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知识新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中国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机遇

一、促进中国形成全方位协调对外开放的地域布局

首先,在对外开放的地域布局上,目前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中国实行30多年的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等问题。在对外开放的地域布局上,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长期实行封闭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开放不可能采取全国齐步走的办法,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从沿海到内地,从东到西,逐步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两向”的开放格局。这种不均衡的开放战略就使得各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发展不平衡,使得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对外开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发布的《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东位居排行榜前三位,而贵州、青海、西藏则排名垫底。尤其是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经济开放度方面又较大幅度地领先于北京和广东,展现了其外向型经济方面的优势。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一带一路”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格局下,中部、西部等过去开放的“末梢”,变成了开放的前沿。新疆、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过去改革开放的“大后方”将变身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必将促使体制机制改革和观念意识转变的明显提速;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沿海开放地带,更是搭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

其次,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形成全方位协调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新的要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同时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发展任务。中国从2014年开始已成为对外投资的资本净输出国,资本大规模“引进来”的同时也大规模地“走出去”,这正在成为中国新的开放模式。“一带一路”战略适应国际宏观环境的需求和中国新的开放模式,是对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的重大调整,将会形成“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载《人民日报》,2014-07-02。,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水平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中国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层次还比较低,在国际竞争中时处在弱势地位。同时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和水平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展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首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扩大各领域的对外开放,继续发挥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一是要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向投资。要打破过去简单的商品贸易局面,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向相互投资转变,做到贸易与投资两项并举,共同发展。二是通过相互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的目标。三是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放、产业合作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四是注重沟通机制,推进贸易便利化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及时就海关、质检、电子商务、过境运输等影响贸易便利化的重点问题展开沟通与政策协调。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多方扩展对外开放领域,为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的对外开放带来机遇。文化在对外关系发展中起桥梁作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可以拓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与世界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种宗教信仰交流合作的基础。例如,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承接了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也承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这充分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一起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对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三、为中国发挥资金和产能优势、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是世界128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中国具备技术优势的产业越来越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发挥资金和产能优势,引导中国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在更加贴近市场加工制造的同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鼓励重化工产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富集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旺的沿线国家投资,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有利于鼓励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东部巴哈瓦尔普尔1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 徐伟摄,《人民日报》,2015-06-04。

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符合世界经济挖掘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也契合一些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求。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势头相当脆弱。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建设一大批紧缺实用的生产线,或是就地建设产业园区,进行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带动合作双方中小企业和配套产业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2015年以来,中国同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埃及等诸多国家在开展产能合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张军:《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恰逢其时》,《人民日报》,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