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事业于2000年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2000年12月批准,次年3月正式公布了云南石林、湖南张家界、福建漳州等11处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为了适应地质公园发展的需要,由全国旅游地学研究会于2001年组织编制我国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专家组由陈安泽任组长组,专家组成员有陈兆棉、李同德、赵逊等九人,其中除李同德(即作者本人)是城市规划专业外,其余均是地质专业人士。规划说明和文本由李同德执笔,规划图件和旅游资源的评价由陈兆棉完成,综合考察报告由高天钧、冯宗帜等完成。经过8个月的工作,最终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件和综合考察报告。2001年12月,在福建省漳浦县召开的全国旅游地学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经专家组认真评审通过,认为《规划》具有开创性和科学性,对我国进行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示范意义。在本次年会上交流了《规划》经验,作者在《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八集)中发表了《地质公园规划探索》一文,明确提出地质公园规划与其他景区规划的差异,特殊地质遗迹保护和科普教育等。从此,作者开始了地质公园规划的编制、探索和研究之路,每年的全国旅游地学年会上,都发表一至两篇与地质公园规划相关的探索研究论文。
本书整合了作者已经发表20余篇旅游地学年会论文和尚未发表的讲课、会议发言及其他手稿,它记录了作者探索研究我国地质公园规划的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我国地质公园规划的发展历史。其中最初的探索研究成果都纳入了2007年出版的《地质公园规划概论》一书中。
本书整合的论文大部分是针对地质公园规划中当时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如针对当时申报国家地质公园面积过大不利保护和管理问题,作者在2002年在《地质公园规划中的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明确提出“地质公园范围不宜太大”,这一观点已经被我国地质公园规划界广泛采纳;在以后的一些文章中论述如何选择公园的范围以及地质公园规划的具体内容和程序问题;针对非正式对外开放的自然景区建设地质公园基本无公园设施,提出编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问题。2006年,针对现有各种地质遗迹分类方法与地质遗迹保护无直接关系,作者在《地质遗迹保护分类及保护措施》一文中,首次提出按地质遗迹分布特征分类,这种分类更有利于与地质遗迹保护措施类型相对应;2009年,在《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景观展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与传统的“造园理论”不同的“地质景观展示”的理论,这两篇论文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地质景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2011年,在《化石类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方式探索——以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为例》,论述了化石类地质公园,在其保护方式、展示方式、观赏方式上与以山水景观为主要特色的地质公园有很大差异,因此规划建设上亦有很大不同。作者还在近年的文章中提出制定《地质公园规划规范》的必要性,针对地质公园规划编制中图件提出了规范性意见已经被国家地质公园主管部门采纳,这些内容也纳入本书中。
此外,在当前研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作者明确提出“地质公园的实践为国家公园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发表相关论文。到2015年10月底在全球已有的120处世界地质公园中,我国有33处,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批准产生了新的世界地质公园指南和标准,为适应新标准需要,作者与世界地质公园评估小组成员赵志中博士讨论选择一处世界地质公园探索如何编制好世界地质公园规划,为此写出《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编制的探索》一文,初步拟定规划大纲,以上对未来探索性文章也纳入本书中。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专业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参与编制20多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实践中,从国内许许多多地质专家教授那里学到了基础的地学知识,在探索研究中特别得到了陈安泽、赵逊先生的指导;在与卢云亭、陈兆棉等长期合作编制旅游规划和地质公园规划工作中,互相学习;在参与评审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中,与陈安泽、赵逊、田明中、张建平、周爱国、陈小宁、袁小虹、刘天科等合作,向他们学习,加深了对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的理解;同时,在参与地质公园和旅游地学各类活动中还结识了许多地学领域专家学者朋友,如尊敬的刘嘉麒、陶奎元先生,还有辛建荣、陈诗才、其和日格、钱方、曾问渠、刘家仁、严国泰、赵志中、郑元、韦京莲、范晓、吕金波、杨鸿连、牛平山,等等,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广泛的地学知识。在出版本书时,特对所有指导、帮助过作者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同时,还要对帮助我们团队的地质公园主管部门领导、各处地质公园领导和职工表示感谢!对曾经共同工作的同事员工表示感谢!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夫人多年的支持。
2013年4月,应袁昕院长的邀请和支持,作者与工作团队加盟了清华同衡规划院,成立了清华同衡规划研究院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规划研究所,开始了新的征程。与年轻同事一道重点探索地质公园规划的继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地质公园的建设规划;二是世界地质公园规划。这两类规划如何编制,现在已经开始探索,有一些成果。三是地质公园向国家公园过渡的问题,有初步设想,也编入本书之中。
本人2000年退休,很幸运偶然机会踏进地质公园规划事业中并进入旅游地学领域,奋斗至今已经整整16年,小有经验,感悟甚多。但人老是自然规律,最终还是要退出所奋斗的事业,现在是该放慢节奏,逐步将有限的经验转交给中青年人的时候了,本书是实现愿望的第一步,以后还会继续关注地质公园事业和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
作者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