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如何翻译有鼓动宣传功能的文字?
有些文本就是传达信息,如科技、新闻等,翻译时译者应专注信息的传递,文字非主要目的。有些文本是作者把玩文字的场所,信息当然不是没有,但传达信息的文字本身相当重要。但这个单元的文本好像很难划入上面两个范畴。说它没信息吧,那也不完全对,毕竟我们知道了某人倒霉了,说它文字无关紧要吧,好像也难说得通,牧师的文字其实都不错。
但这个文本却最好列入另外一类,很多研究翻译的专家们称之为persuasive(或vocative)类,其主要功能是劝说鼓动别人相信一个主张,并采取行动。比如广告就是典型的一例,广告劝你相信产品,购买产品,再比如政治宣传也属于这类,宣传劝你相信一种政治主张,并采取行动,如投票支持某人。本篇也属于这类文本,因为它劝你相信基督,采取行动,做基督希望你做的事。
这类文本不宜咬文嚼字,因为拗口的文字如何能让读者为之倾倒,不为之倾倒又怎能说服人家?译者应该尽可能做到文字通顺流畅,细小的地方未必需要那么在意,因为你毕竟不是在玩文字。比如本单元中的(he did everything that could have been expected of him) in that direction在参考译文二中就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换成了“若论防范”,变成假设了。而our own disasters, some great, some not so great译文一的译者译成“都有各自遭逢,有的创巨痛深,有的如染微恙”,和原文文字的表面几乎没什么关系。这类脱离原文的译法在两个参考译文中可谓俯拾皆是。另外,有些表达口气或无实质内容的话未必一定要在译文中翻译出来,如I would like to, have been better equipped等在参考译文中并没有译出来,但是这些词分量轻,不承担重要的信息,拿掉若有利于译文流畅,就未必要译出。这类文本的翻译真需要见细不查。
看两个参考译文,你也会发现风格完全不同。劝说类文本总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应该把原文当作“上帝”,而应该面向读者。参考译文一文字略古旧了些,那么可能适合喜欢那种文字的读者,参考译文二更像书面语,文绉绉的,那么也能找到它的读者群。所以,原文固然重要,不能没有,可太被原文束缚住也不能翻译好这类文本。有些翻译家就认为,这类翻译需要最大程度地适应读者胃口。
也许译者还可以比参考译文走得更远,更离开原文,但是译者必需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到底是翻译,还是阐释,还是改写?如果是翻译,那么把原文抛到九霄云外的译法还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