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

答:(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2)文化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文化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a.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是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为多数人所遵循的规范,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主文化与亚文化

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b.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b.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

答:文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

(1)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是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符号化的知识也便于积累和传授。

(2)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又称文化的共享性。个体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的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4)全括性

全括性指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即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具体,即可以将狭义文化看作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每一种文化在生态环境、生计策略、观念、语言、艺术、习俗和制度等要素之间以及要素的内部结构中,都含有一种规则或法则。

(6)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大规模的变迁都可归结到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发明与发现这三种因素上。

3怎样理解文化的构成?

答: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或结构,而不是一盘散沙。社会学主要从文化要素的角度与文化分层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构成。

(1)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均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譬如在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科学技术中,均包含着丰富的象征符号。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创造或建构象征符号,因此象征符号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可能赋予已有的象征符号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新的符号表达某种意义。

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每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是文化模式差异的重要体现。

社会规范,既是文化的制度要素,也是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社会规范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文化形式,其内容极其广泛。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在制造、创造物质产品的过程中,也同时创造了文化。所以,通过对物质文化的考察,可以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以及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观念。

(2)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文化丛。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作用。

文化区域。文化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区域文化的核心意义是用地理区域来区分文化分布。

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4文化分析有哪些视角?

答:对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在文化分析中,社会学提出的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两个分析视角比较重要。因此,文化分析的视角如下:

(1)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

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是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即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又称文化相对论,是与文化中心主义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分析视角。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遵循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相对主义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这对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的东西有一定意义。但是在强调文化的相对性时也不能走向极端,用文化的相对性来保护落后的东西。

(2)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一般说来,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域附近,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然而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区域。边际文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密切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类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

(1)认同功能

文化使得社会群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号基础、心理基础,他们相互认可,认定自己属于同一种文化。文化认同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或可称之为“心灵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群体归属界限。

(2)规范功能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

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基础,是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文化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符号基础,使人们能够沟通,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

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情的规矩、规则是什么。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而且,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

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素材、材料,人们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只能取材于文化。

文化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使社会运行得以持续。

(3)整合功能

整合功能是指文化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一个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但是,如果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解体,它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并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

(4)教育与教化的功能

只有通过“文化涵化”,一个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人。人从一个生物人演变成一个社会人,最主要的就是一步一步地接受文化熏陶,掌握文化规则,并按这些规则行事,这样才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