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洪流中
在某种意义上,由于一直保持着先辈的传统和价值观,大学成为文明进程中最悠久的社会机构之一。
——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
作为文化有机体,大学和许多生命有机体一样,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前者决定大学存在和发展必须依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后者则决定着大学与外部环境之间不可避免地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大学在漫长的发展史上,始终与时代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联系。欧洲大学诞生于中世纪,此后又分别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兴起、一战二战及“冷战”、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等,其间有三次现代化浪潮、三次科技革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社会面貌,影响着大学的兴衰鼎革。
◎ 时代之子,文明之光
大学是时代之子,是时代精神的结晶。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环境,也就有一时代之大学。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兴,逆之者衰。大学也不例外。
时代对大学的影响是无法逃避的。中世纪的时代属性,决定大学的“象牙塔”倾向。近代社会的时代诉求,塑造大学的“服务站”角色和功能。现代社会的时代潮流,则赋予大学作为社会“发动机”的地位。中世纪,神权、王权并存,政教不分,大学既有强烈宗教色彩,又有一定的世俗功能;而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世俗化、现代化大幅推进,大学也获得了更多自由和世俗气息,并在国家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毋庸置疑的是,大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和人类精神高地的守护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时代,也影响着未来。为此,有学者指出:“在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国家里,大学是政体的庙堂,它致力于运用最纯粹的理性,在人们心中唤起一种敬畏,自由而平等的人类联合体当之无愧的敬畏”;只有通过大学的理念,“才能了解人们能够达到的境界。没有它,理性生活的全部神奇效果都会陷入原始的泥沼之中,再也无法复活”。
在时代的进程中,大学面临着两个重要课题。
一是在日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如何保持独立自由和从容大气?这需要大学和学人“在政治与体制的权力之外,争取更多独立的空间”,“既独立于权力,又独立于公众舆论”。否则,大学将丧失自我、迷失方向。
二是如何实现大众性和精英性的有机统一?当今时代,高等教育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而是越来越多地向广大平民开放,成为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动力系统。如若不能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矛盾,大学就很难保持较高的办学品质,最终走向平庸。
◎ 是适应,还是引领
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者总是成为幸运儿,而偏离时代轨迹者必然沉沦乃至消亡。
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那些大学,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是一波三折。实践反复证明,当大学适应时代,就发展顺利;反之,就步履维艰。这是大学兴衰“铁的法则”。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因此,大学对时代的“适应”,不是今天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做什么;当下流行什么,大学就关注什么。好的大学往往会想他人所未想,做他人所未做,而不像一般的大学总是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
要适应时代,大学就必须洞察先机、研判大势、明辨真伪,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趋势、什么是表面的泡沫、什么是一时的波澜、什么是长远的主流。要不为表象所惑,不为支流所干扰所误导,这样才谈得上认清时代方位,才有可能适应潮流。正如第一章所述,无论巴黎大学还是博洛尼亚大学,也无论牛桥还是哈佛大学,概莫如此。
谈大学适应时代,是否有些消极?很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不是萌芽和发端于大学吗?至少近代以来,的确如此。总的规律,是人民创造历史,决定时代方向;但是在某些特殊时间、特定局部,不能否认“英雄创造历史”。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往往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流向和态势。大学,无疑也扮演过这样的英雄。
例如,普法战争失败后,德国知识精英励精图治,创立柏林大学,营造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从此改变国运,使德国迅速崛起,长期领先世界。在20世纪的英国,剑桥大学也对其国家居功至伟,“对国民的知识和艺术生活作出了空前重大的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关头,北大师生挺身而出,力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开始对国人的思想启蒙,通过宣传和弘扬先进思想,高举民主、科学之大旗,为中国打开进步的大门。也正因这些案例,有人主张,大学应引领时代。
要引领时代,首先需要洞察未来、超越时代。这谈何容易?正如有人所说,“历史像一次荒原上的行军,没有路标,没有地图”,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条通向目标的捷径。然而,每当到达一个宿营地,回首遥望时,人们会发现一路走来的并非都是一条最佳路线;不过在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一选择是合理的”。所幸,由于许多智者的存在,也由于种种的机缘巧合,大学确曾不止一次在关键时刻影响历史进程。
如果大学能够发挥些许的引领作用,根本上还是因为顺应时代要求,走在社会前列。当然,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在大学发展中,需要有远见、有前瞻性,又不宜过度激进,而应稳步推进、适度超前。
◎ 大学之大,大学之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教育大家,学术大师,成就大学的大视野、大胸怀、大学问、大境界。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所以,清华人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洗雪国耻之心,致力于科学救国。
为了科学独立、教育自主,早期的清华人一直有改建国立大学的梦想。经过持续努力,这个梦想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由时任校长曹云祥等人推动实现。1925年,清华设立高等科,可谓重要的里程碑。
同年,清华还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建立研究院(国学门)——后人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在论及为何办国学研究院时,清华的决策者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向西方学习,但民族精神是学不来的。清华国学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短短几年就为中华民族培养一大批开山立派的学术英才。
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曹云祥们”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主动适应时代潮流,又适度超越时代局限,大学就能得到社会的更大支持,获得相对充足的办学资源,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在民族国家兴起后,政府掌控着国家机器,拥有公共资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的命运。无论欧洲还是北美,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大学与政府、与政治越走越近,而绝非某些学者标榜的“自治”。今天,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这些所谓的私立大学,其实早已是“社会大学”,甚至就是“国立”大学——因为它们从美国政府拿到的资源远多于许多州立大学,它们对美国的贡献也同样大得多。
哈佛大学原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的。但是,这种服务需要基于大学的职责和使命,发挥其优势和长处,并在服务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否则,大学很容易成为“迷途的羔羊”。因为较之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庞大的社会体系,大学实在“小”得可怜。
大学之小,是由于它只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资源、规模、职能、作用有限,既不能仅凭一个支点就翘起地球,又不能以蝼蚁之力扭转乾坤,更无法抗拒政治风暴、抵御战火硝烟。正如有人指出的:“大学应当是社会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而不能去充当社会的政治中心。”换言之,大学需适应时代,勇立时代潮头,但不应站在社会的风口浪尖上。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一旦卷入政治旋涡,往往会大受伤害,学术生态被毁,自身发展受阻。大学和学人应有现实关怀,但更应有职责意识和专业精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而不是过度热衷于本职以外的事情。
任何时候,大学都不要忘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摆正与社会的关系,永葆“独立之精神”和批判的锋芒。同时,又绝“不能总是以社会的指导者、旁观者、评论者的面目出现,站在社会之上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努力消除“与社会的鸿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加平实,更加合群,在与群众结合、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去展现自己的优势,在科教兴国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是社会的风向标,但绝非万能的救世主。大学需要在时代洪流中找准定位,坚守核心使命。缺位、虚位固然不好,错位、越位同样不宜。
◎ 大智慧,大战略
行成于思。大学置身于时代之中,应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念。
缺乏思想高度和思维深度,大学很难拨开时代的迷雾,看清未来的趋势,找到办学的真谛。面对社会大变革、时代大变迁,大学领导者有没有办学思想、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显得尤其重要。
虽然“时势造英雄”,但所谓“英雄”一定是有头脑的人,他们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大学校长或主要领导者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回应、理念与主张,往往成为大学与时代互动之集中反映。
蔡元培主政时倡导“兼容并包”,对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杜威(John Dewey)在评价蔡元培时所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当然,大学仅有思想和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当的战略和策略,方可在实际操作中进退裕如、持续发展。
梅贻琦长校17年,以“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治校的理性和纪律,造就了清华的辉煌,培养出多位“两弹一星”功臣等一大批科学家,推动了中国的尖端科技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蒋南翔在清华经过院系调整、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主动部署工程物理等高技术专业,很好地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急切需求。两位校长的高明之处都在于审时度势,用大战略把思想的力量巧妙地转化成为行动的力量。
大学与时代之间,不是单向的、积极消极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紧密互动的关系。它所带来的是互相的改变。尤其是现代社会,大学与环境的互动越发直接、紧密,其与时代的互动深度、强度上也大大提升。大学通过输送思想、技术、人才等形式,与社会产生全方位互动,对社会发挥着推动作用。
凯恩斯曾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对错,都比普通人所想象的更有威力。世界的确是由少部分人“统治”的。在公众的眼中,世界舞台上的演员还可以是运动员和政治家、将军和外交官,但没有人付得起小觑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的代价。这些地方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幕后英雄——凯恩斯的这句话道出大学的特殊重要性。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当今时代,全球格局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深刻转型,既为大学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又带来巨大的挑战。大学的明天在哪里?考验着大学人的所思所想,取决于他们今天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