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题目认知能力
题目认知能力的培养,是考生从认识题目到答好题目的必备环节。对于题目的认知能力,并非简单认知题型,而是能够从各个层面来认知题目本身。在教学环节中,我们经常跟学生分享的话是“所有的答案都来源于题目本身”“欠缺的只是能够认知题目的慧眼”。在题目认知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题目观察能力,即审题能力。
1.题目观察(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即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于审题出现若即若离的感觉,貌似把握了些许信息,但是对于题干有效信息的把握难以到位或者对于有效信息的把握会出现偏差,最终导致答题“草草了事”“文不对题”。由此可见,审题能力对于准确、快速地组织语言,精确地击中题目内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题目来了解审题能力的精要所在。
例1 一首题为《挫折》的诗写道:“没有你的衬托,再美的胜利,也不完美。”你如何理解这首诗?
在审题环节,很多考生可谓“一叶障目”。当看到题目时,只强求自己快速思考和整理内容,而忽视了全面性。犹如此题,有很多学生只把握住了引号所引内容,只关注“你”存在的重要性,随即描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团结同事、与他人配合分享的重要性。如果这样展开论述,意味着答题方向已经离题“万里”。
题干信息中的“题眼”,也就是所述主题,为“挫折”,后面引述内容中的“你”指的便是挫折。如果审题环节敷衍了事,看见一词便欲罢不能,乱说一通,结果必然是破题偏差,虽说理充分,也难以挽回败局。而审题能力欠缺是多数考生的“通病”,面试考场内外比比皆是,需引起重视。
例2 你和一个平常关系不好且不如你的同事被领导安排一起完成一项任务,你会怎么做?
本题从描述层面来说,有并列成分存在其中,“且”字联系前后,同时指出两个维度的话题,即“平常关系不好”和“不如你”。而在教学实践中,多数考生只能把握其中“平常关系不好”的解决路径,也就是大谈特谈如何拉近同事关系,如何沟通以至深入了解,而对于“不如你”的信息却无动于衷,置之不理。这是在审题全面性上出现了偏差。
审题需要全面把握,切忌盲人摸象,只窥一隅。在教学中,本题出现的另一个审题遗漏信息在于“一起完成一项任务”,这与普通的工作场景描述存在不同,不仅要谈普通工作场景中的同事关系维护,更要谈在这次任务过程中的沟通和分工协作。再结合“不如你”的信息,只能是找到各自所拥有的优势,按照优势进行分工,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在协作中其乐融融,换来彼此的了解和关系改善。
此题的场景信息嫁接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结合在一起,如果将其分离,这样的答题必然会散乱无边,只能想到哪说到哪,缺乏主线。像这样的审题偏差比较多见,下面再举一例。
例3 领导安排你和两位同事完成一项调查,这两位同事刚入单位不太熟悉业务,但是学历都比你高,你怎么处理?
此题的审题偏差与上题如出一辙。教学实践中,很多考生只关注到两位同事的优劣势,而忽视了“领导安排你和两位同事完成一项调查”这一前提性信息,从而只谈如何让同事熟悉业务,自己怎么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等内容,而不涉及在调查中如何运用各自的优势,也不谈及调查工作的相关内容,出现了答题偏差性,归根结底是审题出了问题。换一个维度看,如果用题型分析法,这等于是把一道人际关系与计划组织协调的融合题答成了人际关系题,丢了另一半题。
对于“调查工作”的场景性前提限定,和参与人员自身优势、局限结合起来,着重谈在调查工作中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而各司其职,完美分工协作,如何在完成此项调查任务的同时将互相的学习沟通蕴含其中,才是此题答题方向的正道。
例4 成都女交警胡玲在长达28分钟的时间里,在被拦住的奥拓车前敬礼并要求车主出示驾照,但车主纠缠不肯。女交警微笑着耐心劝说,向其敬礼达13次,司机最后认罚。胡玲因此在网络迅速走红,并得名——“温柔一刀”。针对胡玲的“温柔一刀”,谈谈你的看法。
从题目来看,此题内容较多,描述比较细致,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只能够把握住“温柔”一词,由此展开对于执法方式恰当性的论述,即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可取性,进而无其他内容可说。这是题干信息挖掘浅显所致。如果能够全面把握,就会发现在题干信息中,“一刀”指向的是执法结果的严肃性,能够做到严格执法,体现执法人员对于法律、法规的维护。所以,“温柔一刀”体现的是执法方式和执法结果的结合。
然而,仅仅把握住了胡玲“温柔一刀”还不能体现本题的深层内容。继续回顾题干信息,“长达28分钟的时间”和“敬礼达13次”体现出执法过程的艰难和执法过程中司机不配合执法的状态,这只是一个缩影,如果放大(放进社会)来考量,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试想,如果每个执法人员都需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执法,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执法成本有多大,需要多少执法人员的参与?如果每一位司机或者被执法者都不予配合执法,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如何维护?这些问题,如果能够从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来分析,当放大到社会层面来进行思考时,题目认知和答题的深度也就能够体现出来了。
这就是审题环节应该注重和把握的地方,也是题目深度分析的来源。但是从面试高分的要求来讲,仅仅说审题能力还不够,还要有对于社会事件的认知储备。所以,在锻炼审题能力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社会认知储备来激发,这样反复训练,必然能够使你成为一个审题高手和答题高手。
2.题型整合能力
题目的整合能力,就是整合有用且有说服力的信息能力。经常会有人说,面试题目那么多,我怎么能够掌握。其实,很多人是被出题形式的多样性吓到了。当研究了一定量的面试题目之后,就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是“朝花夕拾”,会重复某个答题逻辑和答题内容。当我们面临自己熟悉而且易于驾驭的内容时,都比较轻松和自信。所以,具备了题型整合能力之后,在答题时就会驾轻就熟,举重若轻,实现答题环节中的“软着陆”。
题型整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对于题型特别熟悉,而且对于讲过、见过、练过的题目进行分类总结,并能流畅作答。功夫在平时,方能运用自如。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题型整合时,不能死搬硬套,而要结合具体题目作具体性调整来重塑答题内容,体现答题内容的“嫁接性”,而非“移植性”。
例1 两村村民为争一口处于村界的水井,正在发生冲突。作为乡镇领导,你该如何处理?
例2 农村在修公路时因为赔偿问题发生纠纷,群众闹事,作为村主任,你怎么办?
以上两题虽然场景设置不同,但是答题逻辑如出一辙,都是在遇到了冲突或闹事等公共性事件时的处理能力考查。在这些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具有相通性,只需要把处理例1中的过程迁移到例2中即可。但是,需要在处理细节上作相应情景化调整,比如,在赶到现场后的劝说时,例1着重讲“水井”冲突背后的缺水问题,并对于村民的心急情绪表示理解,同时强调今天来就是要给乡亲们解决这一问题,来以此抓住村民心理;而例2则要讲修路时出现赔偿问题,对群众闹事的情绪化表示理解,自己一定会帮助村民维护大家的利益,以此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再比如,在善后处理过程中,例1着重讲述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用水紧张问题,短期可以紧急调水,长期来说可以在当地兴修水利,满足长久的用水需求;而例2则着重描述如何避免因政策不清导致群众闹事情况以及如何避免在赔偿中出现赔偿纠纷,可以讲及时公开补偿政策,做到政策公开的及时性和宣传的广泛性,还可以讲在落实赔偿政策时要做好监管工作,保证足额赔偿到群众手中。
在答题中,需要具备答题内容的“嫁接性”,这样准备面试答题才能以点带面,提高备考效率。
例3 “跑跑吧”现在已成了流行语,你要晋升,朋友建议你跑跑吧,孩子要进学校,朋友建议你跑跑吧,竞争个人荣誉,朋友建议你跑跑吧。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例4 现在很多人办事都托熟人、找关系,比如去医院看病、孩子上学、公司信贷等都是如此,对于这类“潜规则”现象,你怎么看?
以上两题的描述手法虽然不一致,但是所述社会现象实质是一样的,都讲的是当前社会中所存在的“潜规则”现象。只要对于“潜规则”现象有一定认知,能够提及其制度因素影响,尔后讲述“制度公平”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人们树立“规则意识”,让“明规则战胜潜规则”等内容都能够切中题意。
这里主要是让大家看到出题人在出题倾向上存在同质性,所以不要畏惧“新”题。一道“新”题的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在面对“新”题时不要慌张,在脑海中去想象之前接触过具有相同意思表达的题目内容,必然能够从容应对,泰然处之,博得考官认可。从心态上来讲,把所有即将出的题目都看作我们练过和接触过的,就会适度减轻见题后的紧张感。
3.题目想象能力
题目想象能力,对于破题环节来说相当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感觉答题的方向性把握不好,重要的是对题目的想象能力不够,表现在答题中,就会让听者感觉答题者是一个“单向度”思考的人,对于一些实质性问题而不敢谈及。题目想象能力,直白来说,就是如何界定题干信息中包含的概念,若界定清晰,界定科学合理,必然答题过程就不会乱,甚至回答出比较出彩和新颖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些概念的界定会随波逐流,甚至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感觉。我们要成为公务员,就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上。下面我们利用一些题目来说明题目想象能力的要领。
例1 现代人都抱怨时间紧张,如果遇到时间紧张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题干信息表述中,核心的问题是“时间紧张”,这比较容易看到,但是在界定“时间紧张”时,大多数人往往会归因于自己,会去挖掘主观方面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比如,时间利用不合理,工作和生活中的计划性不够、方法不当等因素。但是,我们更应该将“时间紧张”问题放在整个社会中来进行分析,这样就会发现,“时间紧张”基本是现代人的通病,这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比如,社会节奏快、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都能够挖掘出来,甚至与城市化发展过程都有联系,一些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有很多时间会浪费在家与工作单位之间,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一方面原因。
所以,当我们对于题干信息进行了清晰界定之后,会发现答题中答出一些精彩内容和深度分析的内容并非难事。
例2 朋友说考公务员就是为了当官,你怎么解释?
在面对这样一道题目时,很多考生“幼稚”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而且会让人感觉答题时会刻意回避一些问题,不敢直面问题。大多数人回答此题,会屡屡向自己的朋友解释,自己并非为了当官而考公务员,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会给人假大空的感觉。
对于“当官”这个信息的界定是这道题的题眼,也是能够答好本题的前提。我们必须清楚,“当官”并非坏事,而把“当官”当成坏事来看待,就成为肤浅且流于形式的答题方向。“当官”不是坏事,而在“当官”过程中有“官本位”思想,认为“当官”高高在上,可以谋取私利等思想和做法才是错误的。其实,“当官”也是好事,“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当官”责任重大,能够造福一方,这也是“当官”的价值所在。另外,“当官”重在当什么样的官,如果是焦裕禄、杨善洲式的官员,则是每一位公职人员都应该向往和追求的。所以,在与朋友解释的过程中,可以说自己考公务员就是要成为官员,然后加以界定分析,再说明、体现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这样的解释过程会更为自然和清晰,答题效果更好。
例3 某学校专门设两个男生班级,旨在增加男生阳刚之气,给他们看电影,讲励志故事,特制服装。对于此班级的设置,你有什么看法?
在对这个班级设置的看法上,主要取决于“阳刚之气”的界定,界定清楚之后,答题时就能够对这个现象说出深刻的见解。阳刚之气,并非指外在形式,并非是“型男”“装酷”,而指的是有责任感、能有担当的气质。这样界定清楚之后,就会看到看电影、讲故事、特制服装等措施仅仅能够达到浅显的表面的“阳刚之气”,而真正的“阳刚之气”需要从价值观念、做事风格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
题目想象能力培养,对于答题思路的深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个能力需要考生首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定位,有了这个定位,才能对于题干信息作科学的界定和发散。形象地说,这种界定能力就像一把衡量的标尺,能以此来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标准刻度的把握和认识。
4.题型构造能力
题型构造能力,主要指在讲述答案过程中遵循怎样的答题逻辑,达到逻辑清晰、脉络明了的要求。我们答题需要有清晰的层次感,这样能够让考官听起来舒服、自然,赢得考官的认可。很多考生答题时会出现“一团乱麻”的现象,从听者角度会增加不适感,这样即使内容比较丰富也不一定能获得高分。所以,在构造答题内容时,应该有预先的准备和想法。
在题型构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于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答题过程也是如此。很多考生会感觉如果开头开好了,后面怎么答怎么顺畅,若开头开不好,总感觉如何答都不那么舒服。所以对于题目答题开头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我们会在后续章节中详细论述。在此,重点说明如何编排答题结构。
例1 有的人百忙之中忙不到点子上,效率低下,如果与这样的人共事,你会怎样做?
题目本身有两个问题,前面讲有的人出现的这种工作中的问题,是一种现象描述,尔后是怎样与这样的人共事。所以在答题时,不能囫囵吞枣,应该全面到位。
首先,应该分析出现“百忙之中忙不到点子上”效率低下的可能原因。忙,值得肯定,重点在于忙不到点子上的问题。原因可能是工作中缺乏计划性或者对于计划执行不到位,也可能是在做事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到位,分不清轻重缓急,抓不住主要矛盾,并且方法死板不够灵活,还可能是因为自身工作能力不足。这是属于对现象分析的内容。
其次,要说明与这样的人共事的做法。在共事中,重要的是找到对方效率低下的具体原因。接下来再分情况说明,不同的原因,如何应对。若计划性不强,应该共同制订计划,划分工作内容,并设定工作完成时限,以此来增强对方工作计划性和计划执行的能力;若工作方式方法不到位,那么在共事中,与对方分享好的工作方法,以期达到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效率的目的;若工作能力存在问题,首先要让对方树立信心,然后帮助其提升工作能力,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提供思路;若同事总是抓不住主要矛盾,就要一起进行分析,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学会统筹分析方法,按照工作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工作任务表格,细化管理。
最后,题目的指向性就是能够“变劣为优”,既能共同提高效率,又能互相学习,还能收获好的人际关系。
以上答题结构编排分为三部分,这是根据题干信息快速设定的答题结构,在答题时,能够让听者感觉清晰准确。
例2 单位有人钻空子谋利益,有人怕事不举报。如果你到了该单位,你会怎么办?
从题目结构上来看,本题与上题的结构类似,大体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单位出现“钻空子谋利益”“怕事不举报”的现象,另一部分是自己到了单位怎么办的操作层面。所以,在答题结构上,也可以参照例1。
其一,单位出现“钻空子谋利益”“怕事不举报”的现象,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原因。一是从钻空子谋利益者自身素质、思想观念和不举报人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等角度分析;二是从单位制度层面分析,“空子”即单位制度漏洞,客观上给钻空子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怕事不举报也说明制度上对于举报人保护制度的落实还不到位。到此,对于单位所出现的现象分析已经就位。
其二,自己到了单位的针对性措施。必须得有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单位内部这一现象存在的真实性以及存在这一现象的具体制度漏洞和证据材料进行搜集整理,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严密性。
其三,对于掌握的相关材料和证据必须上报领导和纪检部门,并配合其处理过程。
通过本讲的讲授,考生在看到题目时脑海中必须将大体的答题脉络和结构形成大致轮廓,在此基础上逐渐梳理清楚。之后才能在答题中体现逻辑性和层次性,最终才能达到“取悦考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