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油棕生长条件及商业化种植规模、分布
油棕是典型的热带作物,喜高温、高湿、强光的环境,商业化种植是需要考虑资本收益的,因此,从自然条件出发,尽可能选取适宜的区域进行种植,这其中,除高温、高湿和强光环境外,对土壤也有一定要求。
温度方面。为达到最佳效益,一般要求多年平均最高温介于29~32℃之间,多年平均最低温介于22~24℃之间。在15℃时,油棕开始停止生长,3℃时,开始出现冻害。与温度因素有关的包括纬度和海拔,如海南,相对于东南亚,因纬度较高,个别年份的冬季其平均温度在15℃附近甚至更低,因此,会有数月的生长停滞,这是为什么在我国海南油棕产量不高的原因。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会相应地下降,应留意当地的多年气象资料,一般而言,海拔400米以上的地方就很少种植油棕了。
光照方面。光照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因此直接影响到产量和出油率。年有效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的地区可以获得良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与光照密切相关的因素有纬度和雾霾天数,这两者都影响光照强度。
水分方面。水分是决定油棕产量的关键因素。要获得最大产量,一般要求年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以上,并平均分布到各月,没有明显的雨、旱季,如无法达到每月的供水量,最好可以通过灌溉或者维持足够高的地下水位进行补偿。水分不足会直接影响到生长点的分化和生长,导致雌花败育并出现大量雄花,同时也会影响雄花花粉游离度和活性,直接影响雌花发育成果实和雄花花粉活性。年供水量不少于750毫米时,油棕均能存活,但产量不佳或直接无产出,如西非,个别干旱年份,可以观察到整树败育的雄花。供水极度欠缺,会导致油棕死亡,视不同树龄,死亡进度不尽相同。高降雨量,只要排水条件良好,不出现涝渍或者出现短时间的涝渍,油棕依然可以生长良好;一旦出现长时间的涝灾,根部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将出现不利影响。
除了上述“看天吃饭”的因素,土壤地形方面也有要求。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可以直接按种植点排布定植,也便于道路建设和运输;当地表坡度大于15度时,推荐按等高线开梯田,并根据实地状况确定道路线路;坡度大于20度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欠适宜,但并不代表不可以开发;坡度超过30度时,按照RSPO❶建议的标准,是不能开发的,但在早期(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实际开发中,或者小农种植时,还是被开发出来。土质方面,综合考虑透气性、保水保肥能力、土壤本身自然肥力水平、酸碱度等因素。大体而言,矿质土最佳,黏土、沙土等其次。沼泽地需要考虑腐殖层深度和通过农业工程改良后的地下水位情况:腐殖层过深,树体过大时易倒伏;如果通过农业工程措施,开沟排水后地下水位依然过高,存在涝害风险,应当谨慎;同时,应当注意地下水的酸碱度,弱酸性为佳,所以沿海滩涂,或者靠近某些矿藏附近地带需要特别留意,虽然可以通过施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土壤酸碱度从而达到高产,但需要平衡经济效益。土壤适宜程度见表2-1。
表2-1 土壤适宜程度
除此之外,对空气方面也有要求。一是风,强风地区,易产生风害,目前油棕的主产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均不存在台风,主要是地形风,但在菲律宾北部、中国南部,应当考虑台风因素;二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成熟的种植园中,因为封行后通风条件差,加之周边没有人口聚集的城市或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源,可能会面临二氧化碳不足的情况,一般通过将砍下的下层叶和压榨后的空果串、纤维还田,微生物将之分解过程中,会缓慢释放二氧化碳。
商业种植园一般要综合考虑上述所有自然条件,才能出具农艺措施上的可行性报告。土地规模方面,一般而言,早期认为1万公顷左右的单体种植园是较为经济的规模,此等规模正好可以很好地匹配一座自有压榨厂。在目前多地的种植园运营模式中,投资方为保证工厂的开机率,会直接获取相当规模土地,开发种植油棕,这部分种植油棕的土地通常被称为“自营地”“自有种植园”或“核心种植园”。同时为防榨出的毛棕油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过高,新鲜油棕果串在采收后24小时必须杀酵并压榨,加上日常管理的便利性,自营地尽量不要过于分散。如果周边小农户种植规模可观,或者潜在的可种植油棕土地面积可观,且就近没有其他压榨厂竞争时,可以适当将自有种植园规模缩小,发展周边农户成为“外围种植者”(Out-grower),类似于国内“公司+农户”的商业模式,由农户提供土地,甚至是生产资料进行种植,加工厂负责收购,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为扶持当地原住民,这一措施或者类似的措施是必选项。因此,除了对农艺环境的可行性考察外,对当地的法律、税收及投资政策考察也必不可少。例如在印度尼西亚,法律规定,必须与当地民众分享不少于20%的毛利或者帮助当地民众开发不少于自有种植园面积20%的土地,称为Plasma,类似于外围种植者,但需要自有种植园投入除了土地外的所有生产资料;在西非部分国家,不允许外国投资者直接建设大规模种植园,而是需要先扶持一定数量的小农户。有时,这些政策可能随着政府换届等进行变更,但总体而言,需要对当地这些政策进行了解,并综合考虑所有因素进行权衡。
鲜果串(Fresh Fruit Bunches,FFB)是种植园的直接产品,可简称为果串,果串不直接针对消费者市场,通常直接售卖给加工厂进行加工,通过直接售卖果串给加工厂达到盈利的种植也可以归纳为商业种植,这种情况下,少一部分投资,后期收益也会减少一部分。通常根据种植经营的土地规模,可以分为:小农(Farmers),规模10公顷以内,通常不会只单一地种植油棕,可能套种口粮或其它作物,在官方统计中,这类种植一般很难进入统计范围;小种植业者(Small Holders),规模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不等,也可能套种别的作物;油棕园(Estate 或Oil Palm Farm),规模几百公顷甚至上千公顷,一般配备生活、办公设施,甚至有工人宿舍等,与本书重点讨论的商业化种植园相差无几。这些商业种植通常位于靠近交通道路、运输方便的地带,但严重受制于压榨厂,因为果串除了卖给压榨厂,没有更好的出路,因此,其抗风险能力低下,行情不佳时,小农或小种植业者可能会弃收甚至弃管,抑或直接换种其它作物,这也是成规模的商业化种植园都会自建压榨厂的原因。
目前,全球的商业化油棕种植总面积近2000万公顷,其生长条件直接决定了其分布,当前来说,商业种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其中,截至2017年初的统计资料,印度尼西亚约1190万公顷,其中约651万公顷是由私人投资者投资开发的规模化商业种植,印度尼西亚国家农垦(PT Perkubunan Nusantara,PTPN)各子公司开发约75万公顷,小种植业者种植约464万公顷。截至2017年12月,马来西亚约581万公顷,354万公顷是私人投资者投资开发的规模化商业种植,其中联邦土地发展局(Federal L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FELDA)和橡胶工业小农发展局(Rubber Industry Smallholders Development Authority,RISDA)等国有企业或政府代理业主种植约129万公顷,小种植业者种植约93万公顷。除此之外,在刚果金、喀麦隆、尼日利亚、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巴西和其它一些中美洲国家也存在一些商业种植园,多由大型商业公司主导开发。所有适宜油棕生长的地区,均有小农户种植和一些产能低下的手工作坊,如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这些作坊日处理能力2吨以下,年开工时间不足60天,产品质量不稳,多数用来制皂,这也是由当地雨、旱季明显,导致季节性产量不均匀决定的。缓坡地种植园见图2-1。
图2-1 缓坡地种植园
值得一提的是进行大规模商业种植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投资不仅直接开发面积巨大的油棕种植园,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大量的小农种植,不仅通过提供工作岗位为当地民众增加收益,还为这些小农种植提供了油棕果串的变现渠道。这些商业实体在近半世纪中,迅速发展壮大(表2-2),崛起了一些商业巨头,起步于马来西亚(现在册国为新加坡)的Wilmar(丰益国际)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起步于印度尼西亚的Sinar Mas Group(金光集团)和Salim Group(三林集团)在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更是在21世纪再次迅速地崛起。这几大集团,业务囊括了农业、金融、食品加工、物流、地产、酒店等诸多领域,目前几乎都是横跨中国、印度、欧美的多元化商业集团。
表2-2 全球10大油棕商业种植公司及规模
注:1.数据截至2018年3月初,来自各企业最新年报或网站批露;“—”代表年报或网站中未批露。
2. Sinar Mas Group 为其旗下两个子公司合并计算。
3. Salim Group 为其旗下多个子公司合并计算。
4.截至2018年3月,IOI Group 旗下油棕产业出售70%给邦吉集团,交易已完成,在此整体仍采用IOI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