医毒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在一系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007BAK26B05、2012BAK02B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0940085、81172906)、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课题(2012081053)、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课题(20130313020-2)和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课题(2014-032)的支持下,课题团队运用动物模型对我国高发率中毒毒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法医毒物动力学的学科内容。但新学科的提出和建立仍需要时间来验证,需要大量实验与法医检案实践进一步充实或修正,以期不断得到完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著作主要取材于课题团队的硕士学位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采用章节体的编排形式,可能存在少量重复,部分图表的标注未作统一,敬请读者谅解。
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有:喻洪江(重庆警察学院副教授、博士);高翠莲(广东警官学院教授、博士)、燕炯(山西医科大学副教授、博士)、孙俊红(山西医科大学副教授、博士)、张楠(山西医科大学讲师)、尉志文(山西医科大学副教授)、贺文艳(解放军307医院博士后)、张伟(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讲师)、(山西医科大学讲师)、张潮(重庆市公安局工程师)、张高勤(山西省公安厅工程师、博士)、王振华(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工程师)、陈朝阳(山西医科大学副教授)、 (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后)、张蕾萍(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副研究员)、贾娟(山西医科大学副教授)、刘玲(山西省疾控中心主治医师)、任同喜(天津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法医师)、苏健柏(天津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法医师)、曹洁(山西医科大学讲师)、李鹏旺(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刘俊芳(天津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主检法医师)、刘晓霞(太原市疾控中心主治医师)、王皓玉(太原市公安局工程师)、关培英(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处主检法医师)、李鹏(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工程师)、李勇军(湖南省衡阳市公安局主检法医师)、雷勇(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主检法医师)、刘美丽(硕士)、张凯(天津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主任法医师)、任飞(太原市公安局工程师)、王勇(重庆警察学院主检法医师)、董镧(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分局法医师)、王莉(山西医科大学讲师)、肖昆(太原市警官职业学院讲师)、李彬(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主管护士)、鞠芳芳(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分局法医师)、刘永涛(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工程师)、王哲炎(运城市急救中心医师)、马亚兰(平顶山市公安局刑科所助理工程师)、吴苗苗(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检察院主检法医师)、刘佳佳(山西医科大学讲师)、常明亮(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医学院讲师)、韩亮(山西医科大学讲师)、李江涛(山西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张晓飞(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师)、朱培培(山西医科大学助教)、钱玮(运城市公安局工程师)、高渊(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何文婷(山西医科大学助教)、谭晓辉(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师)、武斌(山西医科大学)和温昕娟(天津市公安局法医师)硕士;姜涛、霍立利、王文娟、赵瑛、边瑜、万东方、牛鑫、郭旭珍、武贞瑞、武珊珊、巍魏、朱斌、高一飞、王雪彦、马珂、任文斌、光永立、严鹏、李志强、孙全刚、赵爽、乔雪蕊、亢静、王莹、梁俊红、王燕、刘志国、薛少白、成季庭、张鑫、王琦、魏敏、程昱翰、胡丹、高一飞、杨静、郝少峰、汪祥云、李金、贾美娟、杨波、杨明雄、晋堃、郭建明、张静辕、刘桂涛、蒋平安、狄宗仁、吕利军、边瑜、刘涛、李菲、王娜娜、贾香龙、苏倩、王媛、荆丽红、胡青青、武婷、赵玲、耿楠、韦秋香、冯时、郑锋、郭甜甜、李晶和杨攀学士除以上人员,还有山西医科大学王玉瑾教授、安健康主任实验师和黄竹芳副教授,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刘耀院士、于忠山研究员、何毅研究员、王芳琳研究员、崔冠峰助理研究员、任昕昕助理研究员,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张大明教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法庭科学研究中心傅善林研究员的辛勤耕耘和大力协助。
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王玉瑾教授(第五章)、尉志文副教授(第二章)、贾娟副教授(第六章第一节)、曹洁讲师(第六章第一节)和王芳琳研究员(第七章第三十一节)。
本书凝聚着我们研究团队的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尉志文副教授,潘也飞、宋伟、许广武、王乐乐、赵丹玭在读硕士都做了十分具体和细致的工作。本书也有幸获得了法医学院领导和教工、山西医科大学、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公安部科信局、公安部刑侦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省科技厅领导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贠克明
2014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