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第三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是指通过长期、系统、持续地收集人群中健康有关的行为、知识、态度的动态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并将结果上报或发送给所有监测相关的人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美国CDC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BRFSS),目前覆盖美国50个州和地区。此外,美国CDC于1991年建立了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Youth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BRFSS,YBRFSS),每2年对各州9~12年级的青少年开展一次调查,动态监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趋势。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全球慢性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慢性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阶梯式监测(STEP wise approach to chronic disease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STEPS),建议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不同阶段阶梯方式建立慢性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我国对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始于对一些单病种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专题调查,后逐步发展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国内对单病种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趋势监测项目(MONICA项目)等。1995年,通过世界银行卫生Ⅶ贷款项目健康促进子项目,在8个城市开展了重点慢性病及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和意外伤害等危险因素监测。2004年,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在全国疾病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每3年开展一次专题调查。2005年,中国疾控中心儿少/学校卫生中心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共调查了21万多名青少年。目前,我国行为危险因素监测逐步趋于常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监测目的

持续收集一个国家/地区的行为危险因素数据及其动态变化,为制定行为危险因素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探索不同国家/地区间,以及国家/地区不同年份数据比较的标准化监测工具;预测未来慢性病发展趋势,评估人群干预措施效果。

二、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行为危险因素的抽样通常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第一阶段:随机抽取县(市、区);第二阶段:每个抽中县区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乡镇/街道;第三阶段:每个抽中乡镇/街道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村/居委会;第四阶段:每个抽中村/居委会随机抽取若干家庭户;第五阶段:采用KISH表等方法从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中随机抽取1名成员作为调查对象,或者将出生日期最接近调查日的成员作为调查对象。

每层样本量的计算公式

其中,uα是置信区间,取95%(双侧),相应的uα=1.96;p是相应的行为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率;deff为设计效率;d为允许误差。

分层因素包括性别、城乡、地区分布、年龄组等。无应答率通常采用10%。

deff是某种抽样的方差与同样样本大小的单纯随机抽样方差之比,若deff大于1,表明这种抽样方法的效率比简单随机抽样要差。多阶段抽样,主要是一阶单位间方差影响较大。美国CDC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样本量计算的deff假定为1.5,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deff假定为4,2013年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的deff假定为5。

三、监测内容

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吸烟、饮酒、膳食、体力活动等。下面主要介绍美国CDC、WHO和中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内容。

(一)美国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内容

美国BRFSS监测采用电话调查方式,2011年监测内容由核心内容和可选内容组成。核心内容为各州均需调查,共包括16个方面;可选内容包括26个方面,各州可选择开展(表2-2)。

表2-2 2011年美国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内容

(二)WHO推荐方法的监测内容

WHO推荐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采用阶梯方式。第一阶梯主要是行为危险因素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等基本信息、烟草和酒精使用、膳食状况和体力活动;WHO推荐所有国家/地区的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都应涵盖这些内容。第二阶梯为在第一阶梯基础上,增加体格测量(如身高、体重、血压等),大部分国家/地区的监测都应涵盖这些内容。第三阶梯是在前两个阶梯基础上,增加血液样本收集,可以在资源好的地区开展。

在不同阶梯的基础上,监测内容也可以分为核心内容、扩展内容和可选内容。各个国家/地区在开展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对扩展和可选部分的内容进行监测(表2-3)。

表2-3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危险因素阶梯式监测内容

(三)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内容

以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为例,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三部分。问卷调查包括家庭问卷和个人问卷。家庭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庭膳食状况、燃料使用状况、家庭经济状况、50岁及以上人群健康问题等。个人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吸烟、饮酒、饮食、体力活动、血压血糖、血脂、肥胖、健康状况、短暂性脑缺血相关信息、口腔卫生、伤害及其危险因素、身高体重和腰围询问等11部分。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空腹静脉血糖值、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空腹胰岛素、服糖后2小时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四、监测方法

常见的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方法有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可以连续进行,也可采取每2~3年1次专题调查的方式。面对面调查由调查员上门入户,或将调查对象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场所(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调查员对调查对象面对面询问完成。我国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通常采用面对面调查。

美国成人行为危险因素监测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System,CATI),分配样本至每月,持续进行调查。调查员坐在电脑前,面对电脑屏幕,通过电话进行询问调查,并将调查对象回答结果通过鼠标或键盘记录在电脑上。电话调查有速度快、对调查员质量控制容易、解决入户难等好处,但需要有一定的电话普及率,也受抽样、调查对象接受配合程度等影响。

五、数据管理与分析

数据管理包括数据收集、录入和清理。常见的录入软件有Epi-data、Epi-info、Microsoft Access等。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负责问卷的录入。数据清理内容主要包括查找关键变量缺失、变量缺失、变量不合理值、极端值、变量逻辑错误等,对发现的问题,应反馈给监测点进行核实和补充。

数据分析可使用SA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分析前,要进行样本代表性评价,评价指标主要有性别比、玛叶指数、DELTA不相似系数、GINI集中比等,也可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比较调查样本和总体人口的年龄构成有无差异。计数资料可使用率、构成比等进行描述,计量资料可使用均数、标准差等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时,由于其复杂抽样,计算指标时要进行地区、年龄、性别等的复杂加权;美国CDC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其数据处理采用专门统计软件SUDAAN来进行。

六、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是调查的生命,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整个调查过程。现场调查前、现场调查中、现场调查后均应采用不同的质量控制措施。开展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避免或减少调查数据的误差,使调查活动组织有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财力、物力。

(一)现场调查前质控措施

成立监测领导小组、技术执行组、专家顾问组及项目办公室等,全面负责、协调、落实具体工作;开展预调查,为大范围开展正式调查打好基础;组织专门培训,使调查员了解目的意义、熟悉调查内容、掌握调查方法,培训合格方可参加调查;制订质量控制方案,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质量控制。

(二)现场调查中质量控制措施

做好组织发动,提高应答率。所有调查问卷均需有调查员和质量控制员签字,调查问卷质量落实到人。质量控制员在现场查看已完成的调查问卷,重点是问卷有无错填、漏填、逻辑错误、填写是否工整清晰等,同时抽取5%~10%的调查问卷进行二次调查,比较两次调查的一致性。每天调查结束后,质量控制员应及早对当天所有问卷进行审核,负责人也应召集所有调查员,把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早反馈给调查员。

(三)现场调查后质量控制措施

使用统一编制的数据录入程序。为减少录入错误,可以采用两次录入,对两次录入进行核查比对。监测点应做好调查问卷和数据库保存、管理和备份工作。

七、报告及反馈

应及时做好资料分析和监测报告撰写,把监测结果呈报给有关部门和政策制定者,以便他们掌握信息,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同时把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参与调查的有关单位,以提高其积极性和参与度。

(俞敏 胡如英 龚巍巍 王浩 编,沈洪兵 武鸣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