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劳动力和健康。属中医学“咳嗽”范畴。
一、诊断标准
①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以上。
②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
二、辨证分型
1.急性期
(1)外感六淫
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②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咳痰黏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③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咳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2)内邪干肺
①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③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2.慢性期
①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黏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②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咳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三、治疗
1.急性期
处方一:肺俞、定喘。
【取穴】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定喘: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辨证加减】风寒犯肺证、燥邪犯肺证加大杼、风门;风热犯肺证加大椎;痰热壅肺加大椎、天突;肝火犯肺加肝俞;痰湿蕴肺加脾俞。
【操作】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肺俞、定喘约0.2分深,然后用双手挤出鲜血后,用中号玻璃罐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l个疗程。
处方二:脊柱两侧背俞穴(大杼至肾俞)。
【取穴】
大杼:在脊柱区,当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肾俞:在脊柱区,当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操作】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中度叩刺脊柱两侧背俞穴5~10遍,以皮肤红润、轻微渗血为度,再用闪火法拔罐5~1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l个疗程。
2.缓解期
处方三:肺俞、定喘、中府、膏肓、膻中。
【取穴】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定喘: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中府: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膏肓: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膻中: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操作】常规消毒,用梅花针轻叩肺俞、定喘、中府、膏肓、膻中,以皮肤红润、轻微渗血为度,再用闪火法拔罐5~1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l个疗程。
四、案例
孔某,男,56岁。因患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入院治疗。曾予口服咳特灵,静滴青霉素、先锋霉素等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来诊时仍咳嗽不止,咳白色痰,易于咯出,昼轻夜重,夜寐不安。中医诊断为风寒外束,停饮之咳嗽。用三棱针点刺定喘(双)、肺俞(双)、膈俞(双)各3针,并拔罐,放血2~3毫升,每天治疗1次。2天后,患者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孙建军,朱恒燕.络刺临床应用举隅.中国民间疗法,2005,1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