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关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贤夫士卒,都能谈出一些养生的道理。在这浓厚的文化底蕴熏陶之下,中华民族非常重视人之生命,认为“人为万物之长”,而人的生命最为宝贵。养生名家孙思邈以《千金》名其著作,目的是要告诫人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然而,养生文化的理论渊源,当属六经之首《易经》。《易经》中蕴含了大量的养生方法、理论、法则。其中“颐卦”集中讲授养生之道,提出养生需节制饮食和欲望。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应顺应“道”而养生。儒家文化中,更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提出君子顺乎自然,修生养性,乃可颐养天年。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吸收《易经》、儒、道中先进的养生和预防思想,不仅从医学的角度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而且奠定了完善的中医养生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说道“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提出人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而养生,即养生要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能“形与神具,度百岁而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养生文化的沃土。因此,在传承和弘扬中国养生文化时,我们更要关注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才能更好地把握养生文化精髓,更好地指导养生实践。素有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支柱之称的“五行文化”,被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家梁启超称为“中国人的思想律”。正如庞朴先生《稂莠集》中所言: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可见“五行文化”对我们炎黄子孙的影响之大。《尚书·洪范》中首先提出“五行”的概念,伯阳父提出“五行相杂已成万物”,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五行归类,即五行为万物之纲领。
养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也蕴含了丰富的五行思想。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养生理念不断增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养生的热潮,如四时养生、体质养生、经络养生、运动养生、脏腑养生、音乐养生等,因此也推动了养生文化的繁荣发展,尤其是传统养生文化备受青睐。这些养生方法和理论都蕴含了中国传统五行文化的特征。五行养生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基础,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运用取类比象思维,或将不同季节归属五行、或将不同体质归属五行、或将不同类型运动归属五行,根据五行特点,进行调养身体。此外,五行养生文化是对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因此,研究五行养生文化对于全面窥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我们在整理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的基础上,对养生中有关五行文化的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力求对养生中的五行进行全面的认识,为丰富养生文化,夯实养生理论,创新养生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共包括十一章,第一章为五行文化的发展源流,主要阐述了五行文化的概念、起源和哲学历程;第二章为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主要阐述了中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的养生原则;第三章为针灸学中的五行学说,主要阐述了各时期针灸中五行观的应用与发展;第四章为饮食养生中的五行观,主要阐述了饮食中的五味、五色、五果、五畜、五菜、五谷养生方法;第五章为音乐养生中的五行观,主要阐述了音乐养生的理论基础及其养生方法;第六章为色彩养生中的五行观,主要阐述了色彩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服饰居所的色彩养生方法;第七章为运动养生中的五行观,主要阐述了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及其养生方法;第八章为脏腑养生中的五行观,主要阐述了脏腑与五行的对应关系、脏腑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第九章为季节养生中的五行观,主要阐述了季节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对生理的影响,不同时令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第十章为体质养生中的五行观,主要阐述了体质养生理论基础,体质特点及养生方法;第十一章为名人养生的五行观,主要整理了历代养生名家的五行养生思想。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我的研究生胡秀武、刘昊、张国雪、王立平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全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既具有指导养生的实用性,同时又具有文化读本的可读性。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为广大养生爱好者提供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养生方法,同时又让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领略养生文化,实现文化养生。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