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文化中国:飞花令里读诗词·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1,两岸桃花夹去津2

坐看红树不知远3,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4,山开旷望旋平陆5

遥看一处攒云树6近入千家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7,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8,还从物外起田园9

月明松下房栊静10,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11,竞引还家问都邑12

平明闾巷扫花开13,薄暮渔樵乘水入14

初因避地去人间15,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16,尘心未尽思乡县17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18

自谓经过旧不迷19,安知峰壑今来变20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21

春来遍是桃花水22,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流水。2去津:古渡口。3坐:因为。4隈隩(w 8i y&):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5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6攒云树:绿树如云霞般聚集。攒:聚集。7樵客:指桃源中人。8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9物外:世外。10栊(l5n g):窗。11俗客:指误入桃源的渔人。12引:领。都邑:城市。13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14薄暮:傍晚。15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16灵境:仙境。17尘心:普通人感情。乡县:家乡。18游衍:流连不去。19谓:认为。20峰壑:山峰峡谷。21云林:云中山林。22桃花水:春水,三月桃花盛开时江河中暴涨的水。

赏析

《桃源行》是王维十九岁时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取材于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历代皆有写此类题材的诗作,而王维这一首受到的评价最高,翁方纲认为“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王维)而造极。”

《桃源行》在散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艺术再创造,用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创造诗歌的意境,调动着读者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歌的开头,渔人的小舟随水而行,追逐美妙的春景,读者也随着渔人的视线,望见春山青翠,桃花夹岸,青溪红树,诗人用明丽的色调渲染出绚丽的春光。故事的开端就蕴含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散文中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的交代在诗中化为画外之音,任由读者去想象。船行向前,走进了曲折幽深的山坳,渔人下船登岸,再向前,豁然开朗,一马平川,远望绿树如云,走进村庄,家家门前鲜花翠竹掩映,他就这样误入了世外桃源。“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两句,由远及近,绿树鲜花相映,桃花源宁静天然的画卷初展在读者眼前。渔人进一步走进这幅画面中,便遇见了桃花源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隐含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意,桃花源中之人躲避秦时战乱来到此地,从此与世隔绝,不知朝代更迭,世事变迁。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体,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桃源中优美的景致和淳朴自然的生活。“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指出桃源所在,“物外起田园”,点明桃源中人在此间过着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月光、松林,桃源之夜一片静谧,晨光、朝云,鸡鸣、犬吠,桃源晨曦一派热闹。如此动静相映的两幅图画,各具情趣,充满诗情画意。面对渔人的误入,桃源中人意外又惊奇,“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把人物的神态、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的热情、淳朴,对故土的关心,对尘世的好奇。“平明”两句进一步写桃源中的生活之美好,清早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在秀美的风景中过着美好的生活。“初因”两句,追溯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中人忘却世事,世人寻访异境,不是空望云山,在写景叙事中夹入咏叹,情韵悠长。

最后渔人牵挂家园,离开桃源,转而又怀念桃源,但当他再次找寻桃源时,已是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无限惆怅。情、景、事在此处完全融合,“不疑”两句,对渔人轻易离开桃源流出惋惜之意。然而,时过境迁,误入桃源如同一场可遇不可求的梦境,再难寻觅,空留一派惆怅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收尾,与开头呼应,同样是青溪桃花的春景,开头是迷路而得入桃源,结尾时有意找寻却反而迷失,令人喟叹不已,也留下无穷的回味。

这首《桃源行》将散文中具体的叙事,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思绪,去想象那画面之外的故事,体会渔人得而复失的怅惘。诗中的桃源,有溪有树,有花有竹,有鸡犬有田园,桃源中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显示出青年王维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全诗共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转换有致,音韵舒纡,从容雅致,为后人称道。

双绝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