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微、宏观)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简答题(共10分,共60分)
1简述“科斯定理”的含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科斯定理是重点,2010年考卷又考了此知识点。需要指出的是,给出的答案是按照论述题来组织言语的,实际上对于10分的简答题,完全可以只答要点,不需要过多展开,否则时间可能不够用。
答:(1)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由斯蒂格勒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而成。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科斯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2)对于科斯定理,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①科斯定理最基本的断言是:只有交易(谈判)成本会阻碍自愿谈判达到帕累托最优。
②庇古主张动用政府的税收,即对造成负外部性的当事人征税,用以补贴遭受负的外部性损失的当事人,以此来改善资源配置。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2“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一定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这种说法正确吗?试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说明。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结论描述的就是需求法则。本题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8章“斯勒茨基方程”中予以了介绍,一定要掌握证明方法。作答时,先给出结论,然后进行分析。
答:这种说法正确。分析如下:
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即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的变动,则该种商品为正常物品。反之,该种商品就是低档商品。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需求一定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3假定有N家相同的厂商处于古诺均衡情况下,求证市场需求曲线的弹性一定大于1/N。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题是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27章课后习题的原题(第4题),也是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9讲课后习题的原题(第5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也考过此题。本题有两种求解方法,均予以介绍,考生作答时用其中一种方法即可。
答:方法一:多个厂商实现古诺均衡时必有:
其中,Y表示行业产量,yi表示厂商i的产量,ε(Y)表示市场需求曲线的弹性,si表示厂商i的市场份额。这N家厂商完全相同,因此si=1/N。
将其代入上式可得:
由于等式右端MC(yi)>0,所以等式左端:
又因为p(Y)>0,所以:
这意味着|ε(Y)|>1/N。
方法二:设市场需求函数为P=f(Q),其中Q=q1+q2+…+qN。
单个厂商的利润为:πi=qif(Q)-C(qi)。
单个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i/∂qi=f(Q)+qif′(Q)-C′(qi)=0。
整理可得:q1=q2=…=[C′(qi)-f(Q)]/f′(Q)。
因此,q1+q2+…+qN=Nq1=N[C′(qi)-f(Q)]/f′(Q)=Q,f′(Q)=dP/dQ。
因此,有:
因为理性的厂商不可能在边际成本递减的区域生产,因此C′(qi)>0,而且有P>C′(qi)。市场需求价格弹性为:
即市场需求曲线的弹性一定大于1/N。
4论点A:“为了减少财政赤字,应该增加税收。税收增加将削减赤字,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经济。”
论点B:“为了减少财政赤字,应该削减税收。削减税收将刺激经济活动,扩大税基并增加政府收入,从而减少赤字。”
上述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作答时,先给出结论,然后进行分析。为减少财政赤字应该增税还是减税,这一个有争论性的问题,各学派给出的答案和分析有一定的差异。
答:两种情况都有道理。分析如下:
(1)论点A,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增加税收将使得政府财政赤字减少,降低利息率,从而有助于刺激经济。控制财政赤字对一国的长期经济健康绝对至关重要。如果一国财政支出得不到控制,最终将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遏制经济增长,迫使政府将更多的税收用于偿还过去的债务,从而导致政府服务和其他政府职能支出的下降,并最终导致经济总量的大幅减少。从这个角度出发,减少财政赤字,应该增加税收。
(2)论点B,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减税,将使得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形势越好,就会为政府收入提供更大的保障,也就越能够使得政府收入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赤字减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A、B两种论点都有道理。现实情况中,一国为了减少财政赤字是增加税收还是削减税收,应根据当时该国以及全球经济形势而定。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财政赤字,一国偏向于削减税收,即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而较少增加税收,以免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5请比较说明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异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难度在于要对三个学派货币需求函数进行比较分析。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了一道论述题:试论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并对二者加以比较和评述。
答: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认为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价值贮藏职能)。
(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类,其中交易动机货币需求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它是收入的稳定函数;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它也由收入决定。这两种货币需求合二为一,可以写成L1=L1(Y)=kY。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为获利而持有的货币,它是利率的减函数,并有L2=L2(r)=-hr,所以货币需求可以表示为:L=kY-hr。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深入研究和扩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如鲍莫尔-托宾模型认为,即使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函数,而且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3)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物价水平和名义收入的变动是由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货币流通速度就长期而言是稳定的,只有在短期内,才随着经济的波动而波动。
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当作由制度决定了的一个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正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短期可以轻微的变化,因此短期货币非中性。
(4)比较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货币需求理论呈现如下发展脉络:
①货币的口径不断增大: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②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剑桥方程式是一个重大转变,考察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持有动机来看货币需求。
③货币职能的扩张:所需求的不只是起到流通职能、交易职能、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④对于货币需求函数,从f(r)到f(r,Y),并不断纳入更多的新变量。
6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很少介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详细的介绍可参见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教材)。作答时,先分别简单介绍这两个理论对经济波动的解释,然后分析这两个理论在三个关键性问题上存在的争议。
答:(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做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而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
(2)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逐步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争议主要围绕三个问题:经济周期的性质、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
①经济周期的性质。凯恩斯主义各派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经济周期是短期经济围绕长期趋势的变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短期与长期的说法,认为经济周期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而是经济趋势或潜在产出水平自身的变动。
②经济周期的原因。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表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在短期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出现周期性波动就是必然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这种冲击称为外部冲击,引起这种冲击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实因素。
③稳定经济的政策。新凯恩斯主义坚持短期宏观经济需要稳定,主张国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由外部冲击引起的周期性波动不可能由政府政策来稳定,而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来稳定。
二、计算题(共50分)
1(20分)香蕉的反需求函数是Pd=18-3Qd,反供给函数是Ps=6+Qs。
(1)假设没有税收和补贴,均衡价格和均衡量各是多少?(4分)
(2)假设对香蕉的生产者支付每单位(公斤)2元的补贴,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量各是多少?(5分)
(3)计算对香蕉提供生产补贴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额。(6分)
(4)如果苹果和香蕉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为0.5,那么在苹果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香蕉生产者的补贴会对苹果的需求量产生怎样的影响?(5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一类型的考题很常见,考察政府征税或补贴对市场的影响,涉及到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的变动以及无谓损失等,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16章对此有相关介绍。作答时,建议考生画图,图形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分析。
解:(1)由反需求函数可得需求函数为Qd=(18-Pd)/3。
由反供给函数可得供给函数为Qs=Ps-6。
根据市场均衡条件Qd=Qs可得均衡价格和均衡量,即有:(18-P)/3=P-6,解得:P=9。
将P=9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可得均衡量为Q=3。
(2)当对香蕉的生产者支付每单位(公斤)2元的补贴,则有Ps=Pd+2。
市场的供给函数变为:Qs=Ps-6=Pd-4。
联立新的市场供给函数和原先的市场需求函数可得新的均衡价格和新的均衡量,即有:(18-Pd)/3=Pd-4。
解得:Pd=7.5,Q=3.5。故Ps=Pd+2=9.5。
因此,当对香蕉的生产者支付每单位(公斤)2元的补贴,新的均衡价格为7.5,均衡量为3.5。
(3)如图1所示,消费者剩余增加a的面积为(3+3.5)×(9-7.5)/2=4.875。
生产者剩余增加b的面积为(3+3.5)×(9.5-9)/2=1.625。
图1 对香蕉提供生产补贴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
(4)补贴前,香蕉的价格为9元每公斤,补贴后,香蕉的价格为7.5元每公斤,价格下降幅度为1/6。结合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概念可知,如果苹果和香蕉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为0.5,那么在苹果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香蕉生产者的补贴会使消费者对苹果的需求量减少,减少幅度为1/12。
2(15分)一个厂商有两个工厂,这两个工厂的成本函数是相同的:Ci(Y)=F+kYα,其中F>0,k>0,i=1,2,但如果厂商只在一个工厂生产,另一个工厂的固定成本F是可以避免的,即Ci(0)=0。试问:
(1)在α=1和α=3两种情况下,厂商如何决定是在一个工厂生产还是同时以两个工厂生产?(8分)
(2)在α=1和α=3两种情况下,什么产量范围内存在规模经济?(7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厂商到底选择一个工厂生产还是同时以两个工厂生产取决于两种状况下成本的比较。本题不难,但计算比较繁琐,需要分情况讨论。因此,作答时,一定要全面,不能有所遗落。
解:(1)当α=1时,两个工厂的成本函数都为C(Y)=F+kY。
对于既定产量Y,如果由一个工厂来生产,成本为C1(Y)=F+kY。
如果由两个工厂共同来生产,总成本为C2(Y)=2F+kY。
因此,当α=1时,厂商应该在一个工厂生产。
当α=3时,两个工厂的成本函数都为C(Y)=F+kY3。
对于既定产量Y,如果由一个工厂来生产,成本为C1(Y)=F+kY3。
如果由两个工厂共同来生产,成本为C2(Y)=2F+k[Y13+(Y-Y1)3]
其中Y1表示由第一个工厂生产的产量。由成本最小的一阶条件∂C/∂Y1=0可知:当Y1=Y/2时,成本最小,此时,总成本为C2(Y)=2F+kY3/4。
当C2(Y)>C1(Y)时,即F>3kY3/4时,厂商选择只在一个工厂生产;
当C2(Y)<C1(Y)时,即F<3kY3/4时,则由两个工厂平均生产所有产量;
当C2(Y)=C1(Y)时,即F=3kY3/4时,厂商既可以选择在一个工厂生产,也可以选择同时以两个工厂生产,成本支出一样。
(2)当α=1时,厂商选择由一个工厂来生产所有产量,总成本为C(Y)=F+kY,平均成本为AC(Y)=F/Y+k。此时,只要产量Y>0,平均成本都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存在规模经济。
当α=3时:
①两个工厂平均生产所有产量,总成本为C(Y)=2F+kY3/4。
平均成本为AC(Y)=2F/Y+kY2/4。
此时,若:
即0<Y<(4F/k)1/3,平均成本将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存在规模经济。但由(1)可知,Y>[4F/(3k)]1/3时,才会选择由两个工厂平均生产。
②只有一个工厂生产,总成本为C1(Y)=F+kY3。平均成本为:AC(Y)=F/Y+kY2。
若:
即0<Y<[F/(2k)]1/3时,存在规模经济。
3(15分)假设有一经济社会是由三部门构成的。其消费函数为C=20+0.8(Y-T),其中Y为收入,T为政府税收,投资函数为I=680-4000r,r为利率,政府支出G=520;税收函数T=100+0.25Y;名义货币供给Ms=495;货币需求函数Md=15+0.4Y-4000r。试求:
(1)IS曲线方程式;(4分)
(2)当价格水平P=1时,LM曲线方程式;(3分)
(3)当价格水平P=1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4分)
(4)总需求曲线方程。(4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一类型的考题相对简单且常见(南开大学多次考了此类型的考题),任意一本宏观经济学教材都有类似的课后习题,建议考生平时多加练习,掌握解题思路。另外,一定要细心,这种计算题一步错步步错。考卷做完后建议先检查计算题。
解:(1)IS曲线方程式的推导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C+I+G,代入相关参数可得:
Y=20+0.8(Y-100-0.25Y)+680-4000r+520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2850-10000r。
(2)LM曲线方程式的推导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495/P=15+0.4Y-4000r。
当价格水平P=1时,LM曲线方程为:495=15+0.4Y-4000r。
整理得LM曲线方程:Y=1200+10000r。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可通过求解以下联立方程:
得:r=0.0825,Y=2025。
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0.0825和2025。
(4)总需求曲线方程的推导
联立IS曲线方程Y=2850-10000r和LM曲线方程495/P=15+0.4Y-4000r,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为:Y=5625/4+2475/(4P)。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不完全信息将导致怎样的“市场失灵”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垄断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如何来纠正这四个因素所带来的市场失灵,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建议考生复习过程中熟练掌握,特别容易出考题。
答:(1)不完全信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灵。
①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卖方知道车的质量,但买主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只能按照好的旧车和坏的旧车的索价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购买。这样,由于买主无法掌握旧车的准确信息,从而出价并不区分旧车质量的好坏,质量好的旧车就会退出市场,质量差的旧车留在市场中。质量差的旧车比例增加,买主会进一步降低出价,导致质量稍微好的旧车也退出市场,如此循环下去,旧车市场就会逐渐萎缩。
②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例如在保险市场上,在没有购买保险以前,那些潜在的投保人总是小心翼翼的提防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动,以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的损失完全由他自己来承担。然而一旦购买了保险,这些投保人可能就会粗心大意起来,因为此时风险带来的损失不是由自己来承担了。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就是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完全的时候,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或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道德风险会进一步造成市场机制运行的困难。
③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不发生委托-代理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
(2)可采取的相关措施
①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一方面,通过政府的作用对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的调节与对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信号来判定对方的相关信息,并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②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从根本上来讲,可以通过制度设计,由个人自己来约束自己,避免出现道德风险:
a.对于情况不同的投保人收取不同的保费。例如:对于防火、灭火设施不完备的单位,让其交纳更多保费;在人寿保险中,让抽烟者交纳更高的保费;在汽车保险中,一定时期内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交纳更高的保费,没有违反过交通规则的人则交纳较低的保费。
b.保险公司不提供全额保险,事故发生以后,保险公司只对损失提供部分赔偿,使投保人承担一定的损失,即投保人要承担部分风险。
③由委托-代理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出现了内外部失衡的情况,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的同时存在。试用宏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生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以及应运用怎样的政策组合来解决内外部失衡问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从南开考题来看,每一年都有一道联系现实的宏观论述题,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强化阶段、冲刺阶段,尝试以专题的方式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予以罗列,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理解。在整理宏观经济热点问题中,查看相关的论文,特别是知名学者的论文,将论文相关内容进行归纳,以便于考试作答。
答:我国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及贸易顺差过大等,即内外失衡的局面,而且,在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格局中,已经很难分清是谁导致了谁,二者互为因果,使局面变得更加困难。
(1)外部失衡: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
根据四部门的收入恒等式Y=C+I+G+NX,整理可得:NX=(Y-C-G)-I=S-I。即NX反映了一国的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在封闭经济下,一国投资与储蓄必须相等;然而在开放经济下,一国投资与储蓄可以不必相等。当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本国投资(S<I)时,可以通过产生经常账户逆差(NX<0)的方法来以产品的净进口满足投资需要,形成国内资产,这会产生对外债务,实际上就是利用国外资本弥补本国的储蓄缺口;当本国储蓄超过国内投资需要时(S>I),则可以通过产生经常账户顺差(NX>0)的净出口带来的资本流出而形成海外资产。因此,各国出现的经常账户顺差或逆差,就意味着资本从经常账户顺差国家流入逆差国家,为后者国内资本存量的增加提供融资,这体现了经常账户逆差的融资功能。从这一角度看,以进出口为直接表现的经常账户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国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可见,经常项目顺差是我国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外在表现。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政府储蓄的增加;企业又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利润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利润很少向国有股东分红派息,提高了其储蓄率;相对来讲,民营企业从正规金融体系融资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他们唯有通过储蓄来保留收益;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钱是为了“以防万一”、为了“买房子”、为了“供孩子上学”。
同时,国内产能过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促成个别行业的盲目扩张,而忽视居民收入增长又使得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处于低水平,所以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口,从而使得出口增加,推动贸易顺差扩大。
(2)内部失衡:通货膨胀压力
按照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广义货币M2自1999年底到2007年2季度末从12多万亿增长到37.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同期,各项贷款也增长近3倍,外汇储备则是增长近9倍。可以说,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当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时,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加剧股市的泡沫。在这时,中国式通货膨胀就开始了。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价格同时、等幅、全面的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同时,近几年来,我国贸易大幅度顺差,而大量的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汇进入国内,外汇要兑换成本币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就增加了市场上的本币数量。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导致国内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这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内外失衡的关系及其治理:政策搭配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已进入标准的“米德冲突”,即:一国如果要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则必须同时使用支出调整和支出转换政策。单独强调任何一种政策,将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换句话讲,就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来说,在中国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就像天平称的两头,官方的经济政策偏重任何一头,另一头都将跷起,经济平衡出现了问题。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汇率调整,应以内需结构调整为主,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组合来解决经济不均衡的现象,包括扩大消费内需、扩大商品和服务进口,以及鼓励和促进对外投资,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试点,并推进城市化这一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具体来说:
①最根本的是要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政策取向。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真正建立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是我国接下来面临的重要任务。
②深化汇率形成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是促进经济内外平衡的重要途径。调整汇率主要不应是人民币单纯升值,而是加大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当前,应该逐步稳定汇率水平,以制止汇率不断升值的预期,抑制“热钱”流入。
③应持续扩大内需,由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这也是规避国际风险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具体政策包括: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等。
④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较大幅度地扩大公共服务支出。现在是适度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推进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的最佳时机。要控制财政收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将腾出来的资金用于加大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支出,有效置换出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政府扩大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可以达到增加居民收入和增加政府部门消费的目标。
总之,要解决内外失衡的问题,必须坚持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结合,这样才能促使经济发展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