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赵炳南手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桑榆虽晚,红霞满天

记得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人老易松,树老易空,科学之道,戒松戒空。”赵老大夫虽年迈体弱,但对自己的学术创新和治学态度丝毫没有一点放松。他知道,自己的年岁大了,身体的各部位器件也不那么灵活了,就身体的健康而言,六十岁的人,一年不如一年,七十岁的人,一月不如一月,八十岁的人,一天不如一天。对这种新陈代谢的必然,他内心感到十分平静。但所感欣慰的是: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还不错,腿脚还算灵便,愿意在有限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做点经验整理工作,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出自己的晚年。
他常想,自己是个普通的回族老中医,来自底层人民,所知道的一点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源于人民,理应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总结经验,绝不是为个人著书立说,而是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旧社会那种“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他把保留多年的所有资料和手稿全部拿出来,把点滴的心得体会全都说出来。对院内外进修、学习的同仁更是热心传授,毫无保留。
自1974年以来,在院领导和大家的支持帮助下,赵炳南开始整理有关资料,着手编写临床经验集。在总结经验过程中,他和同志们一起,从一个个病种入手。凡是跟他学过的医生,都把自己保存的有效病例,以及他讲解过的心得体会的笔记集中起来,然后由他再逐一分析当时的主导思想,把同类的经验归纳起来,找出他们的共性和每个病例的特殊性。
对于每味药、每个处方和每一段论述,他都认真研究修改,并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总结失败的教训,使后学者少走弯路。一九七五年,大家帮助他把过去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出版了一本《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全书约有三十万字,共收病种51个,病例137例,介绍了3种独特疗法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方。该书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俗话讲“外科不治癣,治癣便丢脸”。这句话固然反映了皮肤病难达速疾,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对于皮肤病治疗办法不多。他想,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皮肤病损的变化与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息息相关。因此,自1973年以来,他和同志们一起,从疾病的整体观念出发,从治疗难度较大的皮外科疾患入手,开展了对红斑狼疮、白塞氏病、慢性瘘管和溃疡的研究工作,初步取得进展。
晚年,赵炳南身体欠安,领导给他创造了良好条件,安排助手帮他总结学术经验。他抓紧有限的时间,仅1979~1981年3年就整理了行医生涯、学术思想、治疗经验、饮食疗法等文字资料17篇,计7万字,其中向有关杂志发稿刊出7篇。写出湿疹等10个皮科常见病种的电子计算机中医诊疗程序文字资料约三万字。录音整理临床经验累积约20小时。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审阅稿件、院内外会诊等项工作及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赵炳南爱说两句话:“知识不停留,经验不带走”。在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时,他说:“虽然我已经84岁,行医62年,还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还要钻研,还要攀登,还要挖掘,还要创新,绝不能在现有的经验上停留。经验不带走,就是说,把我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毫不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传给下一代,绝不带进坟墓。”赵炳南以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自己的诺言。
1982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祝贺赵炳南从医65周年座谈会。邓颖超送了贺信和花篮。
在赵炳南涉身医林,回顾往事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个普通的回族老中医,经历过清王朝、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可以说,我的一生,人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备历;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尝。但我新的生命却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我不能忘本,没有党,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我赵炳南的今天。”
1984年7月6日晚20时,这位毕生为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作出无私奉献和卓越贡献的一代名医赵炳南永远合上了他的双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陈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