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百合地黄汤方证
【原文】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1)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解析】
百合病属神志病范畴。百合病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病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认识,一是以主药命名。如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说:“百合病用百合,盖古有百合病之名,即因百合一味而疗疾,因得名也。”二是从病机的角度解释病名。如徐彬《金匮要略论注》说:“曰百合病,谓周身百脉皆病。”以上两说,于理皆通。两者互参,既能概括百合病为“百脉合病”的病机特点,又与仲景运用百合等药治疗百合病不相矛盾,似更加全面。
一、“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内涵
原文提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认为百合病是“百脉一宗”为病。因此,探讨“百脉一宗”一词的内涵,乃为认识百合病病机的关键。然而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是:
1.主肺说
认为“肺朝百脉”与“百脉一宗”文词接近,似可互解。如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说:“百合病者,肺病也。肺主气,肺病则气病,气病则脉病,可以递言也。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脉,皆一气为之宗之而已。”尤怡、王孟英等亦持此说。
2.主心说
认为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脉、神的关系至为密切。“百脉一宗”是指全身经脉与心脏而言。如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说:“百脉通于心,脉病则心病。”陶厚堂 [1]在《吴医汇讲》中指出:“夫‘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乃本乎心神涣散也。心主脉,故心病而脉为之皆病矣。惟其心神涣散,故下文常默默,不能食,不能卧,不能行数句,无可奈何之态,皆所以形容百脉悉病之语。”
3.主心肺说
认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人体之脉同出一源,为心肺所统。心肺居胸中,既为气海,又为血府,且为神明所藏之地,因此,多种致病因素,累及心肺功能,影响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致使百脉合病。百合病以心肺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如《医宗金鉴》引李彣语:“今由百脉一宗,悉致其病观之,当是心肺两经之病也。”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金匮要略》 [2]言:“百合病是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心肺阴虚内热,累及百脉为病,症状百出。”
4.脑病说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中认为,百合病“与心固有关,与肺却少关涉”,其病机“当属于气血不和”,“气血不合可以导致神病,百合病,神病也,清其气血即所以治其神。”并引程门雪先生的类似看法:百合病“不独邪热伤肺,尤伤脑髓……肺为水之上源,肺热则小便黄赤,病深者头痛,邪热不独伤肺,由肺移脑,精神错乱,故其病剧伤脑,轻者但头淅淅,最轻但头眩耳。总之,百合一病,热伤肺阴,延及脑髓。”迳认为百合病是脑病。
脑病说从“脑主神明”立论,认为百合病是脑病,这符合现代中医脑病学理论,但用其解释《金匮要略》百合病的病机,有超越时代之嫌。不少学者认为,百合病的临床表现,以神志不定,精神恍惚为主,以心神病变为核心,无一肺脏之特异病理表现,“主肺说”缺乏根据,因此,主张强调百合病的病位主要在心。但心肺同居上焦,心主神明,肺为相傅之官,气血为神明之本,二者在调和气血,主持神明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则将百合病病位定在心肺更为恰当。结合原文“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分析,百合病多发生于热病之后,为余热未尽,心肺阴液耗损所致;或因情志不遂,郁结日久化热伤阴而成。心藏神,肺藏魄,心肺阴虚,则气血不和,百脉失养,脏腑功能失调,神明失主,则病者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语言、行动、感觉失调,即“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阴虚内热,则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肺朝百脉,百脉悉致其病,故其发展结果如何,亦当着眼于肺。因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足太阳之脉上额至巅,外达皮毛,故原文以小便时有无头痛、恶寒、头眩症状以推断百合病的愈期。
综上可见,“主心肺说”阐释“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内涵更为全面,符合张仲景原旨。
二、方义
百合地黄汤由百合、生地黄组成,用泉水煎服。百合味甘性寒,色白入肺,甘能润肺,寒可清心,复能益气安神;生地黄味甘性寒,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益心营,清血热。二者配伍,养阴清热,除烦安神,畅利血脉,宁神怡心。复以甘凉之泉水下热气,利小便,用以煎百合、地黄,共奏滋阴液、润心肺、凉血热、安心神之功。阴复热退,百脉调和,病可自愈。
需要指出的是,方后注有服药后“大便当如漆”之语,对此,有注家把百合地黄汤理解为清营祛瘀之方剂,如曹颖甫在《金匮发微》中称“此证直可决为太阳标热内陷蒸成败血之证,故方治用百合七枚以清肺,用生地黄汁一升以清血热。血热得生地黄汁之清润,则太阳标热除,败血以浸润而当下,观其分温再服,大便如漆可为明证矣。”诚然,百合病若病久,出现瘀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百合、地黄两药不仅滋阴润燥清热,且有祛瘀之功,但把百合地黄汤解释为清营祛瘀之方剂恐失张仲景本意。所谓服药后大便呈黑漆之色,为地黄本色,停药后即可消失。
百合病治疗虽以百合地黄汤为主,但由于阴伤程度、邪热轻重、各种误治引起的后果及变证的不同,因此需“各随证治之”。如经误汗误下或误吐产生的变证,可分别选用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如不经误治,日久变渴,配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如变发热,用百合滑石散。
【应用】
百合病属神志病范畴,百合地黄汤为调神之方,故历代医家较多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尤其是精神情感心理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症、癔症等,多随证加减治之。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当归等;心烦者,加栀子、豆豉、连翘、淡竹叶;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者,合甘麦大枣汤;狂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等;夹有痰浊者,加菖蒲、郁金、远志;夹有瘀血者,加丹参、川芎、当归。笔者遇一55岁女性患者,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久,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又遇外感发热,用药后热退,但发精神恍惚,心烦易怒,不饥不食,幻听幻觉,口干,小便赤,舌红无苔,脉微数。诊为百合病,患者因情志不遂,郁结日久伤阴,加之外感后发热,心肺阴伤,发作上症,治以滋阴清热安神,予百合地黄汤加淡竹叶、甘草、连翘,服药5剂,诸症消失。对于百合地黄汤治疗神志病,著名老中医秦伯未 [3]说:“百合地黄汤仅用百合补虚清热,生地黄汁养血凉血,是一个极其平淡的方剂。我深刻体会到类似这类虚证,用重剂刺激往往引起反应,急切求功也会引起其他病变。尝见有人治神经衰弱,动手便是大剂人参、熟地、麦冬、当归、龙骨、牡蛎,方虽对路,服后胸闷食呆,腹痛便溏,反而增进心悸失眠,精神极度紧张,都是不从全面考虑问题的缘故,从而也反映了仲景治病的细心周匝。”此论联系临床实践,非深得仲景心法者不能及矣。
还有医家将《金匮要略》中治百合病的药方,扩大应用于其他的病证,如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卷七》记载一例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为主,加茯神、枣仁、合欢花、沙参、滑石、麦冬,治疗躄痿难行,内热舌心干红之证(类似癔症性瘫痪)。从调和百脉角度考虑,《金匮要略》所载百合病之“心肺阴伤,百脉失调”在瘿气病变过程中亦很常见。将百合地黄汤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以调和百脉,益阴退热。如王小平 [4]运用百合地黄平亢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9例,基本方为百合30g,生地黄18g,知母10g,太子参12g,夏枯草15g,炒白芍12g,北沙参30g,生牡蛎30g,总有效率为87.75%。另有用本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浅表性胃炎、顽固性老年皮肤瘙痒、鼻衄等病症的报道。
【病案】
百合病 卫某,女,37岁。1979年9月11日初诊。因与邻居不和,长期心情抑郁,遂于1976年10月开始自觉有人与己说话,开始声音小,继则声音大。至1978年加重,甚至在嘈杂声中,幻听之声亦不减弱。某日曾幻听有人教以持刀刎颈,幸被家人发现,未至肇事。经当地各医院精神科会诊,有谓神经官能症者,有谓精神分裂症者,皆未能定,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来哈投亲求诊。诊见精神痴呆,表情淡漠,沉默不语,少眠多噩梦,恐惧,心悸,头昏。舌尖赤苔白,脉象浮滑。诊为百合病。证为阴虚阳浮,神不归舍,是以精神恍惚、幻觉幻听。治宜滋阴潜阳,收敛神气。药用百合50g,生地黄20g,生龙骨20g,生牡蛎50g,远志15g,麦冬15g,五味子15g,茯苓20g,陈皮15g,甘草10g,竹茹15g。
二诊:10月4日。服药10剂,精神好转,痴呆之状有明显改善,有时眉宇之间微露笑容,幻听仍有,但较少较轻,自言自语大为好转。再以前方增减加重养心之剂。处方:百合50g,生地黄20g,生龙骨20g,生牡蛎50g,远志15g,麦冬15g,五味子15g,茯苓20g,合欢花30g,小麦50g,甘草15g,大枣6枚。
三诊:10月16日。服药10剂,精神状态进一步好转,时有笑容,能入睡5~6小时,噩梦减少;仍有幻听,但已大减,自言自语能够控制。脉象浮滑,舌苔薄干,继用前方药治疗。
四诊:10月30日。服上方药10剂,精神恍惚明显好转,睡眠好转,噩梦减少;但仍有幻听,声音已小,胸烦闷。脉象沉,继用前方药稍加理气之剂。处方:百合50g,生地黄20g,生龙骨25g,生牡蛎20g,合欢花20g,小麦50g,甘草15g,红枣6枚,香附15g,柴胡15g,青皮15g,赤芍15g,陈皮15g。
五诊:11月13日。服上方药12剂,病情继续好转,精神状态大为改观;但仍有幻听,唯已极轻,胸烦闷,脉沉。改用疏郁活血理气之剂。处方:桃仁25g,香附15g,青皮15g,柴胡15g,半夏15g,木通15g,陈皮15g,大腹皮15g,赤芍20g,苏子15g,桑皮15g,甘草15g,小麦50g,大枣5枚。
服上方药10剂后,幻听基本消失,睡眠亦好,食纳增加,谈笑自如,神色较前判若两人。嘱停药观察。(张琪医案) [5]
参考文献
[1]唐笠山.吴医汇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8
[2]孟如.金匮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
[3]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金匮要略》注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68
[4]王小平,翟慕东.百合地黄平亢汤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9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1):24~25
[5]张琪.百合地黄汤加味治愈百合病1例[J].中医杂志,2011,52(1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