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脾和胰的关系
中医文献无胰脏之称,但《难经》曾指出脾“有散膏半斤”,殆为胰的滥觞。此后,有的医家对其命名和作用则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引述如下:
一、杨照藜:“人与物皆有 ,医书未有及之者,王勋臣亲验脏腑亦未论及,西士名曰甜肉,此万物归土之义,正 之功用也……言 主运化食物”(《潜斋医书十四种·重庆堂随笔总评》)。考“ ”字读饴音,《广韵》谓之猪 ,《正字通》豕息肉,《类篇》亦作胰”(见《康熙字典》),则杨氏所谓“ ”,即指胰脏而言。
二、唐容川:“甜肉即胰子也。生于油上,凡膏油皆脾所生之物,膏能化水,胰子可化油,脾称湿土,正指胰子与膏也”;又云:“《医林改错》名为总提即胰子也。脾又生脂膏,所以利水”(《医经精义》)。这里,似将胰的消化作用附属于脾。
三、张锡纯引高思潜:“古人不名胰而名散膏……散膏即胰也。胰之质为胰子,形如膏,而时时散其膏液于十二指肠之中,以消胃输于肠未化之余食,故曰散膏,为脾之付脏。” [8]至脾之正脏,《内经》谓其“为营之居也”。又云:“脾色黄,脾味甘者,亦指散膏而言也。散膏与脾为一脏,即胰与脾为一脏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考胰为日本字,读如萃,胰也。这就是说,张氏既分脾为正脏而胰付之,又认为脾与胰为一脏,只是胰主消化,脾为营之居的分工不同。
四、章太炎:“胰子油与草谿底(浙西脾之俗名),方位不同……此二物古人皆名为脾,故或言在胃下,或言在胠空处……且草谿底中满贮血液,而《难经》既言有散膏,又言主裹血,则已混二物为一矣……且藏营统血与磨化水谷,分明是两种作用,则亦必是两种器官,两器皆称脾,此古人命名之失”(见章次公等编《宋元明清名医类案》附录:章太炎先生论医集)。章氏认为,脾与胰是二个脏器,两种作用,早在《难经》已混二物为一物,后世仍有以“散膏为裹血”(李梴《医学入门》)者,盖沿《难经》之误。
五、蔡陆仙:“脾生一物曰胰子,位于胃之后下部,形如舌。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近世指膵脏者是,膵胆有管,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之部”(《中国医药汇海》),除同意张锡纯看法外,还补充了膵脏的部位、形态,并涉及胆和十二指肠的一部分作用。
六、王慎轩:“脾膵两脏,古人统称为脾。《难经》称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其言扁广长度即指脾,其言散膏即指膵……盖膵即 子油,故称散膏,脾中满贮血液,故称裹血”(同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散膏”为胰的总称,而“ ”、“膵”等则属胰之别名。限于历史条件,中医解剖粗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脾胰作用常相混淆。如任应秋引证《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据解剖所见,胰腺与胃是熨帖着的,因此,‘以膜相连’的脾,具有消化作用(脾和能知五味),更是胰腺无疑”(《中医学史略》)。则胰属消化系统,与现代医学所载相符。由于中医常以胰的消化作用归属于脾,因而概括的以脾为其代表。正因于此,中医所指的脾,其功能实已超出了解剖学的范围。也就是说,中医所谓脾能“裨助胃气,主化水谷”,其中既有肝胆大小肠的协同作用,也包括了胰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