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轮盘赌
轮盘赌(roulette)是一种很流行的赌博方法,通常被认为是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也有人将之推前到17世纪,归“功”于概率论先驱帕斯卡(Blaise Pascal),认为是他在研究永动机时妙手偶得的。
轮盘赌的玩法十分简单,一个转盘被分为若干格——通常为欧洲37格,美国38格,由玩家猜测射入转盘的小球“花落谁家”(停在哪个格子),猜对了赌场以35∶1的比率赔钱给玩家。简单的计算表明,玩家的赢率(即赢钱数量的期望值与所压本钱的比率)在欧洲和美国分别约为-2.7%和-5.3%。赢率为负意味着只要玩得足够久,玩家是注定要输钱的,这当然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赌场正是靠这个维生。除猜测具体格子外,轮盘赌也有其他玩法,比如猜测小球停在转盘的哪一半——当然,那赢率也是负的。
这些赢率计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小球停在哪个格子是随机的。这一点并非很容易做到。比如1873年,有玩家对蒙特卡罗大赌场(Monte Carlo Casino)的轮盘赌进行了五个星期的细致观察,结果发现了系统偏差,并因此赢得了约65000英镑——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不过,只要制作和调试足够仔细,系统偏差是能被有效除去的。
除去了系统偏差,玩家若还想系统性地赢利,就得通过推算小球的运动,来发掘随机性背后的规律。这从游戏规则上讲倒是可能的,因为轮盘赌允许玩家在开球之后才下注,从而有机会观察推算小球运动所必需的初始条件。不过在这方面,赌场也做了防范,使小球在停下之前经历多次碰撞,以确保其运动具有所谓的混沌性。而混沌性的基本特点是: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就能导致截然不同的后续运动——对轮盘赌来说就是小球停在截然不同的格子里。由于玩家对初始条件的观察总是有误差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推算出它停在哪个格子。轮盘赌的这一特点被法国科学家庞加莱(Henri Poincaré)写入了名著《科学与方法》(Science and Method)中,成为混沌现象的经典例子之一。
两条路都被堵死,看来玩家只能“愿赌服输”了。但一些科学家却不甘心,仍要挑战轮盘赌。
1967年,一位名叫艾普斯坦(Richard Epstein)的数学家发表了一组计算与实验混杂的结果,宣称能推算出小球落在转盘的哪一半。但他的实验是在自己家中而非赌场进行的,且因计算手段所限,无法实时推算,更不能实地检验。1969年,美国数学家索普(Edward Thorp)则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只要轮盘赌的转盘有0.2°的倾角,他就能通过对小球运动的推算达到约15%的赢率。索普并且披露,他的研究是跟信息理论之父香农(Claude Shannon)合作进行的。不过,索普的论文并未给出数学细节,从而虽然拉上香农作大旗,也并不能使人信服。1977年,当时还是研究生的美国物理学家法默(Doyne Farmer)伙同几位朋友也对轮盘赌展开了研究,并逐渐深入,不仅成为混沌理论专家,还将混沌理论应用到了金融领域,成为该方向上的早期探索者。
这类挑战断断续续进行着,虽未取得太可信的战果,却不时激励着新的研究。2012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及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数学家斯莫尔(Michael Small)等人也加入了挑战行列,并在美国物理联合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的《混沌》(Chaos)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读者也许会觉得奇怪,轮盘赌的小球运动既然是混沌的,科学家们为何还“前赴后继”地进行挑战?是庞加莱搞错了,小球运动并非混沌吗?不是。那些科学家的所谓推算其实是只针对部分环节的。比如斯莫尔等人的推算只针对小球碰撞之前的运动,那部分运动不是混沌的。通过对那部分运动的推算,斯莫尔等人可以判断出小球初次碰撞的位置,虽然此后的运动仍只能被视为随机,但斯莫尔等人表示,他们已可获得18%以上的赢率。
斯莫尔等人的论文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未曾阐述对碰撞之后的随机运动的处理,也未考虑摩擦及小球自转等因素。不过,若他们的思路有效(哪怕效果没有18%那么显著),或存在改进空间,那么与之相应的应用软件的问世应该不会遥远。至于推算小球运动所必需的初始条件,则可以通过谷歌眼镜之类的增强现实技术来获取。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戴着谷歌眼镜的玩家会横行赌场,向轮盘赌发起面对面的挑战——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赌场也不会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