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人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浙江聚东南之秀,乃文物之邦,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人文荟萃,文脉绵长,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荣的经济则催生医事的进步。赵宋南渡,中原文明成建制地登陆浙江,钱塘繁华盛极一时,浙江医学发展别开生面。此后,朱丹溪远绍三家之学而为北学南渐之中介,丹溪学派开创医学新时代。医灯传焰,至明清,名家迭出,流派纷呈,成就辉煌,硕果累累,浙江与苏州、徽州,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中国医学的中心区域。先辈余泽,绵延犹存,医学文献,浩如烟海,这是一笔极为巨大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继承研究。
笔者撰《浙江医籍考》,对浙江医学古籍进行了全面的考证研究,收书2039种,分26门,现存853种,亡佚1052种,未见118种,残阙 16种,牵涉撰作、编纂、校刊、出版者1172人。其书杀青完稿,交付出版社,手头资料尚丰,贾其余勇,立即提出《浙江医人考》的写作计划,并列入浙江历史文化工程项目。在《浙江医籍考》基础之上,变通研究角度,以书求人,增添材料,扩展思路;遍翻浙江各府县志,遍览方伎、隐逸、艺文、义行、流寓,又多方搜罗墓志、宗谱以及史传的有关内容,广泛参阅现代研究成果,而成此《浙江医人考》。全书载录浙江医学人物2922人,仅有其名而缺乏医学事迹者427条743人,另有丹溪学派外省人士52人,共计3717人。这个数字是《浙江医籍考》所及医学人物的三倍有余,也较事先调查的数据增加一倍多,主要是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材料发掘益为丰富,正文条目大量增加,也有扩充收录范围的因素在内。如所研究的医学人物原拟截至清宣统末年,然人之活动与寿命不可截然而止,故延至民国三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止,而附录人物则延至已故者。又如《浙江历代医林人物》言:“凡地方志中虽有收录,但仅有精医之类只语片字而未详列分科专业、医疗事迹、学术论著者,无法详考,一概不予收辑”,笔者考虑,本书中留下蛛丝马迹,或许可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故743名缺乏医学事迹者,亦得附其名于正文条目之后。本书体例仍遵《浙江医籍考》,研究考证医学人物的籍贯、姓氏、字号,了解其学术传承授受,载录其经历、医学成就,考证其著作及存佚情况等。《浙江医籍考》与《浙江医人考》,二书自是姊妹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全面继承研究浙江中医药学文化这一宝贵遗产作了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
本书特点之一,是突出赵宋南渡这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以此作为承先启后的转折,结合纪昀“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见解,分为上中下三编。南渡之前,浙江医学势单力薄,医学人物寥若晨星,医事活动未成气候,或为传说人物而虚无飘渺,或人名佚失而难以考据,或人属浙江而医事活动在外,著作大都佚失不存,真正立足浙江而成其事者无多。以此为上编,似为浙江医学的大发展安排一个小小的序幕,真正波澜壮阔的盛大剧目在中下二编。《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宋室南渡与金之立国正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与“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之同时,永嘉医派活跃于南方;“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争”更成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重要标志。故中编载列永嘉医派、丹溪学派、钱塘医派、绍派伤寒、利济医派、双林凌氏等医学学派,从学派的整体角度讨论宋室南渡之后的浙江医学人物。下编介绍宋室南渡之后的浙江医学人物,按籍贯的历史地域分为浙中、浙北、浙东、浙西、浙南五部,大体以时间为序,以师承授受的传承联系为纽带,排列其先后次序。
是书之作,来之不易,今撰录校订已毕,即将面世。要表达我由衷的敬意和谢忱的,首先是业师林乾良教授,多年来,久蒙教诲指导,学术颇有长进,今又赐序以光篇幅,不胜幸甚。浙江历史文化工程,正是雪中送炭般的资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在本书立项、编写、结题,直至出版的全过程,浙江省社科联都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尤其涂尚建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的感激之情实难平抑。承蒙中国中医科学院朱建平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管成学教授的热情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医出版中心张同君主任和陈东枢编辑的鼎力相助,本书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从而得以顺利出版问世。在此,致以我深切的敬意和谢忱。
本书,并溯及前些年出版的《浙江医籍考》、《中国医籍续考》,以及已完成初稿尚待充实润色的《中国医籍补考》,规模宏大,自成系列,内容浩博,工作艰巨,孤身奋斗,其艰难可想而知,所幸得到学界师友同仁及各地各级图书馆及各兄弟院校图书馆的热情支持,这是本书成功的必需条件。首先是温州市图书馆,在我的成长过程与学术历程中,温州市图书馆给予的关切与支持,是难以言表的。从已故张宪文老先生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员工,几代温图人温暖着我的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术“乳汁”。在我的工作单位,温州医学院图书馆多年来以其丰富的藏书和热情的服务,使我的学术研究得到有力的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本书的学术支柱,丰富的古籍珍藏是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没有他们的热情支持,完成这项工作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古籍部的程英女士,我搜罗与阅读古籍过程中不知为她增添了多少工作量,造成几多的麻烦,而她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有条不紊的工作风格,默默地为我的学术研究服务,令人感动并肃然起敬。种种事例,无法一一列举,深切的敬意和谢忱将另为专篇。
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博士,现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专任助理教授黄崇修先生帮助从日本内阁文库复制珍贵古籍;浙江中医药大学胡滨先生、山西中医学院温静同学不辞辛劳为我收集资料;上海中医药大学高驰博士更陪同我在上海图书馆抄录复制了许多古籍资料,为此付出了好多天时间和大量精力。他们的热情支持令我感动,谨于此敬表谢忱。
本书得到温州医学院科研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办公室、科教科、信息技术科有关同志,以及本人所在科室的中医同仁的热情关切与大力支持。本人助手,温州医学院李旭讲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若海主治医师和林士毅博士,本人学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薛轶燕博士、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周坚、周奕、毛丹丹硕士,温州市中医院金永喜硕士,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文字处理等多方面工作,也一并表示谢意。
尽管倾注全力,久耗时日,然本书规模颇大,内容广泛,工作艰巨,恐有舛漏遗误、识见未到之处,热切希望读者为之拾遗订坠,以臻完善,我的通讯地址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25027),E-mail:liu-sj@163.com。
刘时觉
201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