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流行特征
心力衰竭基本上还是靠临床诊断。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的研究也由于缺乏对心力衰竭定义的共识而复杂化,因而国内与国际间的比较就变得困难,而死亡率数据、尸解检查和医院住院率也不易转换成发病和患病率资料。在大型人群研究中,使用了几种不同的体系,并对病史及体检(大多数情况下还包括X线检查)所获临床资料进行评分,来确定心力衰竭的诊断。
目前,对于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资料已经很多,不同国家心力衰竭表现、病因及种族差异不尽相同。
一、欧美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Framingham心脏研究已成为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最重要的纵向数据资源。在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有一个5209人参与的队列,自1948年起,每两年被评估一次,心力衰竭诊断是在临床表现和X线标准相一致时才被确诊。Framingham心力衰竭研究发现,50~59岁男性年发病率为0.3%,80~89岁者为2.7%。女性分别为0.2%和2.2%;经年龄标准化后心力衰竭的年发病率男性为0.23%,女性为0.14%。女性生存率一般高于男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约增长1倍,在85~94岁年龄段达到3%。
在欧洲,Hillingdon研究调查了伦敦西部人群的心力衰竭发病率,该研究根据临床和X线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来确定心力衰竭诊断。总的年发病率为0.08%,在55~6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是2.5/1000人年,在大于85岁人群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是44/1000人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男性15/1000人年,女性则12/1000人年)。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升高。而在4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相对发病率就增加1倍。在惠灵顿,由多个医疗中心组成的心力衰竭人群监测系统,调查了1995~1996年的151 000人,采用欧洲心脏病协会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显示总的心力衰竭发病率是0.13%,男性高于女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25~34岁的0.002%上升到85岁以上的1.16%。从未来看,心力衰竭的总发病率可能还会升高,这是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处理的进展,使有心脏功能受损的患者生存率得到改善所致。Levy等把1950年后的Framingham研究分为195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和1990~1999年4个阶段,比较心力衰竭的发病情况,发现男性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女性降低了31%~40%,可能与女性心力衰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有效治疗和男性主要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存活率增加有关。Framingham研究显示从1950~1969年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1970年以后的发病率是否有下降趋势目前尚不明确(表6-4)。
表6-4 年龄调整的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趋势(1/10万人年)
所有率均经过年龄调整(<55岁,55岁~64岁,65岁~74岁,75岁~84岁及>85岁)
(From Levy D等,N Engl J Med.2002)
然而,Rochester与Minnesota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从1979~1984年到1996~2000年间有上升趋势,男性上升了4%,女性则上升了11%。但在Henry Ford健康研究中却不支持这个结论,这可以有几种原因来解释这种现象:一是美国人口老龄化上升,老龄人口显著增多(图6-1);二是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随年龄上升而显著上升(图6-2)。
图6-1 美国1900~2030年人口老龄化趋势
(Hosenpud,Jeffrey D,Greenberg,Barry H.Congestive Heart Failure.3rd Editon)
图6-2 不同年龄组男女性心力衰竭发病率(Henry Ford研究)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REACH)study.J Am Coll Cardiol.39:60-69)
Framingham研究调查了当地1948~1988年间的9405名居民,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男性和女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分别为2.4%和2.5%,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每增长10岁,心力衰竭患病率大约上升1倍。在50~59岁和80~89岁人群中,男性的患病率分别为0.8%和6.6%,女性分别为0.8%和7.9%。而同期发表的Minnesota心力衰竭研究显示,35岁以上人群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2%和1.1%,低于Framingham心力衰竭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男女心力衰竭的患病率1.6%,差异可能与研究人群的不同有关,后者研究的是医疗中心的患者,其中轻度和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就诊率低,可能并不是人群之间的真正差异。
欧洲心脏病学会统计,欧洲9亿人口中有1000万的心力衰竭患者,占人口总数的0.4%~2%,约一半的患者在4年内死亡。另外,还有大约相同数量的无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是74岁。在苏格兰,1990年以心力衰竭作为主要诊断的出院患者人数比1980年上升了60%。在英国,据估计心力衰竭约占医院内科住院数年的5%,每年住院人群超过10万人。心力衰竭总患病率约3‰~20‰。
二、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1996年,中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45岁以上的女性中为0.38%,在45岁以上男性中为0.3%。在中国香港住院病人中是第12位死亡原因。1997年在香港的6203例病人(女性占56%)中进行了观察,女性病人平均年龄在77.5岁,男性为72.4岁,心力衰竭的总发病率为0.07%。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85岁年龄组中,女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2%,男性则为1.4%。
顾东风等在2000年调查了中国10个省20个农村地区共15 518例成年人,北部地区包括北京、吉林、青海及山东,南部地区包括了江苏、湖北、福建、广西及四川。结果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总患病率为0.9%,男性为0.7%,女性为1.0%。女性比男性更易患心力衰竭。中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比西方国家低。根据这个研究,中国大约有年龄在35~74岁的病例400万。35~44岁患病率0.4%,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说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中国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北方(1.4%)高于南方(0.5%),城市(1.1%)高于农村(0.8%),与冠心病与高血压的地理分布一致(图6-3)。
图6-3 中国各省份心力衰竭患病率地理分布
(Jiang H et al.Heart.2009)
三、心力衰竭短期死亡率
心力衰竭病例住院30天的死亡资料大多数来源于美国与加拿大的研究,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5%,30天时死亡率为9%~11%。虽然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在1990年后呈明显下降趋势(有报道自1991~1997年相对危险下降了53%),但30天时的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事实上,加拿大的Ontario研究发现,自1992~1999年间的心力衰竭30天的死亡率并无变化。考虑到心力衰竭病例住院时间较以前缩短,虽然住院病例的死亡比例有所下降,但一些病例在出院后死亡。Ohio研究证实了23 505例心力衰竭病例出院后具有更高的死亡比例。
四、心力衰竭的远期死亡率
Framingham研究报道的确诊心力衰竭1年及5年后的年龄调整的死亡率,男性为28%及59%,女性为24%及45%(1990~1999年)。Rochester流行病学研究报道估计的1996~2000年间确诊的心力衰竭1年及5年后死亡率稍低,男性为21%及50%,女性17%及46%。住院期间的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年龄越大的患者,死亡率也越高:美国1年死亡率>30%,加拿大35%,Scotland为44%。90%的死亡病例为老年患者。
有资料显示,在过去30~50年,心力衰竭的远期死亡率有改善。Framingham研究发现在1950~1969年及1990~1999年心力衰竭的远期死亡率在男性及女性都有下降(表6-5)。
表6-5 65~74岁男女性人群心力衰竭年龄调整的死亡率(%)
(From Levy D等 N Engl J Med.2002)
Rochester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996~2000年相比于1979~1984年心力衰竭的远期死亡相对危险下降。下降的程度在不同年龄组不同,年轻的病例(60岁~70岁)在男性下降了52%,女性下降了33%。在老年病例下降较少,在>80岁的女性病例中则无明显下降。Scotland资料显示,在1980年中期到1990年,1年的病死率下降了15%~18%。在南Ohio研究显示从1991~1997年,心力衰竭1年后的患者死亡率下降了15%。加拿大Ontario的研究显示,1992~1993年间的变化较大,粗死亡率在1993~1999年间下降了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