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躯干淋巴系统解剖图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淋巴系统组成成分形态结构

第一节 淋巴管瓣膜

淋巴管瓣膜最早是由荷兰解剖学家Ruysch( 1665年)发现并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Lord,1967年)。在随后的淋巴系统研究中,Cruikshank( 1786年)、Mascagni( 1787年)、Cooper( 1840年)、Sappy ( 1874年)等先后详细描述了淋巴管瓣膜在各个淋巴管内的形态,但当时由于缺乏照相技术,他们的结果只能以绘图来表示而没有照相图片。组织病理切片技术的发明后,淋巴管瓣膜可在组织病理切片上发现,但这些瓣膜难以与静脉瓣膜所区别。

基于新方法的应用,除了可在组织病理切片内和手术显微镜下看到淋巴瓣膜,并可用数码相机录下其形态和结构,同时也可在X线图像上观察到( Pan等,2010年) (图2-1-1至8)。

一、瓣膜结构

淋巴管瓣膜的大小形态随着淋巴管径的大小而不同,并成对地出现。每段位于二对瓣膜间淋巴管形成如同花生米状或竹节状结构,此结构远端钝圆,近端尖削(瓣膜)并嵌入近心侧另一相同结构的钝端,致管壁形成一个环形缩窄(图2-1-1)。

图2-1-1 集合淋巴管及其瓣膜

A.集合淋巴管经氧化铅混合剂充盈后的纵切面( HE染色),绿箭头标出淋巴管瓣膜的位置; B.左图蓝圈内组织放大图

二、瓣膜外形

淋巴管瓣膜存在于除了毛细淋巴管外的所有淋巴管腔内。由于淋巴管瓣膜的特殊结构使整支淋巴管本身形成时粗时细的管径,如同串珠状或竹竿状(图2-1-2~图2-1-6)。如果瓣膜间淋巴管较细较长,则外观呈竹竿形状。发生这种现象取决于淋巴管自身管径和瓣膜间管长度的比率。例如,集合淋巴管的平均管径为0.2mm,而瓣膜间管长度平均为2mm(图2-1-2,图2-1-4),那么它的比例率≤0. 1,故大部分集合淋巴管呈现了竹竿状的外观(图2-1-7A、C)。而淋巴干管径平均为2mm,而瓣膜间管长度平均也为2mm(图2-1-6),它的比例率≥1,从而大部分淋巴干呈现了串珠状的外观(图2-1-7B、D)。从图中可以看出,瓣膜间的间距也有不同,大约在1~3mm之间。在数量上,它们在前集合淋巴管内较稀疏,而在淋巴干内和淋巴导管内较密集(图2-1-2,图2-1-3,图2-1-6)。

图2-1-2 头皮帽状腱膜层的前集合淋巴管和集合淋巴管内的淋巴瓣膜

头顶部帽状腱膜层淋巴管经氧化铅混合剂灌注后照相(帽状腱膜层向上时的观察)显示粗细不一的管径。绿箭头标出淋巴管瓣膜的位置,红箭头标出淋巴液的流向

图2-1-3 头枕部帽状腱膜层内的前集合淋巴管及其瓣膜

双氧水墨汁溶液充盈后的头枕部帽状腱膜层内的前淋巴管及其瓣膜。绿箭头示淋巴管瓣膜的位置,红箭头示淋巴液的流向。* .头皮中线注射点

图2-1-4 氧化铅混合剂灌注的耳前区集合淋巴管及其瓣膜

绿箭头示淋巴管瓣膜的位置,红箭头示淋巴液的流向

图2-1-5 氧化铅混合剂灌注示颈部的结间集合淋巴管及其瓣膜

绿箭头示淋巴管瓣膜的位置,红箭头示淋巴液的流向

图2-1-6 经氧化铅混合剂灌注的颈淋巴干及其瓣膜

绿箭头示淋巴管瓣膜的位置,红箭头示淋巴液的流向

图2-1-7 淋巴管外观,管径和瓣膜间管长度的关系

图2-1-8 大腿内侧皮下淋巴管经氧化铅混合剂灌注后X线成像图

可见大小不同、间距不等的瓣膜

三、异常瓣膜

通常淋巴管瓣膜成对地出现,但也偶见有三瓣或多瓣瓣膜的存在(图2-1-9,图2-1-10)。

图2-1-9 淋巴管的多瓣膜

图2-1-10 淋巴管的双向瓣膜

A.显微照相; B.示意图

临床应用

淋巴管竹节状或串珠状的外观与其管径和瓣膜间管长度的比例、特殊的瓣膜间连接结构及管内的瓣膜数量多少(与静脉相比较)有关。在施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或淋巴管移植手术治疗淋巴水肿病患时,可根据此特殊的形态结构,鉴别和寻找淋巴管。

淋巴瓣膜开放方向呈单向向心性(偶见双向瓣膜),在治疗淋巴水肿病患并施行上述手术或带淋巴管的皮瓣(带蒂或游离)转移手术时,应该保持移植体的淋巴流向与受植部位的淋巴流向一致。

近年来,组织工程学和3D仿生打印技术的研发已开始起步,该技术的成功将让科研人员另辟途径制造人体替换组织和器官为临床服务( Mironov等,2003年; Lovett等,2009年)。详细的淋巴管解剖结构可为将来该技术成熟后打印淋巴管组织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