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三藩之乱
时间:1673~1681
三藩之乱的平定,是清政府巩固自己统治的决定性事件。在当时的环境下,康熙帝能够力排众议,决定撤除三藩,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三藩之患
铲平了鳌拜及其一党的势力之后,康熙帝亲掌朝政,大力整顿吏治,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得刚刚建立的清王朝逐渐强盛起来。康熙帝亲自书写了一个“治河、漕运、三藩”的条幅悬挂在书房中,表示对这三件事情的重视。其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的三个藩王却让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人都是在清军入关时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叛将。尚可喜和耿仲明(耿继茂的父亲,耿精忠的祖父)都是清军入关前就投向了后金,在剿杀南方的反清民间势力时非常活跃。吴三桂则是引清军入关的关键人物,他还接收了缅人送还的南明永历帝,命人用弓弦把永历帝绞杀。无论是功劳还是实力,在满汉的武将中,这三个人都是数一数二的。也正因为如此,清政府才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这三个异姓王爷合起来叫做“三藩”。
康熙帝手书唐诗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势力最大。吴三桂在西南飞扬跋扈,借着清政府允许他掌握大量兵权之机,私自铸钱、煮盐;不经吏部批准,往全国各地擅调官员,官场上称之为“西选官”,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下旨撤藩
康熙十二年(1673),这时靖南王耿仲明已经死了,由他的孙子耿精忠承袭王位。尚可喜也已经年老,他的儿子尚之信在广东的军队中威信很高,尚可喜就向朝廷上书,祈求返回辽东老家养老,让儿子来承袭这个平南王。康熙帝一直想找个由头来把这三藩裁撤掉,这下子正好是个机会,他下旨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是不让尚之信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么一来,同时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就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二王的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就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大臣们都看出了吴三桂等人的真实用心,不过在对策上分为两派,大多数人都认为如果批准这一请求,他们一定会造反,所以请求康熙帝好言安慰这些人,不要撤藩。只有一小部分大臣认为吴三桂早有反心,不如快刀斩乱麻,强硬到底。
康熙帝赞同一小部分人的看法,所以决定,召三藩进京。如果他们来,那就证明没有反意,可以逐步削夺他们的兵权,从容行事。吴三桂确实早有造反的意思,果然,称病不来京城。康熙帝一看,就马上下旨,裁撤三藩。
乾清宫
乾清宫是雍正帝之前明清皇帝的寝宫和日常生活的场所,康熙帝就是在这里处理国家大事的。
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他为了笼络民心,脱下清朝的穿戴,换上明朝的服饰,重新使用起明朝封给他的平西伯爵号。吴三桂还在永历帝的墓前焚香祭奠,对民众说,自己当初引清军入关是为了驱除李自成,没想到引狼入室。在隐忍了好多年后,他终于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了。当时清政府的天下初定,人心思汉,一些人被吴三桂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也起兵支持叛军。
吴三桂在西南地区根基深厚,势力稳固。刚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境内。吴三桂看局势对自己有利,又派人跟广东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这两处藩镇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虽然尚可喜并不同意造反,可是他的儿子尚之信此时掌握着兵权,把自己的老爹架空在那里。这两处藩镇看到吴三桂的行动这么顺利,所以也加入了叛军的行列,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釉里红赶珠龙纹水洗·清
失势败亡
三藩一起事,整个中国南部都被叛军波及,一时天下震动。不过康熙帝并没有在这种状况之下慌神,他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在湖南和吴三桂较量;一面下旨恢复尚、耿两人的藩王称号,从叛军内部来瓦解敌人。这一下子,吴三桂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渐渐不利起来,就又投降了清政府。
吴三桂开始虽然打了一些胜仗,可毕竟是以一隅之力对抗全国,他的军事力量渐渐被消耗。其他两藩又在阵前投降,吴三桂的处境越来越不妙。过了几年,吴三桂自己也知道支撑不了多久,就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南郊筑坛祭天,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周,改元“昭武”,也过上一回皇帝瘾。这么一来,可就把他的野心昭告天下,支持他的人就更少了。没过多久,这位先服侍明朝皇帝,后来一度倒向李自成,又反叛到清军麾下,最后又造了主子的反,自立为帝的大枭雄吴三桂就病死在了长沙。
吴三桂一死,叛军就节节败退。到了清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fán)自杀。康熙帝最终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