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类工效学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类工效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人类工效学有“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之说。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经验人类工效学
这一阶段是20世纪初,美国学者F.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图1-2)在传统的管理经验基础上,首创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并据此制定了一整套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操作方法,考虑了人使用的机器、工具、材料及作业环境的标准问题。例如,他曾经研究过铲子的最佳形态、重量,研究过如何减少疲劳,研究过动作时间、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分析、工具设计、装备布置等。因此,人们认为他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论是后来人类工效学发展的奠基石。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称为经验人类工效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第一职业的要求;制定培训方案,使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研究最优良的工作条件;研究最好的管理组织形式;研究工作动机,促进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合作等。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大都是心理学学科的,其主要特点为:在人机关系上以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为主,使人适应于机器。
图1-2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2. 科学人类工效学
这一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效能好、威力大的新式武器和装备,但由于片面注重新式武器和装备的功能研究,忽视了其中“人的因素”,因而导致由于操作失误而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由于战斗机中座舱及仪表位置设计不当,造成飞行员误读和误用操纵器而导致意外事故。通过分析研究,逐步认识到:在人和武器的关系中,主要的限制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人的因素”在设计中是一个重要条件;要设计好一个高效能的装备,只有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在军事领域中开展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军事领域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和应用,使科学人类工效学应运而生。在其发展的后一阶段,由于战争的结束,本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如飞机、汽车、机械设备、建筑设施以及生活用品等。本学科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于人。
3. 现代人类工效学
20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各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工效学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在宇航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了人在失重情况下如何操作等新问题。同时,由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人体科学等学科中新理论的建立,在本学科中应用“新三论”来进行人类系统的研究便应运而生。所有这一切,促使人类工效学进入了系统研究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可以称为现代人类工效学的发展阶段。现代人类工效学研究的方向和特点是:把人-物-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适合于人工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
随着人类工效学所涉及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从事本学科研究的专家所涉及的专业和学科也越来越多,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工业卫生学、工业与工程设计、工作研究、建筑与照明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领域。
1961年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IEA)正式成立,该学术组织为推动各国人类工效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与IEA相应的本学科国家一级学术组织——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Chinese Ergonomics Society,CES)。这是我国人类工效学发展中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