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机体方面
1.生理状态
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态、精神状态、遗传因素。
2.病理状态
疾病可影响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其中包括肝功能、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神经与精神状态等。
3.饮食
①促进吸收:如酸性食物可增加铁剂的溶解度,促进铁吸收;高脂饮食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吸收,增加疗效,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宜饭后服用。②降低疗效:如服铁剂时不能与茶、高脂饮食和含钙、磷多的食物同服,因后者可影响铁剂的吸收,降低疗效。③改变尿液pH:如鱼、肉、蛋等酸性食物含有Cl -、S 2+、P 3+,在体内代谢产生很多酸性物质;而牛奶、蔬菜、豆制品、水果等属碱性食物,含有丰富的Na +、K +、Ca 2+等,在体内代谢形成碳酸氢盐,它们排出时会影响尿液的pH,从而使一些药效发生变化,如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在酸性尿液中杀菌力强,因此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宜多进荤食,使尿液偏酸性,增强抗菌作用;而应用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红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时,宜多进素食,碱化尿液,以增强抗菌效力。
4.耐受性、习惯性和依赖性
①耐受性(tolerance):患者在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逐渐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药效的现象,称为耐受性。②习惯性(habituation):有些药物在连续用药后,可使患者产生精神依赖,称为习惯性。通常在停药后可出现主观不适和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如饮酒和吸烟等,都易产生习惯性。③依赖性(addiction):长期或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可产生躯体依赖,突然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现象,称为依赖性。
5.心理因素与药物作用的有效性
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必须了解心理因素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以获取药物最大有效性。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药物的效应,其中以患者的情绪、对药物信赖程度及医护人员的语言、暗示作用等因素最为显著。
(1)情绪的影响:
患者愉快、乐观,则药物较易发挥治疗效果。这一现象的物质基础是愉快乐观的情绪能提高机体的功能,如消化道分泌增加,蠕动和吸收加强,脑功能提高,使呼吸、循环、内分泌、体温、代谢等功能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较易得到良好效果。而忧郁、悲哀、恐惧、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使患者产生应激性反应,如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下丘脑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分泌增多,致使患者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滞性升高,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甚至诱发或加重疾病。
(2)对药物信赖程度:
患者对药物信赖程度也可影响药物的有效性。患者如认为某种药物对其不起作用,会主观感觉疗效不高,甚至采取不配合态度。而患者对药物信赖时可提高药物有效性,甚至使某些本无活性的物质起到一些 “治疗作用”,如安慰剂的疗效正是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它主要是通过暗示作用使安慰剂产生疗效,约有30%的器质性疾病及40%的精神病患者可对安慰剂产生反应。
我们应充分认识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人文关怀让患者信赖配合,调动其心理因素,取得药物最佳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