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造极之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两宋无“阉祸”

鉴于唐代教训,宋王朝对宦官问题有清醒认识,对宦官防范较严,加之实行士大夫政治,文臣地位较高,因而未出现严重的宦官专权局面。

宦官本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有博取皇帝信任之机,历代王朝不乏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形,东汉、唐、明三朝尤其严重,它们的灭亡都与“阉祸”紧密相关。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将北宋宦官问题同汉、唐两代等量齐观,他在《明夷待访录·奄宦上》中说:“奄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但这个观点被认为是针对明代“阉祸”的愤慨之言,并不是客观史实。

唐代宦官最多时达到三千人。而到宋代,太祖规定,宦官“自有定员”,不得超过五十人。仁宗在皇祐年间将宦官限额调整为一百八十人。哲宗元祐间,又把宦官限额压缩到一百人。南宋初,许多宦官在苗刘之变中被杀,人数骤减。

为限制年长资深宦官在内廷供职,北宋建立之初,太祖设立十一阶宦官阶官体系,以东头供奉官最高,以区别于外朝文、武官。宦官升至东头供奉官后,要么留下继续使用,但不升转官资,若升官,则需转归吏部,改外任差遣。这一成法后来虽有所松动,出现了宦官应转归吏部而继续留用,并升迁官资的现象。但直到南宋,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的制度没有改变。此外,为限制宦官与外官、宗亲的交往,宋代法令规定,两者如若相互往来,宦官若会见宾客,将受到惩处。又明文规定:宗室不得与内臣之家为亲。

在烛影斧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宦官王继恩,因拥立太宗有功,在太宗朝一度权势显赫。后来,他率军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后,宰相建议把他提拔为宣徽使,但被太宗否决了。太宗病重期间,他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与李皇后一起,谋立已被废为庶人的太宗长子元佐,未遂。真宗即位后,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死于贬地。

嘉祐三年(1058),枢密使贾昌朝因结交宦官,被罢。宦官阎士良在仁宗时、任守忠在英宗时、陈衍在哲宗时受到惩处,其罪名之一便是“与中外大臣交相结托”。

南宋几乎没有出现所谓“权宦”,孝宗淳熙年间,吏部侍郎李椿上书论宦官盛衰时说:“自古宦官之盛衰,系国家兴亡。其盛也,始则人畏之,甚则人恶之,极则群起而攻之。汉、唐勿论,靖康、明受之祸未远,必有以裁制之,不使至极,则国家免于前日之患,宦官亦保其富贵。门禁宫戒之外,勿得预外事,严禁士大夫兵将官与之交通。”这段话总结了宦官势力发展的三部曲,即“始则人畏之,甚则人恶之,极则群起而攻之”。

两宋之际,就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地对宦官“群起而攻之”的事件。第一次发生在靖康元年(1126)。这年二月,开封城里的老百姓“群起而攻宦官,杀之者不可胜数”。钦宗迫于公议,将李志道等内侍治罪,将童贯、梁师成、李彦等恶贯满盈的大宦官先后处死。第二次发生在建炎三年(1129)三月。宦官康履、蓝珪对武将吆三喝四,大耍威风,甚至“踞坐洗足,立诸将于左右”。苗、刘愤愤不平,在杭州发动兵变,令“分捕中官,凡无须者皆杀之”。高宗不得不将康履交出,被当众腰斩。苗刘之变后来被镇压,经过这一事变保留下来的宦官仅十五人。苗刘之变对高宗刺激很大,兵变平定后,高宗刚复辟便下诏强调,内侍不许与外朝官交接、干预朝政。

孝宗刚即位,殿中侍御史张震便指出“宦者员众”,建议加以裁减。孝宗当即表示赞同:“朕有此意久矣。”他规定限制内侍员额,以二百人为限。考虑到做了太上皇的高宗身边需要宦官,又规定以二百五十人为限。

光宗在绍熙三年(1192),根据宰执大臣的建议,下诏强调:“中官只令承受宫禁中事,不许预闻他事。”

宁宗时,宦官王德谦升任节度使不果,尽管制书已草成,但参知政事何澹“不押制书”,右谏议大夫刘德秀率台谏官反对,宰相京镗更是怒不可遏,请求将制书撕毁。宁宗问:“除德谦一人而止,可乎?”京镗断然拒绝,并提醒宁宗说:“以大观、宣政问童贯等冒节钺为戒。”结果,王德谦升官的企图化为泡影。

削弱南宋宦官权势的要害之举是不让宦官插手军事,“不以内侍典兵权”,不领兵,不监军。淳熙八年(1181),高宗的亲信宦官陈源被任命为添差浙西副总管,遭到权给事中赵汝愚反对:“内侍不可预军事!”孝宗马上表态说:“其言极当,甚不易得。”收回了成命。

两宋虽无“阉害”,但宦官用事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早在太宗时就有李神祐、窦神宝等人领军,王继恩、卫绍钦率军镇压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神宗时李宪、王中正带兵同西夏作战。徽宗一朝,宦官更是权势熏天。徽宗破例授予童贯节度使,之后,杨戬、梁师成、谭稹、李珏、梁方平等十余名宦官纷纷官居此职。宣和间,宦官人数失去控制,“动以千数”,梁师成被人们称为“隐相”,童贯有“媪相”之称,他们与蔡京、王黼等表里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几乎无不奔走宦官之门,“相习成风,皆以附内侍为荣”。

与历朝历代的情况一样,作为皇帝的近侍,宋代宦官除参预政事外,还自觉不自觉地卷入皇室内部纷争。王继恩是一例。后来,宦官周怀政在真宗重病期间,企图杀掉宰相丁谓,拥立太子赵祯为帝,奉真宗为太上皇,废真宗刘皇后为庶人。丁谓事前得到密报,在刘皇后的支持下,抢先将周怀政逮捕并处斩。刘皇后听政后,又诛杀了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

好在宋代皇帝注重汲取前代教训,对“阉祸”防范甚严,士大夫势力强大,没有给予宦官更多的机会。即使在徽宗时有童贯、梁师成等宦官祸国,也始终没有坐成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权势。

与女主、外戚一样,宦官势力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历史上的宦官专权,其初始阶段,常常埋藏着皇帝以内臣驾驭外臣的动机,只不过,宦官势力一旦恶性膨胀,皇帝都无法控制。

宋代没有出现的“阉祸”,并没有就此在历史上销声敛迹,有明一代,由于遇见合适的政治气候,它又死灰复燃,对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真正去掉这块政治毒瘤,则是在辛亥革命把皇帝推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