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录便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一

风寒证治

脉浮缓,伤风。浮紧,伤寒。伤风表虚有汗,伤寒表实无汗。初起头痛发热恶寒,其大较也。伤寒有汗、吐、下三法,汗法用参苏饮、败毒散等方。若太阳阳明经证,寒邪闭塞,或误服凉药、滋补药,气紧心烦如中毒状,急以陈皮、苏梗、葱、姜煎汤服。另用鹅翎或头发探喉取吐即愈,所谓吐有发散之义也。又病至五六日,表邪已尽,脉沉实,舌苔黄黑干燥,或生芒刺,察其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下之,燥甚加朴硝少许服。《伤寒赋》曰:沉实宜攻,还须便结绕脐硬痛是也。惟少阳证以上三法俱忌。《伤寒歌括》曰:所谓少阳证,呕而苦,耳聋,胸胁多痛楚。脉来弦数,胆之经,此经切忌汗、吐、下是也。业斯道者,苟欲条分缕析,宜取《金匮》及诸家注疏,熟读精思,加以阅历,庶可得其要领。此篇未能备载,至看舌苔法见卷首。毋摩仿 杜清碧三十六舌苔,纷纷臆度反增疑惑也。
①摩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参苏饮
土明参、苏叶、枳壳、桔梗、粉葛、前胡、陈皮、茯苓、法夏、木香、甘草,姜、枣引,水煎服,或加葱白。
败毒散
沙参、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甘草,水煎服。
如人壮实咳嗽,二方俱去参。头痛本方加天麻 火煨;发烧,柴胡略重,加薄荷、芥穗、鲜粉葛;咳加桑白皮、杏仁;痰加莱菔子 炒碾;发冷加黑姜、桂枝;冬天无汗加麻茸、细辛,秋春时少用,夏月勿用。
大柴胡汤
沙参、柴胡、法夏、白芍、黄芩 酒炒、酒军、枳实 捣、炒、大枣、甘草,生姜引,水煎服。
生补中汤
升麻、柴胡、白术、明参、当归、黄芪、陈皮、甘草,姜、枣引。
方中参、芪、术、草、升麻,无风 寒,蜜炙;有风寒,生用。
①风:原作“寒”,据文义改。
凡久病拖弱,及中气虚弱之人,偶感风寒,本方加羌活、苏叶、川芎、法夏等药固正除邪。若气分稍实,不可早用,误用则邪愈炽,恐致发热凑气痰哮等病。
生四物汤
大生地、当归、川芎、白芍。
凡素患吐血潮烧诸症,阴分已虚,偶感风寒,本方加柴胡、苏叶、防风、荆芥。病重再加羌活钱许,或更加麻黄根七八分。倘血不甚虚,勿早妄用,用之恐敛寒不出,凝痰滞胃变生他症。
风寒杂方
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急痛,大小便闭,但出气稍暖者,急取巴豆霜五分,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艾灸五壮,气达即通。
伤寒血结,胸胀痛不可近,先刺期门穴。用海蛤、滑石各八钱,甘草五分,芒硝钱半,共为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服,更进桂枝红花汤发汗则愈。盖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则血不行,服此则小肠通,血流行而胸膈利矣。
伤寒劳复,大小便色如血,用胡黄连一两,山栀仁二两,入蜜五钱,令微焦为末,猪胆汁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用姜二片,乌梅一个,童便三合,浸半日去渣,早晚食后温热水送下。
夹色伤寒,多用鸡蛋煮熟,以银器剖蛋作两片,乘热贴脐。蛋黑换之,至不黑而愈。
色复症,肾囊缩入,绞痛欲死,用女人中衣近阴处一块,烧灰存性水冲服,更以本妇所穿衣覆之。女病用男小衣。
伤寒胸膈诸症,不便攻者,用连须葱头一把,生姜一块,生萝卜一个,共捣炒热,布包熨心腹胸胁,冷则添酒再炒、再熨,汗出而愈。
数种伤寒,最难分别,今有一方,兼治天行时气,初觉头痛内热,脉洪者,用葛根二两,豆豉一合,水二碗,煮取一碗服,加生姜汁尤佳。
伤寒下后,又发其汗,昼夜烦躁不眠,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宜干姜附子汤温之。用干姜八钱或四五钱,熟附子一两或七八钱,水二碗,取煮一碗服。
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饮水,脉沉,手足厥逆者,即此症也,宜霹雳散。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
伤寒阳盛格阴,身冷脉伏,热厥似寒,误投参、附立毙,宜承气、白虎等汤。
虚人感冒,用胡桃、葱白、茶、姜捣煎,能散寒取汗。
用淡豆豉合葱煎服,可代麻黄汤,通治表症。
感冒风寒,用热汤于密室浴澡,亦发散之一法。
伤寒后,吐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用生姜、生芦根、青竹茹、粳米,先以水煎千里鞋底一双,澄清,下药复煎,温服。
伤寒热狂,用海金沙、栀子、牙硝、硼砂,水煎服。或用抱 过鸡蛋壳泡汤服,亦效。
①抱:方言,即孵。
伤寒头痛,呃逆烦闷,懊恼不眠,服栀子、淡豆豉煎汤饮之。
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逆冷,呕吐清水。急用洋参、干姜各一两,生附子一枚 破作八片,姜汁制透,火上炕干。水四碗半,煎一碗,顿服,脉出身温即愈。
伤寒阳毒,狂言乱走,毒气在脏也。用铁粉两许,胆草四五钱为末,磨刀水调服一钱,小儿五分。
阳毒狂乱甚者,用青布一尺,浸冷水贴胸前。
伤寒时行,不问阴阳轻重,用白芷一两,生甘草五钱,姜三片,葱白三寸,大枣一枚,淡豆豉五十粒,水二碗,煎热服取汗。不汗再服。凡老幼男女产妇,病至十余日,未得汗者,皆可用。
百合病,已发汗后又复,用百合、知母等分,浸水一宿,倾水不用,另用泉水煎汁服之。
百合病后虚肿,方用豆豉两许,纯酒一合,煮三沸,乘热顿服。不耐酒者,随覆取汗。
劳复症,用头垢水和服。
卧即出盗汗,风虚头痛,用牡蛎、白术、防风,共为末,酒调服。
实表止汗,用防风、黄芪、白术、甘草煎服。
早行防雨露、山岚瘴气,口含生姜一片,或噙洋参一支。
附莹按:
余师安岳唐百庭先生,治魏隆盛伤寒,已在循衣摸床之,次日,口哑气停,鼻孔黑若烟煤,昏如死状。先生偶遇,诊之曰:尚可为也。急用洋参、白术、茯神、广皮、寸冬、当归、白芍、柴胡、黄芩、甘草,名升阳散火汤。外加大黄二钱,为阳亢也,姜、枣引,浓煎徐灌。隔夜微醒,又一二日,始能言而愈。先生嘱余曰:古书升阳散火汤有二,有升麻者,最不可妄用也。
又,余治一文人,患伤寒七日,忽然头摆手动,肩背皆摇,心胸烦难叫苦。有医谓阳气将脱,欲重用桂、附救之,余曰:此战汗症也。古云:小战曰栗,为正不胜邪;大战曰振,为邪不胜正。不必服药,只忍耐片刻,俟汗出而邪自退。顷之,果大汗身凉,以归脾汤加减,服之遂安。
又,一阮姓女,伤寒病后,足软不立,口哑不言。余出紫金锭一粒,令磨薄荷汤服之,大效,方见痧症门。继以六君子汤,重用蜜泡参两许,加柿蒂、竹茹、当归、白芍等药收功。
又,莹先妣邓氏,体素弱,六月归省,遇雹感寒。医以五积散重用麻黄,连服数剂,遂至大汗亡阳,筋惕肉 。急送归,进以真武等汤,周身邪热稍平,然汗出如洗,不堪挽救矣。时莹年未冠,贸不知医,每一追维痛心疾首。窃思:夏天盛暑,人身腠理俱开,麻、细猛悍等药,断不宜用。故录此以为留心救人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