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译·注·评(翻译名师讲评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短文 翻译中的互文联想

本单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句:with the weather this cold, can the snow be too far off?乍一看,这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没有生僻的词语,没有复杂的句型,谁都看得懂。可是,有文学阅历的人却透过这句话,想到了一句英国文学史上的名言: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西风颂》里最有名的一句话。

显然作者没有完全照搬雪莱的原句,而是改头换面了一下。但是不管它改变有多大,总还是逃不过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让很多人一下子想到了雪莱的原诗。这种在新的文本中浮现旧文本影子的现象并不罕见。比如下面这句:


Audiences know Russell Crowe. Russell Crowe is their friend. Orlando Bloom is no Russell Crowe.


这是影评中的一句话。作者将著名的Russell Crowe和相对不那么著名的Orlando Bloom比较,却在文中放置了一个经典语段的基本结构。这三句话模仿了当年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本森奚落共和党候选人奎尔的话(I knew Jack Kennedy. Jack Kennedy was a friend of mine. Senator, you're no Jack Kennedy)。再比如:


He is surrounded by books piled high on the fl oor, desk and shelves including many translations of his most famous tome, which launched 1,000 academic conferences before a bunch of suicide pilots turned theory into practice on September 11, 2001.

上面这段中的launched 1,000 academic conferences容易让人想到希腊神话中描写海伦的那句著名的诗句:


Was this the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

And burnt the topless towers of Ilium?


新的句子中仅仅用了face that launched 1,000 conferences,但还是一下子被人们认出来了。

这种文本和文本之间相互的关联,有人称之为“互文性”。最典型的互文就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或使用成语,因为你是照单全收了前人的话语。但有的情况下,如我们上面的三个例子,却不是完全的照搬前文,而是改头换面。这种情况实际也是互文关系,但是后来有人将完全的引用称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而把变换改变的那类称为“超文性”(hypertextuality)。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搞懂这些术语,只需知道这一基本现象就行。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先前的那个文本都是著名的,都是典故。所以译者就有必要发现典故。这些典故的使用有时会很重要,如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它会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但在很多文本中,并不那么重要,也许作者希望用这么个典故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所以译者需要具体分析,掂量每个有互文特征句子的重要性。如不重要,翻译时则可不去管它,怎么翻译都行。但若有必要反映出来,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直译或接近直译,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这样才能让“懂行”的译文读者也能联想到源头那个经典的词语或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