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节目形态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常规视频新闻节目解析

消息、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深度报道、评论是视频新闻的常规样式,它们在形态方面各有特色。

一、消息类视频新闻的采编分析

消息类视频新闻是视频新闻中最常见的节目形态,它具有快速、短小、活泼的特点。以消息为主体构成的新闻节目是视频媒体显示要闻总汇的总渠道,是受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在新闻类节目中占重要地位。

(一)消息类视频新闻的限定性

1.报道内容上注重对象性

视频新闻改革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突出对象性,在报道内容上注重对象性成为视频新闻传播特色的首要构成因素。杭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是一档方言新闻栏目,它以高收视率成为业界广为关注的热点。它的主持风格属于“讲”,以讲故事般的绘声绘色的语气语调来叙述新闻,在关键的地方还采取了在讲故事中常用的“抖包袱”“卖关子”等技巧。

2.报道形态上注重现场性

观众看视频重在“看”,现场性是视频新闻的独特魅力所在。传统电视现场报道中大量现场的情景和鲜活的同期声,加上记者在现场的同步解说,构成一幅幅声画并茂的原生态。摄像机和话筒可以带领观众走进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使观众耳闻目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同步”犹如现场直播,观众不再关注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而是将目光投射到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而如今的视频直播,更是通过无数的“拍客”让街头旮旯每时每处的直播成为可能。

3.报道方式上注重灵活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新闻报道形成了“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规范化要求,视频新闻若能抓住报道方式上的灵活性,就能不断开掘出新的生长点,适应市场,赢得受众。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鱼龙混杂的时代,新闻报道不能仅仅停留在报道事实的层面,还应以事实为依托,进行必要的分析。观众获取新闻不仅仅在于知道“是什么”,还要弄清“为什么”,因此,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添加意见性描述和点睛式总结正是契合了观众这样的需求。

(二)消息类视频新闻栏目的编排要求

整体来说,视频新闻依然是以栏目作为播出的形态,节目编排应以发挥整体效果,拓展信息含量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多元化收视需求与收视心理为目标,使观众在准确理解编辑意图的基础上产生共鸣。

1.选准头条,突出重点

头条新闻是新闻节目编排思想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映党和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既是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纪录,也是广大受众关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头条新闻是否具有冲击力、吸引力,直接影响了受众观看新闻节目时的注意程度和兴趣。不同电视台、频道的不同新闻节目,它们的宗旨和定位各不相同,它们的地域性和观众群也各不相同,因而,新闻编排的头条选择要求也有差异。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将“国际专列”作为常规报道的第一环节,将大事作为头条,内地也已经有不少观众习惯从《时事直通车》中对当天重大新闻进行快速浏览,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2.优化组合,注重结构

一档新闻节目结构安排不能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而应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新闻节目多是板块式结构,如传统电视台采取“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地方新闻”的区划,而视频网站则突出风格,如梨视频的“微辣Video”“冷面”等。各个板块之间或由主持人串接,或由特技画面转换。新闻组配就是将几条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新闻集纳编排,或组合,或对比,或关联,互作补充,互为背景,使一档新闻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承载更大的信息量,从而增强新闻内容的密度、力度和深度。

3.安排峰谷,营造节奏

峰谷技巧是美国电视新闻制片人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电视新闻编排要遵循三个概念:峰谷、节奏和分段。在一档新闻栏目中,不可能每一条新闻都能引起观众兴趣,如果观众连续收看不感兴趣的新闻,就可能改换频道。通过交错式的编排,可以把节目设计成有一系列波峰、波谷的起伏形状,错落有致的编排可以产生富有韵律的节奏,使新闻既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张弛有序之感,不断制造新的兴奋点,从而提高收视效果。

(三)消息类视频新闻的组合方式

按照思维逻辑的特点与要求,视频新闻的分类组合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积累式组合。将几条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的视频新闻以一个共同的角度或支点编排在一起,类似于积累蒙太奇,又称“集纳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在加深报道思想,突出新闻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对比式组合。将两条或两条以上内容相反(如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双方)的视频新闻安排在一起,激发观众的分析比较,以揭示其差异,进而启迪和教育观众。这种组合的特点是对照强烈,是非分明。

(3)平行式组合。平行式组合是指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有相互呼应关系或相同、相似内容的电视新闻编排在一起。编辑在编排新闻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两篇或两组新闻稿件的质量相对等,这时,编辑在处理稿件上要注意对等的原则,力求平衡、均等,不偏不倚。如果说对比编排是为了强调反差,引起重视,那么,对等编排则是为了利用接近性形成平衡态。

(4)关联式组合。将具有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局部与整体关系、偶然与必然关系的电视新闻组接在一起,使观众了解事物之间各种逻辑联系,对新闻事实获得完整的认识。

二、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采编分析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是动态报道中常见的两种报道形式,是消息类新闻的深化、补充、拓展和延伸。从传播来看,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不是一个完整的节目,它通常在动态(消息类)新闻节目中播出。连续报道是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系列报道是围绕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

(一)连续报道的采编

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它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连续地做深入、详尽的报道。一旦发生为广大公众所关注的,能引起社会反响的重大新闻事件,记者应立即出动,千方百计追踪事态,连续不断地作报道。在特定新闻事件演变过程中,记者不断以事件变动为新闻根据,分段分次地将事件发展中有价值的新动态及时传递给观众。它能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具有整体连贯、报道及时、时效性高等特点。

连续报道中的每一篇新闻都围绕着同一核心事件,因此连续报道的策划重点是跟踪性,即围绕事件的进展作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包括事件性新闻内容和与此相关的非事件性内容。2007年12月24日,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此后,《新闻联播》开始持续关注。

10月24日: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10月25日:“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变轨成功

10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负责人表示:“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为探月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

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成功

10月31日:专家高度评价“嫦娥一号”卫星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1日:国防科工委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各系统状态正常飞行轨道正常

……

11月5日:胡锦涛、温家宝致电祝贺“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取得圆满成功

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11月5日:新闻特写:绕月成功这一刻

11月6日:“嫦娥一号”卫星第二次近月制动成功

……

11月12日:远望二号测量船圆满完成“嫦娥一号”测控任务返回祖国

11月17日:中国航天发射进入快速发展期

11月18日:“嫦娥一号”飞行良好探测仪器明起开机

11月20日:“嫦娥一号”卫星首次开启16项有效载荷

(二)系列报道的采编

系列报道是针对某一重大复杂的题材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是一种完成时态。系列报道大多是主题性新闻题材,它着重于通过多次报道突出体现某种主题思想、挖掘某种共性、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况或趋势,以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系列报道策划的重点是做好前期工作,注重前瞻性设计,通过前期科学的调查设计采访、拍摄和编辑制作提纲,完成整个报道。

1.总体立意确立

系列报道题材多是主旋律,是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正面报道,其立意就是明显地体现社会主义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比如,每年高考之后,都有很多家境贫困、成绩优异的考生无法凑够高昂的学费。针对此问题,2001~2002年间,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策划了关注贫困高考生的《给梦想插上翅膀》系列报道,唤起全社会的人对贫困高考生给予关注,帮助他们走进大学校园。

2.播出结构设计

系列报道的结构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以横向联系为主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各条新闻之间的“无序”排列,即新闻与新闻之间的先后次序可调换,但“无序”中仍存在“有序”。因此,对于系列报道而言,结构的安排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30分》栏目从2008年4月16日至4月23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新医改》,每天从不同的角度透视新医改,从看病难到看病贵,从大医院到小社区,从城市到农村,从基本医疗到公共卫生,大致勾勒出了百姓看病吃药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初步的探索。

3.表现手法选择

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比如电视画面、现场报道、同期声、解说词、音乐、特技、字幕等。如何才能让新闻好看、并能让观众看懂?应根据已经掌握的新闻素材以及表现的需要,对表现形式进行选择、组合,调动一切电视手段,丰富画面构成,以博采众家之长的方式来保证报道的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使许多不易言表的内容一目了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三、深度报道的采编分析

深度报道以追寻事物的本原、开掘事物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为目的。纪实性是深度报道节目的特性之一,视频具有“再现”的功能,即采用纪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纪录社会现实。这种“再现”生活的方式,能真实地纪录“今日之事态”“昨日之背景”,将真实的生活形态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为向观众“说出明日的意义”奠定基础,使报道具有立足之本。

艺术性也是深度报道的属性之一,这属于“表现”功能,可以大大加强报道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冲击力。深度报道不能满足于只在屏幕上描摹生活的表象,要善于从生活的表象中揭示出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思想与现象的辩证关系,从中提炼出富有哲理意味的深邃思想。

深度报道还具有引导性,深度报道同其他新闻样式一样对社会舆论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在舆论导向中起“龙头”作用,集中力量首先解决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分析

深度报道是目前各类媒体重点经营的高端产品,也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地带。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内容为王,选题特别重要。一个好的选题,节目就成功了一半。选题质量直接关系到节目成品的质量,选题本身具有吸引力,那么整个报道的品质就会上升。

对于以“内容为王”的深度报道来说,报道事件的主题至关重要,而好的新闻线索的获得也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可能提供好的选题。深度报道节目的采编人员应该有“慧眼识珠”的本领,从海量的报刊、广播、杂志、网络以及手机等其他途径发现有报道价值的线索。新闻线人也是媒体竞争新闻源的一支生力军,新闻线人的出现弥补了记者第一时间不在现场的缺憾。发展到视频网络,线人就成为了签约的“拍客”。当然,广大的受众可以通过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提供线索。但最重要的是具备独家发现的能力。独家发现选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通过自己的眼光或思考积累的素材。

选题是深度报道策划的第一关,它关系到一个深度报道的导向,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般说来,选题要考虑三个标准。

(1)选题要重要。深度报道的主题定位是决定深度报道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具有重要性的选题才是有价值的选题,即那些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选题,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2)选题要典型。深度报道的力量就在于把脉时代跳动的脉搏,能够反映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揭示的社会现象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或反映典型人物,如《新闻调查·网瘾少年》;或报道典型事件,如《新闻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或揭示典型意义,如《新闻调查·看病难》等。

(3)角度要独特。选题的独特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要看它是否具有新颖性、新鲜性,这种新颖性从纵向进行比较,它表现为前所未有、不同凡响;从价值角度来看,它表现为突破性,看它对社会的进步所呈现的重要意义。《新闻调查》首期播出的节目《宏志班》,本是一个小题材,但编导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多层次透视,做出了特殊的味道,让人感到很丰富饱满、入情入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闪现出理性的光辉。

(二)深度报道的叙事设计

选题确立后,形成完整的调查样式和结构设想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说选题策划是为了选“好故事”讲,那么叙述策划则是为了“讲好”故事。选题只是确立报道的方向,而叙述则进入到具体的信息组织与传播过程之中,是对于前期策划的力量汇聚。

1.注重结构设计

深度报道的结构是指通过谋篇布局交代事件、揭示主题、展开论证的内容组合。深度报道常常是以基于社会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结构式来展现,其结构原则应是:在主旨突出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如何做到清晰流畅,如何做到生动而富于感染力。深度报道的常用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

(1)顺序式结构。依据事件进程的自然顺序或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情节结构,安排作品层次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具有明显的发展线索,一般呈现线性态势,注重起、承、转、合的有机连贯,层次清晰,循序渐进。一般又分为两种方式。①时间顺序式。以时间为轴线,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材料,把事实内容逐渐介绍给观众,可以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事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比如《新闻调查·大官村里选村官》(1998年4月24日播出)采用的就是时间顺序结构法。②认识顺序式。这种结构方式,以内容的深入程度为顺序,内容意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反映作者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表面到本质的过程,如层层剥笋,不断深化主题,使作品的力度不断加强。

(2)交叉式结构。将不同时空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有着内在联系的线索,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交叉来组合安排,并以此组织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这种结构方式完全打破了生活的正常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顺序性,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网状结构,往往以某种情绪、某种思想、事物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或者一定的悬念来贯穿。

(3)板块式结构。用几大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地组织在一起,每块有一条自己的线索,但都从一个基点出发,综合地表现一个总主题。在总主题的支配下,相对独立发展,每一块内容都以自己的线索组织发展。可以把有联系的、在不同时空内展开的事实按一定顺序组接起来,来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也可以在一些报道中,围绕一个主题,把能够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典型编制在一起,产生较强的概括力和思想深度。

2.优化叙事效果

优化叙事效果是指对新闻事实和观点进行叙事方式改造,将材料组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结构,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基本要领是引人入胜,也就是说要有悬念,有兴奋点,有起、承、转、合的情节,有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60分钟》这样的节目在后期编辑时,都会对摄制完成的素材进行重新梳理,从“好看”的角度,来结构节目的框架,力求每2~3分钟就能闪现一个兴奋点或小高潮。

首先是合理设置悬念。将悬念运用到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实现其叙事的价值和传播的效果,扩展其社会影响力,提高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悬念叙事可以引起观众的注意,推动叙事的深入并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节目中,编导设置了四个悬念:如何找到视频、图片的制作者?当事人的参与目的?生活中当事人表现如何?谁是真正的“幕后黑手”?悬念的设置,引起观众极大的观看兴趣。随着节目的逐一解密,观众看到了事态的进程,知晓了事件的原委,了解了人性的复杂。

其次注意运用细节叙事。细节是指社会情景、事件发展、人物性格和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在深度报道中,编导要充分开掘细节的造型和表意力量,善于通过具有揭示作用的细节深化主题。1998年9月,《新闻调查》曾播出一期后来成为一种调查范例的节目:《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许多收看过的观众难以忘记:记者王利芬在采访中敏锐地发现了渗灌井后面的秘密,她跳上井台,费力地拔出插在农田里的水管,观众一目了然地看见了什么叫做“造假”——这节水管就像一节木桩一样插在地上,下面没有半点水的影子。就是这短短的几幅电视画面构成的典型细节,使当地大搞虚假渗灌工程的事实昭然若揭。

四、新闻评论的形态分析

新闻评论的核心是评论,而评论的本质是“意见表达”。过去我们把《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道德观察》等都归入新闻评论的行列,甚至把中央电视台下面的新闻制作机构命名为“新闻评论部”,这是不合适的。《焦点访谈》等栏目的定位是呈现事实真相,“述”重于“评”,其目的不是表达观点和意见,只能算是深度报道。表达是主体在一定社会语境中,基于一定立场表述自己的利益诉求,或就某一公共事件表明态度和观念的行为。视频新闻评论类节目,除了要抓住观点表达这个核心,也要尽可能运用视频来说话。

1.提高新闻的锐度

提高新闻的锐度主要体现为凸显视频“意见表达”的功能。锐度并不以时效性作为第一落点,而是以对新闻的阐释作为第一落点,阐释即提供观点,其实质是对话语权的争夺。进入媒体多样化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及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体在新闻领域,构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共存格局。在信息高速膨胀的当今,社会日益开放、民众高度参与新闻,停留于信息的简单收集和播报、争夺独家新闻殊非易事,通过观点的提炼占据话语的制高点,锻造媒介公信力是必由之途。

央视的《新闻1+1》就致力于提高锐度,栏目聚焦时事政策、公共话题和突发事件,从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和分析。栏目采取演播室直播方式,第一时间跟进时事,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的模式。节目主要由白岩松和董倩联袂担纲主持,主持人和观察员二者之间形成立体交互的评说,针对具体新闻事件,在新闻的阐释和意见表达上相互补充、辩诘,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以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阐释,重在观点的呈现和表达,以引领社会舆论。《新闻1+1》充分发挥电视视听兼备的传播优势,大量运用同期声、电话连线、现场采访、影像资料等多元手段,提供详尽的事实的论据,使得节目充满质感。

例如,2009年11月23日题为《代课教师能否“修成正果”》的节目,讨论兰州市教育局清退代课教师的事件。在讲述该事件的时候,依次采访了教育界的专家、当地教育局的局长、作为当事人的代课教师,最后提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评论,显然,这照顾到了多方主体,他们分别代表公共知识分子、当事方的地方政府、当事方的弱势群体、《人民日报》及新华社?一一表明其立场,多种声音的呈现使主持人和观察员的表达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平衡与理性的基础上,同时也使节目本身充满了张力,既有深入思考,也“好看”。

2.表达多种声音

多媒体时代,视频新闻竞争已经从资讯传播向观点传播拓展。比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宣传“这里不是一言堂,所有的意见都备受尊重”,试图以这样的理念营造“众声喧哗”的公共空间。它颠覆了以往电视节目“传—受”的传播模式,拒绝规定的宣讲内容,不仅让当事人说自己敢说的话,让多元观点在现场彼此针锋相对,更重要的是,它赋予现场观众随时插话、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具体来说,该栏目在形态和运营上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选题具有及时性、公共性和冲突性,栏目所讨论的话题都是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并且涉及多方利益,其背后潜藏着多元价值的冲突。有研究者称该栏目的选题标准为“是否具有‘显话题-原话题-原结构’的延伸度”,显话题指新闻事件本身,原话题指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及其延展的空间,而原结构指原话题背后的延展空间是否涉及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的需求。比如说,近几年来中国关于房价的问题,住房价格的飞涨本身是一个热议的显话题,其背后的原话题涉及政府政策的制定、地产市场的规范、国内经济的发展、百姓的民生,而原话题背后的原结构则关乎人对安居的基本需求。

第二,精心挑选嘉宾和现场观众。选择的标准是代表性和多元性,尽量使各方利益主体都来到现场,这是形成话语抗辩的基础。《一虎一席谈》的现场大抵有三类人:具有独立思考的持差异化价值判断的几位专家、新闻当事人、持不同意见的现场观众。表达的主体尽量多元化,才能有观点和思想的激荡和碰撞,营建出火爆的充满张力的抗辩现场。

第三,与《新闻1+1》旨在通过深入阐释新闻事件,表达权威、客观的观点不同,《一虎一席谈》是为多方主体构建一个宽松而火爆的论辩现场。主持人胡一虎是论辩规则的执法者,以公正、平等为目标,对强势的表达者予以规制,对弱势的表达者进行鼓励。他绝对不是观点的“调停者”,相反有些“挑拨离间”和“煽风点火”的意思,唯恐观点不鲜明,唯恐意见的冲突不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