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凌晨一点三十三分,最终还是在手机里写下了这些文字。
时隔四年,墨念的装修又要重新再来一次,离开北京CBD的繁华,来到僻静园区一个安静的角落,花园中玻璃房的构架使得屋内格外光明……之所以要提到我的工作室,是因为若不是墨念的创建,我也不会结识到书中的26位手作虔诚之士。
六年前,我将心中一直期许的手作工坊的梦想落地成为现实,几经周折,成了现在的“墨念女塾”。前来授课的手艺人老师,来来往往的熟客、过客,交织在整个屋子的各个角落。是对手作的热爱,对生活的尊重,让他们不断地在这屋子里逗留漫长的时光。这几年来,流行过这样一个心理学上的词——“心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米哈里提出能产生心流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1.我们喜欢的活动;
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8.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克服障碍的能力。
所以,专注于一件事上,会使人们获得无限的能量,而那些在墨念日日夜夜忘记了吃饭、睡觉,甚至回家的人儿,大概也就是用这样的专注感动了自己吧。
我想,书中的26人,也就是在当今社会的高速运转下,依旧能使自己产生心流的人了……也许你会质疑,这世间有所坚持的人那么的多,老匠人、老艺术家也比比皆是,为何要选择这26位青年女子做示例,我不敢去谈论老匠人与老艺术家们的坚持是何等的宝贵,我只想表达,当代语境下,依旧能在二十、三十几岁的青春年华里坚持心静,并用手作传达生活与理想的姑娘们,是有多么的令人钦佩。
古时女子熟练操作深闺女红,将不起眼的、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通过精雕细磨、缠缠绕绕、缝缝补补,从无到有地制作成独一无二的精致小物。可当今时日,又有几人拿得顺那针针线线,更不用说其他复杂的材料。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但又因何而起,促使书中的26位姑娘,放下浮躁的追逐,选择宅在家中创造奇迹。我相信她们的决定并不是偶然,而是深思熟虑且长久坚持下的结果。本书的编写,就是想将这些长久坚持的抉择展现给众人参看,看看这些有所为的年轻人如何面对现实与梦想的撞击,最终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平衡生活与工作。
因为要为墨念筛选好的老师与课件,我看过很多很多从事手作行业的职业人们,他们一窝蜂地扑进这个看似可以淘金的圈子,幻想着可以通过一次两次的学习就制作出惊为天人的可售作品,甚至称自己为匠人或是职人,我不想过多评论他们的是与非,只是想通过介绍这26位手艺人的故事,来讲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我们看惯了批量生产的机械化产品,逐渐开始发现手作的精细与不可思议,却又想以速成的方式去获得手作的精致,似乎有些过于急功近利……也许,当你看过这26人的努力,就会发现这慢得不能再慢的职业,有许多值得冷静对待的乐趣。
正如大家所见,手作在当今社会中,已逐渐带有了自己的标签,它标榜着独一无二,代表着不可复制,每件作品的诞生都有着它的寓意。而本书所要描述的,便是剥离开这些虚无标签下的那分真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手作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本质。我们想用手作,诉说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好方式,而非追逐快速发展的大潮。我们崇尚最返璞归真的创作,希望传递这种极度认真钻研的态度,用心用手去体验这真实的世界,让更多热爱且尊重手作的人明白,若想真正成为一名从事手艺的人,就必须拿出“不得不”的决心,将材料的特性研究透彻,将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手作作品来表达,而非一概的抄袭,手作作品也如艺术作品一般,具有着作者赋予它的特有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并不允许他人的侵占。
我们期待着,打开本书的你,可以因此更加冷静地看待手作市场中的现状,也希望能够给予当代人们一个崭新的空间和契机,让他们能够抽离开繁杂浮躁的世界,沉静下来挖掘真实的自己,用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寻找自身的平衡。
包爽
2018年10月 于北京
墨念女塾主理人、艺术家经纪人
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2013年创办墨念女塾至今
微博:墨念女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