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第三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慢性病患病监测

慢性病患病监测是通过周期性流行病学专题调查的方式,了解慢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措施和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卫生统计学、心理行为学、卫生经济学、疾病分类学、环保学等方法,长期连续地、有间隔地定时开展流行病学专题调查,短则1年1次,长则3~5年1次,每次统计各指标的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或连接起来,即可形成慢性病患病的各种指标曲线。NHANES是慢性病患病监测的典型例子,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1999年起每年抽取15个县约5000人,开展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确定主要疾病的患病率和疾病危险因素。

我国开展了周期性大规模的慢性病单病种流行病学专题调查,在1958年、1979年和1991年进行了三次全国高血压现患率抽样调查;1979~1980年开展了全国糖尿病调查,1994年中日友好医院对全国19省市25岁以上的824 251人进行了糖尿病的普查;1959年、1982年、1992年进行了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通过全国大规模的流行病学专题调查,获得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超重、血脂异常等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水平和变化趋势。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分别于2004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在全国疾病监测点组织开展了中国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专题调查。这些专题调查,为国家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和策略措施提供了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一)调查对象

可以为全人群,但多数选择18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在调查地区居住满6个月及以上)或常住户籍居民。

(二)抽样方法

按照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在保证调查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使用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一般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每个省(市)随机抽取若干个县(区),监测县(市、区)随机抽取N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n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整群随机抽取M户,在每户中随机抽取1名或多名满足调查对象条件的个体进行调查。

(三)样本量的确定

采用最小样本量的计算公式:

计量指标的样本含量,其中允许误差

计数指标的样本含量,其中允许误差:δ=p

其中p为样本概率,π为总体概率。

具体计算举例:

在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抽样调查中,在计算样本量大小时参照相关研究数据和现场预调查结果,选择10.0%作为18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总体患病率,取α=0.05校验水准,允许误差控制在10%以内,以保证准确度和精确度,计算如下: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内容和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测等获取调查资料。调查基础资料包括调查对象姓名、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吸烟、饮酒、膳食、体力活动等行为信息,以及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特定调查项目和实验室检测项目。如高血压调查需要进行血压测量;糖尿病调查需要进行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肥胖/超重需要进行身高、体重、腰围等测量;血脂异常则需增加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检测项目。

三、质量控制

为保证调查的顺利实施和质量,必须对调查的每一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方案设计、抽样、培训、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录入和处理等诸多环节。对每个环节需设置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指标,同时对调查工作的质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一)现场调查前期的质量控制

做好调查方案制定、调查问卷的设计、人员培训、抽样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制订专门的质量控制方案。如开展调查方案、调查问卷的专家咨询会,确保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严密性;按照方案要求组织调查队,合理选择调查员,并进行严格的调查员培训,确保调查方法的一致性;严格按照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开展预调查,确保调查设计的可操作性。

(二)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做好现场调查组织管理、问卷调查、体格测量、血样采集、保存及运输、实验室检测等环节的质控措施。如现场调查准备阶段做好宣传发动、调查对象预约、测量仪器的校验与实验室盲样考核,统一测量方法、测量试剂等;调查过程中做好调查问卷的审核、测量仪器的定期校验和登记,并抽查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进行测量指标(如身高、体重、血压和腰围)的重复测量及调查问卷的一致性复核,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做好实验室标本(如血样)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运送。

(三)现场调查结束后的质量控制

按照要求开展实验室检测,做好调查表保存、数据审核、数据录入、数据清理和分析等环节的质控措施。如血糖检测不超过2~3小时;专人收集、保存调查问卷;数据录入前对调查问卷进行再次审核;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录入;按照数据清理分析计划开展数据清理和分析工作等。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明确定义

确定疾病的流行病学定义是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前提。

1.高血压

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或曾被医疗机构诊断为高血压者。

2.糖尿病

1999 WHO标准,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定义为糖尿病(DM):①空腹血糖(FPG)≥7.0mmol/L。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③经医疗机构确诊为糖尿病者。

3.肥胖/超重

按照《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标准,以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中心性肥胖采用中国肥胖研究工作组建议的标准: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判断为中心性肥胖。

4.血脂异常

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总胆固醇≥6.22mmol/L,或甘油三酯≥2.26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或曾被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诊断为血脂异常者。甘油三酯边缘升高:1.70mmol/L≤TG<2.26mmol/L,胆固醇边缘升高:5.18mmol/L≤TC<6.22mmol/L。

5.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征候群)。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004)为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

(1)超重和(或)肥胖:BMI≥25kg/m2

(2)高血糖:FPG≥6.1mmol/L(110mg/dl)及(或)餐后2小时PG≥7.8mmol/L(140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3)高血压:BP≥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浆TG≥1.7mmol/L(150mg/dl),及(或)空腹HDL-C<0.9mmol/L(35mg/dl)(男)或<1.0mmol/L(39mg/dl)(女)。

其他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表2-1)。

表2-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注:BMI:体重指数;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NCEP-ATPⅢ: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纲要成人教育组第3次报告;IDF:国际糖尿病联盟;a如果BMI>30kg/m2,不需要测量腰围,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b NCEP-ATPⅢ及IDF诊断标准中,高甘油三酯和低HDL-C分别作为2个单独的组分。c如果FPG超过5.6mmol/L(或100mg/dl),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但对诊断代谢综合征并非必备检查。在临床实践中,糖耐量异常(IGT)亦可作为诊断依据,在代谢综合征(MS)流行病学研究中,只用空腹血糖和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但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也多结合筛查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以期早期预防及发现糖尿病。

(二)分析和指标计算

根据确定的疾病流行病学定义进行统计指标的计算,常用的统计指标为患病率。在统计分析时,要考虑调查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对性别、年龄构成、地区进行加权处理,也可以采用复杂加权的方法。将死亡、发病、患病与残疾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计算疾病负担和健康期望寿命等指标。

撰写专题调查报告。调查当年、或者连续几次的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总结,并撰写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