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风湿骨病针刀规范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相关解剖

一、颈椎骨、韧带结构

颈椎(cervical vertebrae)是脊椎的第一节。人类的颈椎位于颈部区域,一共有7块颈椎骨。从上至下排列,依次为C1-7(图2-2-1)。颈椎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它们借助韧带、软骨和关节连接在一起。颈椎,上托头颅,下连躯体,是人体的重要支撑和神经的重要通道,还是人体劳动强度最大的枢纽关节部位。

图2-2-1 颈椎位置示意图

(一)特殊颈椎

C1、C2、C7分别称为寰椎、枢椎和隆椎,它们的解剖结构与其他颈椎稍有不同,称为特殊颈椎。

1.寰椎

即第1颈椎,呈不规则环形,它由一对侧块、一对横突和前后两弓组成,上与枕骨相连,下与枢椎构成关节(图2-2-2)。

图2-2-2 寰椎

(1)侧块:

侧块介于两弓的侧方,左右各一。每个侧块的上面皆有一个呈卵圆形的上关节面,上关节面特别大,与枕髁形成寰枕关节。其下面有一呈圆形的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此外,前弓的正中后部有一小关节面叫齿突凹(dental fovea),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

(2)横突:

侧块的两端为三角形的横突,尖端向外,表面粗糙,稍厚,无分叉,对头颈部的旋转活动起到平衡作用。

(3)前弓:

短而稍平,呈板状,与侧块的前方相连接。前方正中的隆突称为前结节。后方正中有圆形的齿突关节面,与枢椎的齿突构成环齿前关节。

(4)后弓:

长而曲度较大,呈不规则的圆棍状与侧块后方相连。后面正中部为粗糙的后结节,与普通颈椎的棘突相似,有项韧带和头后小肌附着,限制头部过度后伸。后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形深沟通向横突孔,名为椎动脉沟,内有椎动脉和枕下神经通过。后弓下面靠近侧块也有一较浅的深槽,与枢椎椎弓根上缘的浅沟相吻合而形成椎间孔,有第2颈神经通过。前后弓均较细,尤其与侧块连接处,易遭受暴力而引起该处骨折与脱位。

2.枢椎

即第2颈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称“齿突”。除齿突外,枢椎外形与普通颈椎相似(图2-2-3)。

图2-2-3 枢椎

枢椎椎体较普通颈椎椎体小,于齿突旁各有一朝上的圆形上关节面,与寰椎的下关节面构成寰枢外侧关节。椎体前方中部之两侧微凹,为颈长肌附着处。

椎弓根短而粗,其上方有一浅沟,与寰椎下面之浅沟形成椎间孔。其下方有下关节突,与第3颈椎的下关节突构成关节。在关节的前方为枢椎下切迹与第3颈椎椎上切迹构成椎间孔,第3颈神经由此穿出。

横突较短小,前结节缺如,故不分叉,亦无沟槽。椎弓板呈棱柱状,较厚,其下切迹亦较深,故椎间孔较大。棘突粗而大,呈分叉状,下方有纵行深沟。

齿突长1.5cm左右,呈乳头状,顶部稍粗而根部较细。其前后分别有椭圆形的前后关节面。分别与寰椎的齿突关节面和横韧带构成寰齿前关节和寰齿后关节。齿突的顶端称为齿突尖,上附着齿突韧带,两侧有翼状韧带附着。外伤骨折可危及生命或导致高位截瘫。

3.隆椎

即第7颈椎,其大小与外形均介于普通颈椎和胸椎之间。但其棘突长而粗大,无分叉。应明显隆起于皮肤下,故又称隆椎。这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骨性标志(图2-2-4)。

图2-2-4 隆椎

横突较粗大,后结节大而明显,但前结节较小缺如,如横突过长,且尖端向下,或有肋骨出现(颈肋),则可引起胸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横突孔较小,且畸形较多,其中通常没有椎动脉通过,仅有椎静脉通过。

(二)普通颈椎骨结构特点

C3~C6为普通颈椎,它们的骨结构具有一定共性。具有较长的横径,约为矢径长度的2倍。椎体的上面的横径与下面的矢径方向上均为鞍状,相互嵌插,使相邻椎体更加稳定。颈椎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增大,呈扁椭圆形,前下缘稍向下突出(图2-2-5、图2-2-6)。

图2-2-5 颈椎椎体(上面观)

图2-2-6 颈椎椎体(侧面观)

1.钩突和钩椎关节

从C2起,由椎体上面两侧部的骺环增高形成钩突,为颈椎椎体上面两侧稍后方的骨嵴,椎体下面的侧方钝面称斜坡,上一椎体的钩突与下一椎体的斜坡相对形成钩椎关节,亦称Luschka关节。钩突斜度一般为55.8°~67.2°,能够保持颈椎的稳定,不向侧方移位。钩突前外侧有椎动脉、静脉以及交感神经丛。后外侧参与构成椎间孔前壁,毗邻神经根。如果钩突的外倾角过大,可挤压到椎动脉,影响脑部的血流供应(图2-2-7)。

图2-2-7 颈椎椎体(前面观)

2.棘突

大多数人的C2~C6颈椎的棘突末端都有分叉,但也有个体差异。枢椎(C2)的棘突大而长,常作为颈部定位标志。而C7隆椎的棘突在整个颈椎中最为突出,直达皮下,是颈椎和胸椎明显的分界标志。在棘突上缘与椎板的交界处常有一个小突起,在针刀沿棘突上缘铲切的操作中,常有一个阻挡或卡住的感觉,对针刀操作是一个有用的标志。

3.横突与横突孔

颈椎横突位于椎体的两侧,具有短、宽、小的特点,横突有两根:前根为横突孔前侧部分,自椎体侧面发出;后根位于关节突的前部,为真正的横突。横突前根终止于前结节,此处为肋骨退化的痕迹,后根终止于后结节。C1~C7的横突中央,有一卵圆形小孔,称为横突孔,此处穿行椎动脉、静脉以及交感神经丛。椎动脉一般从C6横突孔进入,沿横突孔的内侧向上依次穿行各个横突孔,再经过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经寰枕后膜入颅。如果横突孔周围结构改变,如钩突增生、上关节突增生、孔内骨刺等,均可导致横突孔变小,影响血管血流。横突上面后方有结节间沟,此处有颈神经通过,故又称为脊神经沟(图2-2-8)。

图2-2-8 颈部血管、神经走行示意图

4.关节突

颈椎的关节突从椎弓根与椎弓板相接处伸出。颈椎的关节突呈短柱状,位于横突之后。由侧面看,除寰、枢椎外,整个颈椎的各关节突形成一个骨柱,同时被斜行“切断”分成若干小节。除第1、2椎间关节呈水平位外,其余各椎间关节的上关节突与椎体呈40°~45°角。关节面平滑,呈卵圆形,覆盖有关节软骨。上关节面朝向上后方,下关节面朝向下前方;因此,可以在下一个颈椎的上关节面上向前滑动。颈椎关节突的方向有利于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但不够稳定。如有损伤,可致关节突关节发生半脱位、脱位,甚至关节突跳跃,即上一颈椎下关节突滑至下一颈椎上关节突的前方,发生绞锁引起脊髓损伤(图2-2-9)。

图2-2-9 上下关节突

5.椎间孔

由相邻上、下椎弓根切迹围成,左右对称,为骨性管道。孔的上、下壁为椎弓根切迹;前壁为椎体后面和椎间盘;后壁为相邻椎骨的椎间关节、关节囊及韧带;前内侧壁为钩突的后面、椎间盘和椎体的下部;后外侧壁为椎间关节的内侧部和关节突的一部分。椎间管底部,在横突孔(椎动脉纵行于孔内)之后有神经根(横行)通过。神经根贴椎间管的下壁,各神经根自上而下逐渐增粗。下位神经根占椎间管面积较大,受压机会大。第1椎间管大于其他椎间管,而通过的神经较小,所以不易受压;而第5、6椎间管离钩突较近,神经根粗大,当钩突增生肥大时,尤其是横向增生时易造成神经根受累(图2-2-10)。

图2-2-10 椎间孔、椎管示意图

6.椎管

由多个颈椎椎孔叠加而成。椎管的前壁为椎体、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后壁为椎弓板及黄韧带;两侧壁的前部为椎弓根,后部为椎间关节。其孔呈三角形,孔内通过颈段脊髓。当矢状径为12mm时,即认为有椎管狭窄。当颈部屈伸时椎管长度发生改变。颈部完全屈曲时,椎管前缘可增长15mm,后缘增长50mm,脊髓被牵拉而紧张;颈部后伸时,椎管变短,颈髓松弛,黄韧带形成皱褶,易于压迫脊髓。

7.椎间盘

C1与C2之间为椎间关节,无椎间盘。在其余的颈椎椎体间有椎间盘,其特点如下:C2~T1的椎体间,共有6个椎间盘连结上、下椎体。纤维环前部厚,后部较薄,其上、下纤维由软骨细胞与软骨板相连结,组成一个封闭的球状体,不论外力从上、下、左、右方向而来,都不会影响它的体积,且可将压力平均地分配到各个方向。因此,它有缓冲压力的作用。椎间盘的周边有血管和神经分布(包括脊神经、交感神经、窦椎神经、脊膜返支等神经纤维),而椎间盘本身并无神经及血管,它的营养来自渗透过软骨板及纤维环的淋巴液,故一经损坏将无法修复(图2-2-11)。

图2-2-11 椎间盘及椎间韧带示意图

(三)椎间韧带(图2-2-12)

图2-2-12 颈部椎间韧带

1.前纵韧带

在椎体前面有前纵韧带,上起枕骨底部和寰椎前结节,下至骶骨上半部,借纤维束紧密附着于椎体的边缘,韧带宽厚而坚韧,有限制脊柱过伸的功能。

2.后纵韧带

在椎体后部有后纵韧带,上起枢椎,下达骶骨前壁。韧带较窄,不能完全遮盖椎体后面和椎间盘,故在一定的压力下,髓核容易经韧带的侧方向椎管的后外侧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多见于颈段,是引起脊髓压迫的原因之一。

3.黄韧带

又称弓间韧带,位于相邻两个椎骨的椎弓板之间,即于上、下椎板之间,为弹力纤维膜,其弹力纤维含量高达80%。颈、腰段者为长方形,胸段者为蝶翅形。起自上位椎弓板的下缘和前面;止于下位椎弓板的上缘和后面,在后面正中有一裂隙,其中有连接椎管内、外静脉丛的小静脉通过。黄韧带在脊椎中立位时已处于绷紧状态,其预张力比前纵韧带还大。当过伸位时,黄韧带可缩短10%并变厚,可避免黄韧带过多突入椎管;当过屈位时,韧带可延长35%~45%。如椎管原已有狭窄,即导致过伸性脊髓损伤。这一点,在对颈部推拿按摩、手法复位或手术时应予充分注意。

4.横突间韧带

在上、下两横突间应有横突间韧带,但颈椎横突本为肋横突的遗迹,很小,故横突间韧带大部缺如。这是颈、腰椎横突在结构上重大区别。棘间韧带在相邻两椎骨棘突间有棘间韧带,棘间韧带前方与黄韧带相邻,后方与项韧带相续。

5.项韧带

为棘上韧带在颈段的延续。可分为表层的索状部和深层的膜状部。索状部张于C7棘突与枕外隆突之间;膜状部自索状部发出,向深面依次附着至C6~C2的棘突、寰椎后结节和枕外嵴。此韧带富含弹力纤维,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块状或条状软骨化或骨化灶,多见于变性的椎间盘的后方。常见的部位是C5-6棘突之后。这可能是颈椎椎间盘变性后的一种代偿性骨质增生的表现。

二、颈部肌肉解剖结构及功能

支配颈部活动的肌肉可分为好多群体,不同的肌肉支配颈椎不同的功能活动。肌肉的劳损改变也可以导致颈椎活动功能障碍或疼痛,往往这一类疾病不能够引起医生的重视,但在实际中,此型颈椎病所占的比例并不小。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脊柱运动功能相关的肌肉可分为直接运动肌和间接运动肌。直接运动肌的起止点多位于脊柱上,而间接运动肌的起止点不在脊柱上。我们根据针刀治疗的需要将颈部肌肉解剖结构分区进行表述。

(一)颈前区

包括颈浅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上、下肌群、颈深肌,其中与临床上症状关系较为密切的是胸锁乳突肌和颈深肌。

1.颈阔肌

起于阔大肌和三角肌筋膜;止于下颌骨下缘、口角;主要作用:颈部皮肤起皱;神经支配:面神经颈支(图2-2-13)。

图2-2-13 颈阔肌

2.胸锁乳突肌

起点:胸骨柄前面、锁骨胸骨端;止点:颞骨乳突及上项线外侧;主要作用:单侧收缩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头向后仰(图2-2-14)。

图2-2-14 胸锁乳突肌

3.前斜角肌

起点: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点:第1肋骨斜角肌结节;主要作用:上提第1肋,助吸气;神经支配:颈神经前支(C5-7)(图2-2-15)。

图2-2-15 前斜角肌

4.中斜角肌

起点:第3~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点:第1肋骨中部上面;主要作用:上提第1肋,助吸气;神经支配:颈神经前支(C2-8)(图2-2-16)。

图2-2-16 中斜角肌

5.后斜角肌

起点:第5、第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点:第2肋骨外侧的肋粗隆;主要作用:上提第2肋,助吸气;神经支配:颈神经前支(C5-6)(图2-2-17)。

图2-2-17 后斜角肌

其余各部位肌肉位置示意图、起止点、神经支配及主要功能(图2-2-18)。

图2-2-18 颈前区、侧区肌肉分布示意图

颈前区肌肉分布见表2-2-1。

表2-2-1 颈前区肌肉分布

续表

6.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有一个三角形间隙,称斜角肌间隙。其中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前斜角肌肥大或痉挛,可压迫神经和动脉而产生症状。由于斜角肌受C2-8神经支配,故几乎整个颈椎病变均可能使该肌受累,产生斜角肌综合征。三个斜角肌中,以前斜角肌最为重要,它是颈部的重要标志。肌的浅面有膈神经,自外上斜向内下;由前斜角肌外侧缘穿出者,上有臂丛,下有锁骨下动脉第三段;在它下部浅面横过者有锁骨下静脉,在左侧尚有胸导管经该肌下部的浅面。前、中、后斜角肌的作用是,一侧肌收缩时,使颈部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骨,使胸廓变大有助于深吸气;如果肋骨固定则可使颈前屈。椎前肌的作用是,头长肌与颈长肌双侧收缩使头、颈前屈,单侧收缩使头、颈侧屈。

(二)项背区肌肉

包括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头夹肌、竖脊肌、椎枕肌群、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间肌等。

1.斜方肌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止点:锁骨外1/3、肩峰、肩胛冈;主要作用:拉肩胛骨向中线靠拢,上部纤维提肩胛骨,下部纤维降肩胛骨;神经支配:副神经(图2-2-19)。

图2-2-19 斜方肌

2.菱形肌

起点:下位颈椎和上位胸椎棘突;止点:肩胛骨内侧缘;主要作用:上提和内牵肩胛骨;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2-6)(图2-2-20)。

图2-2-20 菱形肌

3.肩胛提肌

起点:上位颈椎横突;止点:肩胛骨上角;主要作用:上提肩胛骨;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2-6)(图2-2-21)。

图2-2-21 肩胛提肌

4.头夹肌

起点:下5个颈椎的项韧带;止点:乳突及上项线的外侧半;主要作用:头后仰、使头向同侧旋转;神经支配:颈神经(C2-5)(图2-2-22)。

图2-2-22 头夹肌

其他各部位肌肉位置起止点、神经支配及主要功能见表2-2-2。

表2-2-2 项区肌肉分布

续表

5.枕下三角

椎枕肌群位于枕骨与寰枢椎之间,包括4对短小而发育良好的肌肉,即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与头下斜肌。分别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与头下斜肌围成的三角称为枕下三角。枕下三角区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通过。颈部浅、深层的肌病变可压迫项部血管和神经,如枕大神经,可导致顽固性头痛;如压迫椎动脉可引起头晕等症状(图2-2-23)。

图2-2-23 枕下三角区

三、颈部血管走行分布特征

颈部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在颈部的主干为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右侧发自头臂干,左侧直接发自主动脉弓(图2-2-24),颈部静脉与动脉伴行,主要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均注入头臂静脉,以上经上腔静脉返回心脏。具体循行路线见图(图2-2-25)。

图2-2-24 颈总动脉

图2-2-25 颈部血流循环

(一)颈动脉及其分支

右颈总动脉在右胸锁关节后方起自头臂干,左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由胸锁关节后入颈,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的覆被下向上微后行,全程与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同居于颈血管鞘内,静脉在动脉之外,迷走神经行两者之间。颈血管鞘前壁上段有舌下神经降支和舌下神经袢,颈总动脉的后壁和颈交感神经、椎前筋膜、椎前肌和颈椎横突面相邻。

颈总动脉上2/3在前方和颈部蜂窝组织相邻,下1/3在前方则与气管前筋膜相邻。颈总动脉在肩胛舌骨肌下部因与颈基底的大静脉干有密切关系,在外科手术中是一个危险部位。

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外动脉,在分叉处有一膨大,为颈动脉窦。此处动脉壁较薄于他处,并接受舌咽、迷走和交感神经的细小纤维支配,有调节大动脉血压的反射功能。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稍后方有一个麦粒状小体,为颈动脉小球,以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1.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起于胸锁乳突肌之覆被下,在下颌角处经过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深面,由此向上穿过腮腺后内侧面,在下颌骨颈处分为颞浅动脉与上颌动脉2个终支,其主要分布于颈部、面部、硬脑膜及头骨。其分支共有9条,按各支发出部位可区别为4种:前侧支、后侧支、内侧支和终支。前侧支共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3支。后侧支分出胸锁乳突肌动脉、枕动脉及耳后动脉3条分支。内侧支主要为咽外动脉,其在颈外动脉根部稍上方发出,沿咽壁上升达颅底,分布于咽、颅底、颈的深部及椎前肌等。其后支有咽支分布于咽缩肌、咽鼓管及腭扁桃体,还有脑膜后动脉和鼓室下动脉分布于头颅。终支主要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分布于头面部。

2.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为颈总动脉的续行段,位于颈外动脉之外后,但向上即转至颈外动脉的内侧,贴咽侧走行,最后上行经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入颅内。它在颅中窝分为大脑前、中两动脉而终止,其中一部分和发自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形成大脑基底动脉环,分布于脑。颈内动脉供应脑的血供约占3/5。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

(二)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

右锁骨下动脉起于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则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弯行向外,它不但位于颈根部,同时也位于上纵隔,其凸度向上,内侧端为胸锁关节,外侧端在锁骨中点,顶端在锁骨上1.25cm。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两侧对称的占1/3,两侧不对称的占2/3。根据锁骨下动脉与前斜角肌的关系,可分为以下3段(图2-2-26)。

图2-2-26 锁骨下动脉

在前斜角肌的内侧,左侧者位于左头臂静脉之后,胸导管呈弓状跨过。其后部紧与胸膜囊顶和肺尖贴连。第1段的分支有椎动脉、甲状颈干和胸廓内动脉。这里最主要的是椎动脉。

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后上部,正对前斜角肌和头长肌之间隙,常上行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椎动脉至枢椎水平位于颈神经之前及横突间肌的内侧,及至寰椎的横突孔,呈锐角向后,并围绕寰椎上关节面的后外侧向内,经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进入椎管。椎动脉随后经枕骨大孔入颅,穿过蛛网膜,在脑桥下缘左右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形成大脑动脉环,供应脑后部及脊髓血运(图2-2-27)。

图2-2-27 椎动脉走行示意图

在前斜角肌之后,前、中斜角肌之间隙内,胸膜囊顶及肺尖之前。其下为第1肋骨,上方和后侧有臂丛干。右侧锁骨下动脉在此段通过,并发出肋颈干。

在前斜角肌外侧向下外行,经锁骨之后至第1肋骨外缘,易名腋动脉,此段无分支。

椎动脉由8对颈神经、第1胸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支配,也接受颈交感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彼此交错组成血管周围神经丛。在颈部发生位置变化或有骨质增生等改变时,可刺激周围神经丛,引起血管痉挛,使椎-基底动脉系血流减少。椎动脉在寰椎部走行曲折,寰齿关节移位也可使椎动脉血流发生障碍而引起脑缺血。在椎动脉行程中不可忽略的是,椎动脉并非有如保险箱一样全部被横突孔骨质所包围;恰恰相反,椎动脉的大部分是裸露于相邻横突的间隙中,因此从侧方进针刀有可能伤及椎动脉。

四、颈部神经走行分布

颈部神经包括颈神经和脑神经两部分。颈神经共有8对,第1对在寰椎与枕骨间,其余6对在同序椎骨上侧,第8对由C7下侧的椎间孔出。颈部的脑神经有第9、10、11、12对,即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一)颈神经前支

主要有两大神经丛,颈丛和臂丛(图2-2-28)。

图2-2-28 颈丛、臂丛神经

1.颈丛

颈丛为上位的4个颈神经前支组成,此4支相互连接成3个神经袢,并发出多个分支。每一神经接受来自颈上交感神经节的灰交通支,它们形成一系列不规则的体系,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和头长肌下及中斜角肌上,前面覆盖有椎前筋膜,各终支穿过此筋膜,分布于肌肉和其他神经相交通(图2-2-29)。

图2-2-29 颈丛及其分支

颈丛的分支又可分为浅、深两组。浅支各组都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分为升、横、降3支。升支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横支为颈横神经,降支为锁骨上神经。深支组为肌支及其他神经的交通支,长短不一,可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内外侧组又分为交通支和肌支2种。内侧组的交通支包括自第1、2颈神经到舌下神经、迷走神经的交通支和自第1、2、3、4颈神经到颈上神经节的灰交通支。内侧组的肌支有以下3类:一是由第2、3颈神经形成的颈神经降支,与舌下神经降支形成袢,自此袢上发支分布于除甲状舌骨肌外的舌骨下肌群。二是至头外侧直肌的肌支(C1)自该肌内而进入;至头前直肌的肌支(C1~C2)在颈椎横突前面,自颈丛第1袢的上部发出;至头长肌的肌支(C1~C3)自上位3个颈神经分别发至该肌;至颈长肌的肌支(C2~C4)自第2~4颈神经各发出分支至该肌。三是膈神经。外侧组的交通支与副神经交通支起于第2颈神经的分支,抵胸锁乳突肌时,与副神经结合;其起于第3、4颈神经分支,经胸锁乳突肌的深侧,在副神经的下侧,向外下方行,经枕三角至斜方肌深侧,与副神经结合,形成斜方肌下丛。外侧组至胸锁乳突肌的肌支,起自第2颈神经;至斜方肌、肩胛提肌的肌支,起于3、4颈神经;至中、后斜角肌的肌支,起于第3或第4颈神经。

(1)枕小神经:

来自第2、3颈神经,或来自两者之间的神经袢。其弯曲都绕副神经下侧,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直至头部附近,穿出深筋膜,越胸锁乳突肌止点的后部,继续上升,到头的侧面,分布于耳廓后面,支配耳廓后上部、乳突部及枕部外侧区域的皮肤,并与耳大神经、枕大神经及面神经的耳后支相连结。

(2)耳大神经:

来自第2、3颈神经,绕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上方,斜越胸锁乳突肌表面,向下颌角方向行进,穿颈深筋膜,沿颈外静脉后侧与之平行上升,其表面被颈阔肌覆盖。当此神经在胸锁乳突肌表面到达腮腺时,分成前、中、后3个终末支。前部的分支,经腮腺表面,分布于覆盖腮腺及咬肌下部的皮肤;并有分支至腮腺内,与面神经的颈支结合。中部的分支,分布于耳廓后面。后部的分支,分布于乳突部的皮肤,并与面神经的耳后支及枕小神经的分支结合。

(3)颈横神经:

由第2、3颈神经前支组成。约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点,自该肌深侧绕后缘穿出,沿其表面横向内侧,经颈外静脉的深侧,达该肌的前缘。穿固有筋膜,被覆于颈阔肌的深侧,分支呈扇形分散。其上部的分支,与面神经的颈支连结成袢。另一部分分支穿过颈阔肌,分布于颈前部的皮肤。

(4)锁骨上神经:

起于第3、4颈神经。在起始部,常与至斜方肌的肌支先结合,后又分开。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自该肌深侧,向后下方穿出,通行于颈阔肌及颈固有筋膜的深面,达锁骨附近,穿出固有筋膜及颈阔肌而成皮神经,可分为内、中、外3组分支。

1)锁骨上内侧神经:

较细小,斜越颈外静脉及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和胸骨起始部的表面。分布于胸骨柄上部的皮肤及胸锁关节。

2)锁骨上中间神经:

较大,跨过锁骨前面,分布于遮盖胸大肌及三角肌上2/3的皮肤和肩锁关节,并与上位肋间神经的皮支有连结。

3)锁骨上外侧神:

斜过斜方肌外面及肩峰,分布于肩后部和上部皮肤。

(5)膈神经:

主要起自第4颈神经,也常接受第3及第5颈神经的小支。其中含有大量运动纤维,有少量感觉纤维,并与交感神经节间有交通支。在颈部,膈神经的主要标志是直接贴在前斜角肌的前表面。膈神经为混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及纵隔胸膜及膈上、下、中央部的胸膜和腹膜的感觉。

膈神经在颈部不发任何分支。其自前斜角肌上部外缘,沿该肌的前面,于椎前筋膜的深侧,以近似垂直的方向下降。在颈根部被胸锁乳突肌及颈内静脉遮盖,并有肩胛舌骨肌的中间腱、颈横动脉及肩胛上动脉横过其表面。左膈神经的前面,还有胸导管经过。膈神经的前内侧与迷走神经及颈部交感干相连接。膈神经继续下降,经锁骨下动脉、静脉之间,自胸廓内动脉的外侧,斜至其内侧,进入胸腔。

有时在膈神经的邻近有副膈神经,是膈神经由第4颈神经束的根纤维以外的一些副根,下行一段后,多在锁骨下静脉附近加入膈神经。

2.臂丛

臂丛神经由C5~C8颈神经前支及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C5、C6组成臂丛神经上干,C7组成中干,C8和T1神经组成臂丛神经下干,位于第1肋表面。干分为前、后2股,各股位于锁骨平面。臂丛上干和中干的2侧支前股组成外侧束,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侧;下干的前股组成内侧束,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内侧。3干的后股共同组成后束,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侧。各束支在喙突平面分为上肢的主要神经支(图2-2-30)。

图2-2-30 臂丛神经走行示意图

由臂丛根发出的分支在前、中斜角肌之间穿出,包括至颈长肌和斜角肌的分支、肩胛背神经和胸长神经,组成臂丛各神经根发出至颈长肌和斜角肌的分支。

(1)肩胛背神经:

主要来自第5颈神经,在颈神经刚出椎间孔时发出,循肩胛骨的脊柱缘下行,行于肩胛提肌和大、小菱形肌之深面。

(2)胸长神经:

共有3根,分别起于第5、6、7颈神经,当这些神经刚出椎间孔时发出。上2根在臂丛深面穿中斜角肌,合为1束。下根行于中斜角肌的上面,经腋窝达前锯肌。

由臂丛干发出的背支来自上干,包括肩胛上神经和锁骨下肌神经。

(1)肩胛上神经:由上干外侧发出,下行经肩胛上切迹,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2)锁骨下肌神经:甚细,由第4、5、6颈神经的纤维组成。在肩胛舌骨肌后腹的上方,由上干前面发出,经锁骨下动脉第3段之前,达于锁骨下肌。

由外侧束发出者,大分支有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小分支有胸前外侧神经至胸大肌;由后束发出腋神经和桡神经、上下肩胛下神经和胸背神经;由内侧束发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有胸外侧神经、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外侧2个根分别行走在腋动脉内、外侧2~3cm后,在腋动脉前下方组成正中神经主干。

(二)颈神经的后支

颈后支较前支细,唯第2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粗大。除第1颈神经后支(枕下神经)外,其他各后支均分内、外侧支。内侧支属皮支,外侧支属肌支。

第1颈神经的后支称枕下神经,属于运动神经,于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内,椎动脉的下侧,自干分出。向后行,进入枕下三角,于此分支分布于枕下三角周围诸肌(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并发1支横越头后大直肌的后侧,至头后小直肌;还有分支至覆盖着枕下三角的头半棘肌。此外,有分支穿过头下斜肌,或经该肌表面,与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枕大神经)相连结。第1颈神经以直角离开硬脊膜囊,立即经过寰椎后弓的外侧部,恰在椎动脉围绕寰椎侧块基底进入硬脊膜这段的下方,以后在动脉之后,再向后分布于枕骨下肌群。

第2颈神经的后支称枕大神经,为所有颈神经后支中最大者。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板之间,头下斜肌的下侧穿出,发一细支至头下斜肌,并与第1颈神经后支交通。然后分为内、外侧2支。外侧支支配头长肌、夹肌、头半棘肌,并与第3颈神经相应的分支连结。内侧支为枕大神经斜向上升,经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再穿过斜方肌腱及颈部的颈固有筋膜,在上项线下侧分为几支感觉性终支,与枕动脉伴行,分布于上项线以上,可达颅顶的皮肤。当枕大神经绕过头下斜肌时,发1支与第1及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连结,在头半棘肌下侧,形成颈后神经丛。

第3颈神经的后支绕第3颈椎的关节突向后行,经横突间肌的内侧,然后分为内侧支及外侧支。外侧支为肌支,并与第2颈神经的外侧支相连结。内侧支经过头半棘肌与项半棘肌之间,再穿夹肌及斜方肌,终末支分布于皮肤。当其在斜方肌深侧时,发1支(第3枕神经)穿过斜方肌,终于颅后下部近正中线处、枕外隆突附近的皮肤。

颈神经的其余5对颈神经绕过各相应的椎间关节后,分为内侧支及外侧支。外侧支均为肌支,支配项髂肋肌、项最长肌、头最长肌及头夹肌。第4、5颈神经的内侧支,经项半棘肌与头半棘肌之间,达椎骨的棘突,穿夹肌及斜方肌,终于皮肤。第6、7、8颈神经的内侧支细小,分布于项半棘肌、头半棘肌、多裂肌及棘间肌。

(三)颈部交感神经(图2-2-31)

图2-2-31 颈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颈交感干位于颈血管鞘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颈部的交感干神经节有3个,分别称颈上、中、下神经节。颈部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的分布可概括如下:①经灰交通支连于8对颈神经,并随颈神经分支分布至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②由神经节发出分支至邻近的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和椎动脉丛等,伴随动脉的分支至头颈部的腺体、竖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神经节发出的咽支直接进入咽壁,与迷走神经、吞咽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③分别发出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经,下行进入胸腔,加入心丛。颈交感神经损伤,可出现霍纳综合征,即颈交感神经麻痹。任何机械性紊乱对颈神经根的刺激也可累及颈交感神经,或为直接刺激,或为反射性刺激。

1.颈上神经节

呈梭形或扁圆形,由第1~4干神经节合并而成,是交感干上最大的神经节。此神经节居第2~4颈椎横突前方,下端由神经干连于颈中神经节。上端分为颈内动、静脉神经2支。颈上神经节有许多侧支,其中比较大的有颈外动脉神经、心上神经及咽支。

(1)颈内动脉神经:

随颈内动脉入颅腔,它的分支互相连结成包绕颈内动脉的颈内动脉神经丛及海绵神经丛,由这些丛发出分丛,随颈内动脉的分支走向周围。由海绵神经丛发出1支穿眶上裂到眶,连于睫状神经节,经此节及睫短神经到眼球,分布于瞳孔开大肌及脉络膜等处的血管。此外有岩深神经,由颈动脉管内口出外,与岩大浅神经结合成翼管神经到蝶腭神经节,随它的分支到口、鼻的腺体及血管。

(2)颈内静脉神经:

随颈内静脉经颈静脉孔连于舌咽及迷走神经的神经节。

(3)颈外动脉神经:

由节下端发出,分成包绕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的神经丛。

(4)心上神经:

循颈动脉鞘下穿到胸腔,左侧的经主动脉弓的左面入心浅丛,右侧的到气管下端前面,连于心深丛,分布于心肌。

(5)咽支:

有数支,内进到咽壁,和迷走及咽神经的咽支合成咽丛。此外有灰交通支连于第1~4颈神经,输送节后神经纤维到各颈神经,随它到所有分布地区的皮肤汗腺及竖毛肌。亦有交通支与舌咽、迷走神经的神经节及舌下神经相连结。

2.颈中神经节

多呈卵圆形,较细小,一般位于C6的高度、甲状腺下动脉的附近。它上有节间支连于颈上神经节,下发2支连于颈下神经节,其中1支经锁骨下动脉的前面,曲而上升,形成锁骨下袢,然后连于颈下神经节。

由颈中神经节所发的分支主要有甲状腺支和心中神经。左侧心中神经循左颈总动脉入胸腔,在气管的前面入心深丛;右侧心中神经经锁骨下动脉的前面或后面入胸腔,循气管前面到达心深丛。

3.颈下神经节

较恒定,在第7颈椎横突与第1肋骨颈之间、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处的后方及第8颈神经的前方。其上由节间支连于颈中神经节,其下和第1胸神经节非常接近,有时两者合而为一,组成较大的星状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发出心下神经、锁骨下动脉的分支、至椎动脉的神经、至第6、7、8颈神经的灰交通支及连于第1胸神经节的节间支。

(1)心下神经:

经锁骨下动脉后侧,与迷走神经的返神经所发出的心支合并,沿气管前侧下降,加入心深丛。

(2)至锁骨下动脉的分支:

在锁骨下动脉上成丛,随该动脉到上肢,并随椎动脉组成椎动脉神经丛。

(3)至椎动脉的神经:

在椎动脉的后侧上升,至C6横突孔,参与形成椎动脉丛。另外,自椎动脉神经节来的1支,在椎动脉前侧,也参与形成椎动脉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