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世界城市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伴随着城市6000多年建设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城市建设带来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扩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开始形成。国外关于世界城市研究文献的较早,其研究成果颇丰。目前的研究主要有:自1915年,英国人盖德斯在所撰写出版的《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世界城市”这一概念,他将世界城市又称世界级城市。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论框架来自于Friedmann和Sassen的开创性研究,即“经典世界城市理论”。其主要研究理论认为世界城市建设在新国家劳动分工中扮演的角色对城市内部结构变化起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Friedmann和Sassen研究理论强调在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不应仅仅从社会生态学角度将城市变化解释为由人口和空间驱动的自然过程,而应将世界城市建设放置在更广阔的全球经济体系框架中,构建世界城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直接联系,这不仅是实现世界城市建设的核心基础,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世界城市建设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Currid,Elizabeth(2006)通过对纽约等4个世界城市建设理论的竞争分析认为,纽约市如何保持其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主要理论解释纽约市的成功最显著的是纽约市具有世界城市指挥和控制中心管理方面的精英,并且是集经济、金融、文化和体育其相关服务于一体的全球中心城市。Rennie Short,John(2000)通过巴塞罗那、北京、哈瓦那、布拉格、西雅图、苏瀑和悉尼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从全球化发展理论的视野提出了拓展世界城市建设的理念。
(二)国外世界体育城市研究的文献综述
Weed,Mike(2005)国际体育赛事和旅游互动发展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改变世界体育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提升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水平。Whitson,Davi(1993)认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促进城市经济、旅游产业的增长较大,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的投资对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巨大,显著提升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Herstein, Ram(2013)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对世界体育城市建设影响的研究认为,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带动和增加城市体育人口,致使一个城市向世界体育城市迈进。Hallmann,Kirstin(2015)研究认为21世界经济发展讲求多元化并联合,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发展是世界各国构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方式。根据城市地域条件、经济基础、社会背景、人文特征和体育发展水平等不同,体育城市发展类型各有侧重,世界体育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城市发展类型受到诸多城市的青睐,像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和中国的北京很明确的将自己的发展路径定位在世界体育建设的类型上。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世界城市研究的文献综述
21世纪不仅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世纪,也是世界城市高度化发展的世纪。关于世界城市的研究我国起源于20世纪末,主要以上海和北京为对象。在21世纪我国学者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创新成果。其重点在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论、实证和战略研究方面进行了提炼,为北京和上海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1.理论研究
周振华(2004)在《世界城市理论与我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一文中,从理论的深处提出了我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理念。解艳(2014)认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以城市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流转、合理配置。这些城市成为资源流转和配置的节点,并根据其等级高低、能量大小、辐射范围、联系紧密程度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其中,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事务具有强大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节点城市就是世界城市。陈婉丽(2017)提出随着世界城市迅速崛起,世界城市网络逐渐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旅游流等要素在世界城市中的高度集聚。其研究观点主要是从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对推动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实证研究
尹晨辉(2011)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体育等多个领域。建设世界体育城市是新时期北京市政府以全球视野、前瞻眼光和历史使命感下提出的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目标。北京要在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世界城市建设为标杆,特别是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上要进一步完善,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城市建设的距离。王玺(2011)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的北京处于社会经济战略转型的重要机遇期,其建设世界城市提出的发展目标更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尤其是经济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是推动北京最终跻身世界城市建设行列的关键因素。张丽梅(2014)的研究认为北京正处于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其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文化、科技和旅游等要素聚集力强于经济辐射力的发展能力,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文化、科技和旅游要素聚集力和经济辐射力的总体水平还落后于国际一流世界体育城市。
3.战略研究
魏开锋(2010)提出了通过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设想。祝尔娟(2011)认为北京依托首都圈建设世界城市,不仅有利于疏解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压力,也有利于增强其城市经济整体实力。并提出了通过推进首都圈建设实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的发展策略。朱竞若(2011)等学者通过研究北京交通治堵方案,提出了促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刘敬民(2011)提出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应采取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策略,实现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李华香(2012)从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形成的动力因素对北京与上海建设世界城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上海相对北京而言,更具有建设世界城市的创新潜力和发展的基础。尽管北京与上海从创新能力来看仍具有较大的差距,但在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上应该形成扬长补短、错位发展、齐头并进、健康良性竞争的态势,实现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周学政和曲莉(2015)两位学者提出,体育是促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的名片,2022年冬奥会落户北京,北京应紧紧抓住举办冬奥会的机遇,推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发展。
(二)国内世界体育城市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世界体育城市的研究起源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目前国内学者研究北京建设世界体育城市的人数不多,从中国知网查询(2003年1月~2017年6月)有10篇北京关于建设世界体育城市研究论文、1篇博士研究论文、1篇硕士研究论文,这些学者主要从世界体育城市的理论、实证调查、评价和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理论研究
刘伟(2003)提出了借助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强劲东风,北京打造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发展的理论。鲍明晓(2010)从理论上阐述了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形成的社会背景、内涵、特征等,为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刘敬民(2011)从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提出加快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发展的理论。王昕昕(2012)提出北京体育赛事发展不仅是推动“奥运城市”发展的需要理论,也是实现北京建设世界体育城市主要途径的发展理论。和立新(2013)对于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互动下北京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构建进行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对体育赛事城市促进体育旅游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交通因素、住宿因素、场馆因素和体育赛事因素是影响体育赛事举办城市促进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和立新(2016)在基于潜变量发展模型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构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对推动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构建的发展理论,其研究对冬奥会推动北京建设世界体育城市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实证调查研究
易剑东(2006)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战略离不开城市功能的定位。北京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奥运场馆建设、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与旅游的互动发展推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鲍明晓(2010)通过对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调查的研究认为,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这样全球公认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目前在体育产业、竞技体育水平和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宋忠良(2010)指出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在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体育科技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竞技体育方面,北京市国际级健将运动员比例和国际级裁判员数量不多,缺乏后备队伍,在国际重大赛事中获得奖牌数量与质量不高,在高水平训练基地及业余训练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3.评价研究
鲍明晓(2010)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评价标准是,完善的体育设施、活跃的大众体育、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发达的体育产业、丰富有具包容性的体育文化、强势的体育媒体、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质量,特别是与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消费服务业和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水平均应达到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基准水平。同时构建出了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4个2级指标和26个3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宋忠良(2012)指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是:该城市具有极强的综合实力;经济方面,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国际控制力;全球交通通信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城市形成受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构建出了由8个1级指标、29个2级指标和69个3级指标所组成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现状进行验证。陈林化等学者在“国际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表明体育城市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有形的体育设施、球队俱乐部,也包括体育赛事、竞技体育实力、体育产业经济,还包括体育遗产、体育文化以及其他诸多方面。并构建出包括城市综合实力、体育城市综合实力、体育资源及品质、体育产业实力的4个2级指标和34个3级指标体系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标准。唐文兵(2014)等学者通过对“美国体育城市”和“世界顶级体育城市”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不同国家体育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评价标准涉及体育设施、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媒体等多项指标。
4.战略研究
杨国威(2003)提出北京要实现创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涉及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和体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内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为北京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难得机遇,建议要通过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紧紧抓住亲民、便民、利民3个主要基本环节,满足北京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兴忠(2003)认为北京应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战略机遇,将北京的体育设施、体育产业以及体育人才等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提出了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体育设施、竞赛组织、服务保障和综合环境发展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鲍明晓(2010)提出了转变体育发展模式,推动部门体育向城市体育,“争光”体育向生活方式体育的转型设想,为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的发展战略。李颖川(2010)从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视野,提出了推动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策略。张远(2010)从服务首都经济,提升体育产业能力方面提出了加快北京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王会寨和卢石(2011)两位学者,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助力文化之都建设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加快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李学杰(2012)提出推动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策略。杨文茹(2014)提出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互动发展推动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和动力机制构建的策略。邱招义等(2014)分析了北京奥运场馆在建设世界体育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北京奥运场馆促进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孙学才(2017)提出以建设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为支撑,坚持国际标准、通州特色,组织北京城市副中心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和成功举办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