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穿越报:清朝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明史》案引发文字狱



公元1662年,康熙登基的第二年,全国爆发了一场重大的政治案件——《明史》案。

这起案件的“罪魁祸首”是一本叫《明史》的书。书的原稿作者是明末宰相朱国祯,里面详细讲述了明朝的历史。顺治年间,朱家衰败,朱国祯的后代为了生计,把原稿卖给了湖州富人庄廷

庄廷自小文采出众,胸怀大志,却在一场大病后双目失明。他得到了这部书稿,想到春秋史学家左丘明双目失明,但依然编撰了史学著作《国语》,就网罗了当地一批富有才华的读书人,开始修订《明史》。

刚修订完该书,庄廷就病死了。他的父亲庄允诚爱子心切,将书改名为《明史辑略》,继续请人编写,几年后,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缅怀前朝、贬低清朝的口气。最关键的是,文中编年仍按明代编排,称“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称清先祖和清兵为“贼”,称清为“后金”,全都是清朝忌讳的内容。

归安有个叫吴之荣的知县发现后,便跑到庄府去敲诈勒索,被庄府赶了出来。他恼羞成怒,又跑到知府和巡抚衙门去告状,结果也是不了了之,还被上司羞辱了一顿。吴之荣咽不下这口气,最后跑到刑部去告状。

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居然有人写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书!清廷顿时震怒,立即派人南下抓捕所有参与编写《明史》的人,并处以极刑。就连死去多年的庄廷也被挖了出来,开棺戮尸。而那些帮助印刷、买卖、收藏的人,也被一一定了重罪,不是充当苦力,就是发配边疆充军。

因《明史》案连带入狱的人,多达2000人以上,成为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狱,也是清王朝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做出的令华夏大地震惊的举动之一。





给鳌拜的一封回信





“朱三太子”造反



公元1673年,京城出现了一桩稀奇事:有人自称朱慈焕(崇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在皇城根下做起了皇帝!

据说,这个“朱三太子”还对前来造访的前明遗臣,以及对清廷不满的街坊邻居说,大家如果能够帮助他“杀死清皇,复辟大明”,以后就是开国功臣。还夸下海口说,紫禁城里的太监也跟他联系上了,并约定在公元1673年12月23日那晚放火,里应外合杀入皇宫。可惜,最后叛徒告了密,清廷事先有了防范,造反行动失败。“朱三太子”自己也在混战中下落不明。

后来官府经过严查,终于弄清了这个“朱三太子”的底细:原来,这个造反者真名叫杨起隆,是京城人。因为生长在天子脚下,明白大多数汉族人对前明的感情,也知道老百姓比较抵制关外来的清王朝,所以就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造起了反。

这起假“朱三太子”事件被平定了,杨起隆也销声匿迹。可是这场造反运动点燃了“反清复明”的火把。此后,各地先后涌现出数十个“朱三太子”。

这些人打着“前朝太子”的名号聚众起义,虽然被一一平定,却也给清王朝惹出了不少麻烦。从此,朝廷对此类似的案件,都统统归结为“朱三太子案”。





康熙平定三藩



当年清军入关,多亏了吴三桂大开山海关关门,清军才省下不少力气。所以,为了笼络人心,清政府重用吴三桂,封他为平西王,让他驻防云南和贵州两地。

同时受封的还有跟吴三桂一样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尚可喜(封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驻防福建)。这三个人远离京城,成为一方的土霸王,人称“三藩”。清政府也很少管他们。

但“三藩”拥兵自重,又是汉族人,对清朝本来就不怎么忠心,因此康熙皇帝便想削弱他们的势力。吴三桂他们渐渐也觉察到了皇帝的心思。为了试探皇帝的态度,他们假惺惺地上了一本奏章,主动提出撤除藩位。



康熙皇帝一看,心想:好啊!我正愁着怎么对付你们呢。于是大笔一挥,准了。藩王们这下不干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脱下了藩王的官服,换上了明朝的盔甲,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起了反!还说自己当年投降清朝是迫不得已,是为了“保存实力,东山再起”。

当时是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还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没打过仗,而他的对手却是多年养兵蓄锐的三个藩王。但康熙皇帝临危不乱,在大臣们的建议下,积极调兵遣将,并对实力强大的三藩阵营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先拉拢意志薄弱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和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再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

这几招还真管用,吴三桂一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可到后来没有了耿精忠和尚之信的援助,再加上清兵也越来越多,吴三桂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公元1678年,不甘失败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但他只做了5个月的皇帝,就在内外交困中死去。

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他凭借吴氏在西南多年蓄积的兵力,仍与清朝争战了3年之久。

公元1681年,持续了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了。









施琅收复台湾



施琅(lánɡ)原本是郑芝龙的手下,后来跟着他投降了清朝。可当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招揽人才时,施琅又加入郑成功的队伍,和他一起反清。

很快,施琅就成了郑成功的得力骁(xiāo)将。不过,施琅这人心高气傲,有一次,他对郑成功的战略有异议,坚决反对,这让年少气盛的郑成功很不满。于是,郑成功削弱了他的兵权,这又引起了施琅的不满。

后来,施琅的亲信曾德犯了死罪,逃到郑成功那里。郑成功为了打击施琅,故意提拔那人为自己的亲随。施琅知道后火冒三丈,亲自把曾德抓回来,要砍他的头。

郑成功知道后,赶紧派人传达命令,不准杀曾德。

施琅说:“法令,我施琅是不敢违背的。一个人犯了死罪,怎么能够逃脱法律的惩治呢?”说完,就把曾德杀了。

这下子,郑成功也火了。他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结果只有施琅一个人逃了出来。郑成功在大怒之下,竟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俩人可算是结下了血海深仇。

就这样,施琅没地方去,只好投降了清朝。清朝对他表示热烈欢迎,还让他做了官。施琅一直念念不忘报仇,就向康熙皇帝上书,把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康熙皇帝同意了。

再说台湾在郑成功和他儿子郑经的统治下,已经从一个人烟荒芜的岛屿,逐渐变得富强起来。可是自从郑经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权夺位,把台湾搅得一团糟。刚好这时,施琅领着清军打了过来。

公元1683年,清军和郑家水师在澎湖大战七天七夜,最终清军得胜,占领了澎湖。施琅没有急着攻打台湾,而是将俘虏放回去,让他们带话,说既然郑成功已经死了,以前的事情,自己就不追究了。

于是,郑氏政权向施琅投降,清朝顺利收复台湾。





雅克萨大捷

朝廷正在举杯庆祝平定三藩成功时,又传来了沙俄入侵雅克萨的消息。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有专门的官员驻守管辖,达斡(wò)尔族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沙俄从明朝开始,一直觊觎着这片土地。

有个沙俄逃犯得知大清朝廷将精兵都集中到南方平叛去了,就带着84个土匪耀武扬威地闯进了雅克萨城。他们在当地修筑城堡,强占百姓财物,还把抢来的财物献给沙皇,达斡尔族人被赶到了嫩江流域。而沙皇收到赃物,不但不惩罚他,还赦免了他的罪,封他为“雅克萨长官”。这不明摆着把雅克萨当作他们的领土吗?

得到这个消息,康熙皇帝马上给沙俄皇帝写了一封信,礼貌地请沙俄把雅克萨城还给大清。没想到沙俄不但不肯还城,反而向雅克萨增兵,准备与清军对抗。

康熙皇帝立刻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者,于是再次起兵,赶往东北边境。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任命彭春为都统,率水、陆两军上万人进攻雅克萨。彭春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击败了沙俄军队。

为了维持友好邦交,清军并没有杀死俄国俘虏,只是将他们驱逐出境。

没想到,沙俄军队贼心不死,彭春率领清军一撤离,他们马上又带着大队人马回到雅克萨,重新占领了这座城池。

康熙皇帝大怒,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带兵,再次围攻雅克萨城。这次,清军采用的是围困战术,断绝了城内和城外的联系,还每天都用火炮攻击城墙。

公元1686年,沙俄再次投降。

公元1689年,清政府派内政大臣索额图为代表,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份战后条约。虽然条约换来中俄东北边境的和平,但在清政府的让步下,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反而失去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小部分领土,以及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地区,实在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