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杂病治验常用腧穴概要
一、 常用腧穴的分类与治疗作用
(一)腧穴的分类
《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腧穴的论述也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既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人体的腧穴很多,总括起来可分成三类,即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其特点是均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归经和相对固定的主治功用,而且多具有主治本经病候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随着人们对腧穴主治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代医家为了强调某些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或重要特性,在分经的基础上又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特定类别,乃有各种特定穴的出现和相应理论与应用方法的形成。
2. 奇穴
是指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有固定名称和定位的腧穴(也包括近代发现并被认可的新穴)。其特点是:有固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但无归经。它们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有些穴位命名和取穴方法也奇特,故名经外奇穴。也有一些奇穴在发展过程中被划归为经穴。例如膏肓俞,原是施行灸法的奇穴,因其疗效显著,为《千金要方》所详载,至宋代《铜人针灸经》等书已将其归入足太阳经而成为经穴。
3. 阿是穴
又称“不定穴”(《玉龙歌》)、“天应穴”(《医学纲目》)、“压痛点”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的位置和主治,而是以压痛敏感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这种“以痛为腧”的针灸治疗方法叫“阿是之法”,由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最早记载并流传后世,用此法所取的穴位统称阿是穴。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当脏腑有病或邪气侵犯人体后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均会在相应的腧穴发生病理反应。反之,运用针刺、艾灸等刺激作用于腧穴,通过激发经气,“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和补虚泻实、协调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真元畅通、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这就是腧穴的治疗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腧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区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病;中脘、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迎香在鼻旁可治鼻病;地仓在口角旁可治口歪;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及其附近,所以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腧穴的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为所有的腧穴均可在针灸治疗中产生泻散其所在部位邪气或瘀滞,并可使局部络脉之气得以调和,经气运行得以疏通的作用,所以能显示出对其所在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痛的治疗作用。
2. 远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十四经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种远治作用又有两个方面。
(1) 本经腧穴作用:在十四经脉中有许多腧穴,除能治疗局部病证外,还可治疗其所属经脉经过的远隔部位脏腑或组织器官病证。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病证,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五官病证;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腹痛、胃痛、乳痈等病证。
(2) 异经腧穴作用:有些经穴除能治本经远隔部位的病证外,还能治疗其表里经远隔部位的病证。如足三里除治疗胃病(本经)外,还有健脾功效(异经);列缺除治咳喘、胸闷等肺经(本经)病证外,还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异经)的病证如头痛、项强等。还有的腧穴能治疗多经病证,例如许多交会穴都有这类作用(详见特定穴的运用)。
3. 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有些腧穴对某脏腑器官疾病或某病理状态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神门安神,少商穴治咽喉肿痛,太渊穴治无脉症,天枢穴治泻痢、便秘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特异性。这就是某些腧穴所特有的治疗作用,简称特殊作用。牢记腧穴的特殊作用,对于随症取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总结十四经穴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主治作用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如手三阴经腧穴的主治作用各有其特异范围:手太阴肺经穴主治肺、喉病及上肢内侧前缘痹痛;手厥阴心包经穴主治心、胃病及上肢内侧中线部痹痛;手少阴心经穴主治心痛及上肢内侧后缘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