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重症肌无力临床分型及危象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分类在临床上多采用Osserman分型法,经典的Osserman分型由Osserman在1958年提出,后在1971年经Osserman和Genkins修订,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改良的Osserman分型法。然而,改良的Osserman分类在患者随访、联合受累、疾病进展及病情严重程度定量判断等方面使用时尚存在不足。因此,近年来在美国趋向用美国重症肌无力学会分型取代改良的Osserman分型。
(一)改良的Osserman分型
1.目前改良的Osserman分型法在国内外仍被广泛应用,该分型法主要包括受累肌群、疾病病程、治疗分期及预后判定等,共分为5型:
Ⅰ型或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 myasthenia gravis):单纯眼外肌受累,但无其他肌群受累的临床及电生理所见,也没有向其他肌群发展的证据;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佳,预后良好。
Ⅱ型(全身型):有一组以上的肌群受累,主要累及四肢肌,药物治疗反应较好,预后较好。
ⅡA型或轻度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ild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四肢肌群轻度受累,常伴眼外肌受累,一般无咀嚼、吞咽、构音困难,生活自理无困难;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好,预后一般。
ⅡB型或中度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oderately severe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四肢肌群中度受累,常伴眼外肌受累,一般有咀嚼、吞咽、构音困难。生活自理有困难;对药物治疗反应欠佳,预后一般。
Ⅲ型或急性暴发型重症肌无力(acute fulminating myasthenia gravis):急性起病、进展较快,多于起病数周或数月内出现延髓麻痹,常伴眼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于半年内出现呼吸肌麻痹;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预后差。
Ⅳ型或迟发重症型重症肌无力(late severe myasthenia gravis):潜隐性起病,进展较慢,多于2年内逐渐由Ⅰ、ⅡA、ⅡB型进展到延髓麻痹和呼吸肌麻痹,临床起病半年以后出现呼吸肌麻痹;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预后差。
Ⅴ型或伴肌萎缩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于起病后半年内即出现肌萎缩,因长期肌无力而出现失用性或继发性肌肉萎缩者不属此型。但此类型在最新的美国分类中被删除。
由于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早期,有5%~10%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加重。从临床治疗的观点,若为Ⅰ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可在门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即使稍有加重也无生命危险;若为全身型早期眼症状表现,应收住院应用糖皮质激素,并要密切观察,因其加重可能出现呼吸肌受累而危及生命。因此,对临床上仅表现为眼外肌受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鉴别其是单纯眼肌型抑或全身型早期眼部表现就显得非常重要。真正的Ⅰ型是指仅有眼外肌受累而不向其他肌群发展。眼肌型第一次起病者,特别是儿童在2年内约1/4可望自发缓解。若起病2年后仍无其他肌群受累,则一般认为是单纯眼肌型,而非全身型早期表现。对仅有眼外肌受累临床表现的患者应行面神经和(或)腋神经、尺神经及正中神经低频重复电刺激,若结果阳性则按ⅡA型处理,若为阴性则暂按Ⅰ型处理。
2.改良的Osserman分型的实用价值及不足
(1)该分型反映受累肌群和临床严重程度:无论经典的或改良的Osserman分型法均是基于受累的肌群。单纯眼肌受累为Ⅰ型,四肢和(或)球部肌群受累为Ⅱ型,四肢受累轻、无球部肌表现者为ⅡA型;四肢受累重、有球部肌表现者为ⅡB型。有呼吸肌受累者为Ⅲ型或Ⅳ型,病程半年以内累及呼吸肌者为Ⅲ型;病程半年以后才累及呼吸肌者为Ⅳ型。对影响劳动能力或威胁生命,即按临床严重程度来说,此种分型方法有一定临床意义。医师应特别注意Ⅲ型、Ⅳ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因为疾病除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外,还可能随时威胁患者的生命。
(2)受累肌群的选择性:由于患者多先有眼外肌受累,以后可累及其他肌肉,而Osserman分型法是由轻至重的分型,表现为眼肌、四肢肌、球部肌和呼吸肌群相继受累,如临床上仅单纯囿于受累肌群则易产生误导。患者不同的免疫学特性决定其受累肌群的选择性,人类各组肌群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原性各不相同,某些重症肌无力患者若其AChR-Ab针对球部肌的AChR,则临床上表现为球部肌群麻痹;若针对呼吸肌,则出现呼吸肌麻痹。
(3)改良的Osserman分型与AChR-Ab滴度无密切相关。研究发现,Ⅳ型患重症肌无力者的AChR-Ab滴度反低于ⅡB型患者,有学者据此推理为AChR-Ab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但在动物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中,AChR-Ab通过不同的机制最终使有功能的AChR数减少,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出现相应肌群肌肉易疲劳性和临床上肌无力表现。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在人类MG患者中,疾病的严重程度与AChR-Ab滴度无密切相关。
重症肌无力患者AChR-Ab滴度与电生理上低频重复电刺激波幅递减程度密切相关,低频重复电刺激波幅递减是受累肌群易疲劳的一种客观反映,可反映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上肌无力的严重程度。所以,从理论上推理重症肌无力患者AChR-Ab滴度应与其受累肌群的肌无力严重程度相关密切,而不应期望AChR-Ab滴度与其受累肌群选择性相关;而经典的或改良的Osserman分型法均只能反映MG患者的受累肌群,而并不能反映受累肌群肌无力的严重程度。
(二)美国重症肌无力学会分型
2000年美国重症肌无力学会(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推出了基于定量测试的临床分型(MGFA clinical classification)与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quantitative MG score,QMG)(表5-1)。MGFA分型首先是由Jartezki等提出,目前似乎有取代改良的Osserman分型的趋势,在《亚当斯-维克多神经病学》( Adams and Victor’ s Principles of neurology)第8版(2005)的重症肌无力章中,采用改良的Osserman分型,但在第9版(2010)中则采用美国重症肌无力学会分型,取代了改良的Osserman分型。该分型主要依据受累肌肉部位和严重程度分类,分为5种类型,取消了病程和肌萎缩参与分型,临床上易于操作和判定。
表5-1 美国重症肌无力学会(MGFA)的临床分型及表现
此外,Compston等曾建议依据患者的发病年龄、是否伴发胸腺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及HLA表型等进行分型:①伴胸腺瘤的MG,无性别和HLA的相关性,高AChR-Ab滴度;②在40岁前发病,无胸腺瘤,女性多见,与HLAA1、HLA-B8和HLA-Brw3抗原有一定的相关性;③在40岁后发病,无胸腺瘤,男性多见,与HLA-A3、HLA-B7和HLA-Brw2抗原有一定的相关性,低AChRAb滴度;④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表现为单纯眼外肌无力。
(三)特殊分型
重症肌无力的特殊分型包括:
1.新生儿重症肌无力
如果母亲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其新生儿约10%~15%可出现重症肌无力的体征,平均约持续18天,一般均可完全恢复,不出现复发。新生儿重症肌无力是由来自母体的抗AChR-Ab穿过胎盘影响新生儿而引起的重症肌无力的表现,抗体消失后则症状改善,最终消失。
2.儿童型重症肌无力
是指14岁之前发病的儿童重症肌无力,约90%为眼肌型,其中约30%可能自行缓解,多数预后较好,少数可转为全身型。
3.先天性重症肌无力
临床较少见,在新生儿期通常无症状,婴儿期出现眼肌麻痹和肢体无力,症状较严重,有家族史。此型为AChR基因突变导致的离子通道病,已知AChR亚单位的24种突变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终板AChR严重缺失,胆碱酯酶抑制剂可能有效。
4.药源性重症肌无力
多发生在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类风湿关节炎及硬皮病的患者中,临床症状及AChR-Ab滴度与成人型重症肌无力相似,停药后症状消失。
(四)重症肌无力危象
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病情迅速恶化时,因呼吸肌无力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状态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myasthenia crisis)。患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和四肢瘫。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约占重症肌无力患者总数的9.8%~26.7%,常由呼吸道感染、分娩、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诱发。重症肌无力危象分为以下3种(表5-2)。
1.肌无力危象
约占重症肌无力危象的95%,是由疾病本身的发展和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足所引起。患者因呼吸肌无力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呼吸,吞咽及咳嗽不能,以及瞳孔扩大、出汗少,无腹胀,肠鸣音正常,注射新斯的明后可见症状好转。
2.胆碱能危象
约占重症肌无力危象的1%,是由于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过量所致。临床除了表现为肌无力危象外,可见瞳孔缩小、全身出汗、肌肉跳动、腹胀、肠鸣音亢进,注射新斯的明后症状反而加重。
3.反拗危象
是重症肌无力患者因感染、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所引起,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可暂时减轻,继之又加重的临界状态。近年来,反拗危象趋于淘汰(危象部分详见第14章)。
表5-2 三种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