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风云
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紫禁城
公元1406年,明成祖下令建造紫禁城。他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长达14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紫禁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753米,内有建筑物多达980座。四面环绕着10米高的坚固城墙,城墙外还环绕着宽阔的护城河。城内宫殿都是清一色的红墙黄瓦,一条8千米长的中轴线纵贯北京城南北,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展开。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就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布局严谨,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为什么取名叫紫禁城呢?依照我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长期在天空的正中央,代表天帝的居所。而宫殿是皇帝的居所,因此称为“紫宫”。
那么,中间的这个“禁”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禁”是指皇宫是皇家重地,除了为皇帝及其眷属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以及被召见的官员外,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内。这就是紫禁城名字的由来。
明成祖修筑紫禁城,虽然本意是希望自己及子孙们身居紫宫,可以令四方归化,八面来朝,从而达到千秋万载、江山永在的目的,却在无意中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想必后世也很难再超越它了。
天下风云
皇帝会不会过河拆桥
(姚广孝拒绝了朱棣要他还俗的要求,上朝时身着官服,下朝后就回到寺院,更换僧衣,人称“黑衣宰相”。此后朱棣依然把他当最重要的心腹,直到他83岁去世。)
天下风云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三保,出生于云南的一个回族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他会喜欢航海呢?因为他们家都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还去过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今沙特阿拉伯境内),所以经常对他讲述海外的一些事情。这使马三保对航海充满了好奇。
1381年,明朝军队攻进云南,刚满10岁的马三保成了战俘,被阉割成太监,安排到了燕王府,成了朱棣的贴身侍卫。
在“靖难之变”中,坚毅顽强的马三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并立下战功。朱棣登基后,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郑和。从此,他的手下开始称他为“国姓爷”。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这一天,明成祖派郑和带领一支船队出使西洋(我国南海以西的沿海地区)。郑和带了士兵和水手,以及官员、技术人员、翻译和医生总共27800多人(规模令人咋舌),分乘62条大船,从江苏的太仓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地往南行驶。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就把明成祖的信交给那个国家的国王,并送他们一些礼物,同时表达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
两年以后,郑和带着西洋各国的使者回到了明宫。这些使者目睹了大明的强盛,敬仰不已。而明成祖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很多异国风情,非常满意。
在接下来的20多年中,明成祖一次又一次地派郑和去西洋各国交流和做买卖,他去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古里、阿丹、天方、左法尔、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在郑和的努力下,这些国家不仅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还派了很多人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同时也让这个强大、开明、非凡的大明帝国威名远播。而我们的英雄郑和,也在航海历程中,创下了一个伟大的壮举。
百姓茶馆
天下风云
东厂后来居上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做了皇帝以后,朝中的很多大臣对他并不支持,老百姓也经常在背地里议论他的不是。当然,朱棣对他们也很不信任。
当时锦衣卫设在宫外,和百官交往密切,朱棣很不放心,便决定在东安门设立一个新机构,取名叫东厂。东厂由宫内受宠信的宦官担任首领,负责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什么都管,什么都看。当官的审案,他们要派人听审,六部的文件,他们要派人查看,甚至还派人在各个衙门坐班。
一开始,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力,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审理。慢慢地,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就可以直接逮捕和审讯犯人,甚至还开办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宫内,所以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就连同行锦衣卫,也在东厂的监督之下,有的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的首领掌印太监,甚至要跪下叩头。
让人好笑的是,东厂的大堂布置也是极具讽刺意味。一进去,就可以见到墙上挂着一幅岳飞画像,还刻着狄仁杰断案的故事,堂前还竖立着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看来他们是希望像这些偶像一样,流芳百世呀!
不过,东厂的探子并没有向这些偶像学习。他们每天行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并不是一心想着为朝廷办事,而是盘算着为自己谋求利益。他们常常将各种罪名强加给良民,诬陷百姓,然后屈打成招,趁机勒索钱财。
由于东厂镇压反对派的手段特别残酷,而且负责东厂的人又为了自己的腰包,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因此,东厂在社会上臭名远扬,人人谈之色变。
新闻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