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少年彩图版.欧洲的转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圣巴托罗缪之夜——屠杀新教徒

什么使狂欢变成了灾难?当鲜血染红了法国的土地,人们再次见证到宗教狂热所带来的灾难。在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年代,只有死亡才能解脱这一切。

杀机潜伏

凯瑟琳明白,在法国吉斯家族强大的势力对她和她的儿子有着极大的威胁,为了制衡吉斯家族,信天主教的她不得不扶持信胡格诺教的大家族。是以,胡格诺教派在那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此时的查理九世已经年方20岁,已经具备执政的能力,然而由于长期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他的性格显得畏缩和懦弱。1570年,胡格诺派在取得优势的情形下和天主教之间再次举行了和平谈判,查理九世代表天主教同意与他们和解,凯瑟琳也允许信仰胡格诺派的海军将领科利尼返回宫廷并委以重任。

为了制衡吉斯家族,同时向胡格诺派表示和好,凯瑟琳和查理九世商议把年方19岁的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嫁给信新教的波旁家族安东尼的儿子19岁的亨利·德·纳瓦拉(即后来的亨利四世),从而缓和了与胡格诺派贵族的矛盾。这个婚礼对于法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代表着胡格诺教徒的地位从此在法国得到认可。凯瑟琳自己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她不想任何一个贵族来操控政治大权,也不想让法国成为一个新教国家。于是她的行为总是徘徊在双方之间,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令她感到害怕的征兆。

玛丽·美第奇在马赛港登陆

这是出嫁到法国的美第奇家族的玛丽刚登上法国马赛港时的情景。

新教领袖科利尼在获任为大臣之后,便试图将法国的这场内战转移到对西班牙的战争中去。他向查理九世进言,西班牙因荷兰叛变而实力受损,当时正是法国联合其他国家对抗腓力二世的大好机会。他联合的同盟包括了新教的日耳曼各邦、土耳其以及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查理九世在那段时间内与科利尼相交甚好,对他的计划表示极大的兴趣,年轻的他在科利尼的影响下甚至有了要独自执政的征兆。凯瑟琳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却焦虑万分。因为儿子已经成年,作为皇太后不能不让儿子执政,而她担心查理九世懦弱的个性令他容易受到新教徒的诱惑。另外,她自己摄政已久,并不想让权力旁落他人。这一切,她都归罪于新教徒。

玛格丽特的婚礼

1572年8月18日,玛格丽特和纳瓦拉的亨利的婚礼在巴黎皇宫隆重举行。顺便提一下玛格丽特其人。玛格丽特是凯瑟琳皇太后的第三个女儿,容貌秀丽却生性放荡,以至于艳名远播。在巴黎出生的她有许多情人,就连她母亲厌恶的吉斯家族的人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也是其情人之一。她把纳瓦拉的亨利看作是乡巴佬,岂料这位乡巴佬后来竟坐上了法国的王位。纳瓦拉的亨利,结婚时年方19,却已经成为该国的新教领袖,足见其过人的勇气和能力。在娶玛格丽特之前,他就已经听闻其放荡的艳名,然而为了新教徒在法国获得与天主教徒同等的地位,他还是决意与其结婚。结婚那天,全巴黎的人开始了狂欢式的庆祝,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各地赶来的新教徒,都融入全城狂欢的气氛之中。在狂欢的阵营中,新教徒与天主教徒是各自为营的,他们都不想在这么神圣而有意义的场合闹个不欢而散。在婚礼上,凯瑟琳看出查理九世对科利尼的宠信态度,她悔不该让科利尼返回宫中任职。在懊恼万分的时候,她的三儿子安茹公爵(后来的亨利三世)和吉斯公爵乘机向她提出除掉科利尼的计策。为了继续执政,凯瑟琳同意了他们的计划。由于查理九世与科利尼交好,他们便决定以玛格丽特的婚礼为契机,先暗杀科利尼,再将新教教徒来个一网打尽。

婚礼后的第四天,海军将领科利尼在路过一所教堂时遇刺,幸而只是受了伤。查理九世听闻此事后大为震怒,下令展开调查。从各地赶来的在巴黎城内的新教教民得知领袖遇刺后,则指责天主教徒的无耻行径,双方开始互相憎恨与谩骂。一时间,群情激愤,形势急剧恶化。新教徒发誓要找到刺杀科利尼的凶手,吉斯手下的一个嫌犯被逮捕,法院开始审查,查理九世发话,有罪者决不轻饶。此时,代表天主教的凯瑟琳与吉斯公爵、安茹公爵陷入了困境。因为国王阻碍着他们,没有国王的命令,他们就无法合法地展开对新教徒的斩草除根。

凯瑟琳皇太后深深了解自己的儿子,她明白此时是该她出手的时候了。她一面允许查理九世派遣新教士兵把守科利尼的官邸,并且派新教徒们的新王后玛格丽特去探望病情,一面联合安茹公爵、信仰天主教的大贵族以及意大利人来到查理九世面前,向其坦言她就是暗杀科利尼的凶手,并称现在新教徒已经蠢蠢欲动,如果不先下手为强,新教徒会在巴黎发动叛乱。在她的怂恿下,懦弱、无主见的查理九世崩溃了,下达了屠杀新教徒的命令,而实际执行屠杀的是吉斯公爵、安茹公爵以及他们手下的天主教极端分子。

圣巴托罗缪之夜

圣巴托罗缪节是法国的狂欢节,在每年的8月25日举行。由于玛格丽特的婚礼才举行完毕不久,巴黎城内仍然是一片欢庆。然而,一场大的血腥屠杀已经在开始悄悄准备了。吉斯公爵和安茹公爵命令城内的天主教狂热分子暗中准备好武器,关闭巴黎全城,以25日凌晨的钟声为信号,将城内所有新教徒斩草除根。在钟声敲响之前,新教领袖科利尼首先被亨利·吉斯所杀,随后残忍地分尸。当教堂的钟声响起,全城早已武装好的天主教徒保卫团以带着白臂章和有白色十字的帽子为区别,他们杀气腾腾地扑向那些还在睡梦中的新教徒。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屠杀并不仅仅是在巴黎,在此之后,法国各大城市,莫城、奥尔良、鲁昂、波尔多等地也对新教徒展开杀戮。

是夜,新教徒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在巴黎城内,庆祝新教领袖波旁的亨利的婚礼,对天主教的突然袭击猝不及防。胡格诺教徒及家属被从被窝里拖到街上杀死,住在罗浮宫的胡格诺贵族和官员被驱赶至庭院杀死。随后无数谋杀开始上演,竞争者、图谋不轨者纷纷借机进行合法谋杀,只要将被杀者说是胡格诺教徒即可。一时间,巴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眼见屠杀升级,凯瑟琳太后曾一度下令停止,但吉斯家族回答她说,太迟了。那一夜,巴黎境内总共有2000多位新教徒被杀,其中包括新教的重要人物。当时,即使是西班牙驻法大使也无法漠视眼前如地狱般的景象,他在一份报告中说:“他们正在把新教徒彻底杀光、剥光……就连孩子也不放过,上帝呀!”消息传到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召开盛大的感恩弥撒,感谢“这次对于基督子民的恩赐”,他还命令一位画家对此次屠杀作画。

历史学家估计,在法国的那场大屠杀中,有数万名新教徒被杀。新教的领袖,即那位在新婚中的亨利,在玛格丽特的保护下,以宣布改信天主教的代价才躲过一劫,但也被施以软禁。因此次天主教对新教徒的屠杀发生在圣巴托罗缪节的前夜,故称圣巴托罗缪之夜。“Massacre”是大屠杀的意思,而“夜”在中国含有“黑暗、残酷”的意思,故中译将“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译为“圣巴托罗缪之夜”。这次大屠杀成为法国第二波宗教战争的导火线,国家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面对迫害的狂潮,许多新教徒相继逃离法国,也有一些留下来展开血腥的报复。在仓促之间,为对抗中央政权,新教徒甚至组成一支军队,并选出了军事领袖,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成为法国的国中之国,有自己的财政与司法方面的组织。不仅如此,许多信仰新教的贵族趁机据地称王,对抗中央。法国的王权在此时受到极大削弱,似乎又陷入封建割据的状态。

法国的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他们宁可舍弃宗教的统一而谋求政治的统一。他们不断奔走,呼告和解,可是宗教仇恨引起的战争还是持续了20年,直到纳瓦拉的亨利四世即位,才告一段落。1574年,体弱多病的查理九世在24岁那年郁郁而终,临死前对屠杀新教徒一事十分后悔。他总是神经质地说他看到那些被杀的胡格诺教徒,时常大喊着:“溅血啦!杀人啦!我听信谗言!上帝啊!饶恕我吧!”

版画“圣巴托罗缪之夜”

1572年8月25日凌晨,当大批新教胡格诺派首领聚集巴黎时,法国王太后凯瑟琳操纵天主教派军队捕杀新教徒,仅巴黎一地就屠杀了胡格诺派(包括首领科利尼)约2000人。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