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亢捣虚之 邓艾偷渡剑阁
出自 《三国志·邓艾列传》
邓艾(? ~264),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湖北唐河西北)人。他是三国末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灭蜀之战中,他率军偷袭七百里阴平小道,造就了中国战争史上批亢捣虚的经典战例。
邓艾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他从小以放牛为生。邓艾长大后做了都尉学士,由于他有口吃的毛病,不适合做文书工作,所以只担任了看守稻田的小吏。此时的邓艾虽然身份卑微,却胸怀非凡大志,努力钻研兵法。每到高山大泽,他总要仔细察看地形,指点说哪里可以扎营,哪里可以屯兵。别人看他一个贫寒小吏居然效法大将指指点点,都讥笑他自不量力,邓艾却毫不在意。一次偶然的机会,邓艾结识了当时的太尉司马懿。司马懿通过与邓艾交谈,认为邓艾不是一般小吏,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属官,后来又提升邓艾为尚书郎。几年之后,邓艾担任了征西将军夏侯玄的参谋,出任南安太守。南安(郡治在今甘肃陇西东南)位于曹魏西北战区,是常年与蜀汉交兵的战场,自幼喜好兵法的邓艾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战争舞台。在后来的数年时间里,邓艾多次击败蜀将姜维的进攻,保卫了魏国的西北大门,所以朝廷也提拔他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封邓侯。
剑门关
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25千米处,为古蜀道的要隘。
入川古栈道
入川古栈道绵延百里,悬于岩壁之间,远远望去好似空中走廊。
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曹魏景元三年(262)冬天,大将军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征调四方兵力18万,大举伐蜀。当时钟会率魏军主力主攻骆谷,邓艾和将军诸葛绪则负责牵制姜维。姜维得知钟会占领汉中的消息后,立即率军回撤,摆脱了邓艾和诸葛绪的围追堵截,顺利据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北)天险。钟会率军进攻剑阁,蜀汉大军据险坚守,钟会久攻不下,粮草又接济不上,只得准备撤军。眼看司马昭精心制订的灭蜀大计就要夭折,足智多谋的邓艾在此时提出了一个批亢捣虚的大胆计划,这就是偷袭蜀军疏于防备的阴平古道,绕过剑阁,直插蜀汉的心脏成都。
历史点滴 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60年的历史。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全书共65卷。《三国志》是一部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同样璀璨的史学巨著,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西晋灭蜀后,他历任著作郎等职务。由于陈寿是私人修史,没有条件获取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三国志》全书内容过于简约,史料略有不足。此外,《三国志》没有志和表,没有记载下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
经过仔细慎重的思考,别无良策的司马昭接受了邓艾的建议,派邓艾率领一万精兵偷渡阴平道。大军途经马阁山时,道路不通,邓艾命令手下将士凿山开道,搭桥而行,这才得以通过。阴平小道的最后一段山高水险,道路峻峭异常,北来者右靠崖壁,只能以左肩担物,无法换肩,号称“左担道”,实在是艰险无比。魏国大军经过左担道时,邓艾以66岁的高龄身先士卒,用毛毡裹住身体,率先滚下绝壁,将士们见主将如此,个个奋勇争先,这样邓艾全军终于通过了绵延700余里的阴平古道,到达了江油(今属四川)。当地的蜀汉守将马邈一见魏军神兵天降,想都没想就决定投降。
蜀国卫将军诸葛瞻听说江油失守,急忙率军退守成都的最后屏障绵竹(今属四川)。尚书郎黄崇深知邓艾孤军深入,利在速战,如果战事旷日持久,魏军必陷困境,于是就劝诸葛瞻抢占山区,依托险要,阻止邓艾军进入平原。可诸葛瞻犹豫不决,被士气如虹的邓艾所部击败,诸葛瞻、黄崇战死,军事重镇绵竹(今属四川)被魏军占领,邓艾乘胜前进,蜀汉国都成都已遥遥在望。蜀汉朝廷原本估计魏军不会很快到达成都,所以根本没做守城准备。等到邓艾率军兵临成都城下,蜀汉政权陷入了一片混乱。后主刘禅命令群臣商量应对之策,最后听从了益州土著集团领袖、光禄大夫谯周的投降主张,派出使者携带降书和印玺,向邓艾请降。十一月,后主带着太子、群臣,用牛车载着棺材,捆绑着自己,出城投降。同时还送上了蜀汉户口册,计户28万,人口94万,甲士10万,官吏4万,全部归于魏国。邓艾率军进入成都,蜀汉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自此一去不复返了。
瞿塘峡
古代从水路进入四川要经过长江三峡,图为三峡之一的瞿塘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