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牛常见传染病防治
第一节 炭疽病
炭疽是各种牛、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病牛突然高热,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尸体迅速腐败,皮下及浆膜下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和脾肿大为特征。病原为炭疽杆菌。本菌在动物体内及未解剖的尸体中不能形成芽孢,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能形成芽孢,长期散布传染。如对病畜的排泄物、血液、尸体等如处理不当,会污染土壤、病畜的皮毛、骨肉等,吸血昆虫、猫、狗等均能传播本病。主要通过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消化道,或由于吸入了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以及皮肤黏膜伤口传染。牛、马、羊等草食性动物对炭疽杆菌较敏感。通常呈散发性或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炎热多雨季节。
一、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5日,有时长达2周。根据病程经过通常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1.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站立不动;也有突然倒地痉挛,昏迷倒卧地下;呼吸极度困难,黏膜发绀,全身战栗,肌肉震颤;口吐白沫,不久呈虚脱状;濒死期天然孔流出血液不凝固,呈酱油色,病程仅数小时或几分钟惊厥而死。
2.急性型
急性型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病牛精神不振,病初兴奋不安,惊恐哞叫,乱冲乱撞,体温升高至40~42℃,稽留不降,呼吸脉搏快,黏膜出血,口鼻流出红色泡沫状液体,食欲减退或废食,反刍停止,有时臌气,乳牛泌乳量下降,孕牛可能会流产。继而高度沉郁、颤抖、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或有出血斑点。病初便秘,后腹泻,尿暗红,有时混有血液,后期体温急剧下降,突然倒地痉挛,天然孔出血,病程1~2日即死亡。
3.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2~3日,病情亦较缓和,并在病牛体各部如喉颈、胸前、腹下、肩胛、乳房及直肠、口腔黏膜上发生炭疽痈,肿胀,中央坏死,可形成干褐色溃疡。
二、剖检
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呈煤焦油样,肝、肾和肺等及内脏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脾脏肿大明显,暗红色松软。胃肠道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疑似病尸不可剖检。
三、诊断
多数病例生前看不到的特征症状,必须结合流行病学、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方可确诊。对疑似炭疽的病死牛,在严格消毒情况下可从耳部末梢血管采血涂片镜检,有必要时切开尸体局部采小块脾装入玻瓿,用蜡密封,以浸5%石炭酸的布包,再用油纸包,装冰瓶中封后由专人送检。确诊为炭疽。
四、防治方法
1.治疗
鉴于炭疽病的严重危害性,一般无治疗意义,一旦出现此病应及时封锁、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病初用以下疗法有一定疗效。
(1)血清疗法 静脉注射抗炭疽免疫血清100~300毫升/次,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1次。
(2)抗生素 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大剂量治疗。成年牛每次可用青霉素300万~400万国际单位(1国际单位=0.3微克),肌内注射。每日2~3次,连续使用至痊愈。
(3)磺胺类疗法 服氨苯磺胺0.5克/10千克,每日2次。
2.预防
预防和消灭牲畜炭疽是控制炭疽的关键所在。平时加强饲养管理,不让健康牛接触病畜。在常发生炭疽的地区,每年春季或秋季须进行1次炭疽芽孢疫苗的预防注射。大小牛一律皮下注射炭疽11号芽孢苗1毫升,或皮内注射0.2毫升。也可用无毒炭疽芽孢苗,1岁以上牛皮下注1毫升,1岁以下牛皮下注0.5毫升。免疫期都可达1年以上。发现疫情应及时对疫区封锁,对病牛及时隔离治疗,15天内无疫病出现才可解除封锁,严禁出售病畜皮毛及肉、乳。病牛舍及用具等必须用20%漂白粉液或5%~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消毒,尸体不准剥皮吃肉,应和其排泄物、垫草、残剩饲料一起烧毁或深埋2米,并加漂白粉彻底消毒。
人感染炭疽主要是饲养员、防疫员和屠宰场及加工厂工作人员,与炭疽病畜接触或用炭疽病畜的产品而传染得病。多见皮肤感染,常造成全身性感染。必须加强防护工作,如工作时穿工作服、戴围裙、戴口罩和手套。有皮肤破伤立即涂抹2%~5%碘酒。工作后洗手。加工人员、兽医和疫区畜牧人员要进行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