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市场的骗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收藏百味

一、文物收藏的群体

当前中国文物收藏的群体除传统意义上的“公家”收藏之外,出现了一个人数庞大的民间收藏队伍。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社会成分十分复杂。

首先,许多盗墓者及文物商贩本身就是文物的收藏者之一,且他们所收藏的文物既真又精,因为要么是自己亲手挖出来的,要么是从非常信任的下线手中收购的,外加自己的眼力,故能确保其真实。又因为凡是不愿意出手卖出的文物,那一定是以自己的专业眼光衡量后认为是十分难得一见的精品才可能长期保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藏文物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除非遇上特大的经济困难或者特大的经济诱惑,否则不会轻易出货。这批人大多都有自己“压箱底”的文物,只是数量很少,但社会上很多人不清楚他们的存在。

其次,有钱的收藏者。这批人的数量相对是最大的。这里的“有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有“闲钱”者,如工薪阶层及当代的中产阶层;另一种是有“大钱”者,特指各行各业的富人。他们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及收藏目标,对文物进行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个体收藏,其中,有人建立了私人博物馆,有人建立了个人文物工作室,其余的就只能是一般的收藏者。在这个阶层中,人数依次由小到大,文物依次由精到粗,几乎是井然有序。

马家窑束腰彩陶罐

最后是一个隐性阶层,即权贵者。他们的文物大多来源于受贿,少数来自“工作之便”,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抓文物走私期间,极少数执法者利用了手中的权力,将公产吞没。这些人手中的文物品质亦有特点:真的多,假货少;精品多而粗货少;只是大多文物被重新“埋葬”了,因为他们手中文物的频繁见光多半意味着主人有朝一日会“难以见光”(坐牢),但他们的藏品能造福于自己的子孙。

当前我国文物收藏的民间队伍是文物收藏大军的主体,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先知先觉者”。由于天生兴趣使然,在当代文物行业初开之际,他们就开始钻研相关知识、着手收藏,因为早期文物市场的赝品真空,他们练就了过人的眼力,当赝品出现在文物市场时,他们便能一眼辨真伪,并一直跟踪着文物市场的潮起潮落。他们大多是些深居简出者,并成为当前文物收藏的大家。

二是“后知后觉者”。他们大多是些跟着文物市场热潮的出现而出现的收藏者。在知识及眼力储备尚不充分时便快步投身于文物收藏的队伍,交纳了一些学费后,通过师友指点和自己的顽强进取,慢慢练就了自己的眼力,从此走上了文物收藏的健康之路。这批人为数最多,因为从打眼到不打眼是绝大多数文物收藏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是“不知不觉者”。这里的“不知”是无知之意,指的是毫无真正的专业知识及鉴赏能力;“不觉”指的是闭着眼睛装熟睡,即便有人告诉他真相也不愿承认之意。他们有的是“按图索骥”者,即先是购买大量的带有图片的文物书籍,不管它们是专业出版社的著作还是文物“玩友”们的“独门秘籍”,统统买下“拜读”。在自觉学有所成时,便开始听从收藏前辈们的劝告:“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然后开始介入收藏。有的是“专家迷”,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收藏顾问,而他们身边的专家恰恰是些货真价实的“砖家”,自己从来不介入文物收藏,却能成为许多有钱人文物收藏的专业顾问。为了赚取顾主们的掌眼费,他们善于指鹿为马、认假作真。还有的是既不信书本也不信专家的人,他们只信自己,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便慷慨解囊,结果几十年如一日地专藏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