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微观经济学》(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6分)
1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6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作答时,介绍比较优势的概念以及原理即可。
答: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如果A国在国内生产某一产品的相对成本要比B国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的相对成本低,则称A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比B国具有比较优势。
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知识点属于博弈论相关内容。对于博弈论相关内容,如:占优策略均衡、纳什均衡、囚徒困境等,这些知识点非常重要,建议考生不要遗漏。占优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的关系,一定要熟练掌握。
答: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3范围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ope)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与“范围不经济”相对应的是“范围经济”,此概念在2010年考卷中考到。作答时,先介绍范围不经济的概念,再介绍范围经济的计算公式。
答:如果单个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高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的费用之和,这种情况称为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的程度可以通过研究企业的成本来确定。测度范围经济的公式为:
其中,C(q1)表示生产q1的产品1所耗费的成本;C(q2)表示生产q2的产品2所耗费的成本;C(q1,q2)是生产两种产品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当范围不经济时,SC<0。
4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4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作答时,先介绍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另外,还需要画图予以说明。
答: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
图1 消费者剩余
如图1所示,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
1说明当消费者消费的一种商品是定量配给的时候,他们的境况往往会变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3章“消费者行为”中案例3.7“汽油定量配给”与本题类似,同时本题也与课后习题第10题第(1)问相同。考生备考时应多关注指定教材中的典型案例与课后习题。
答:假定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X和Y,其价格分别为PX、PY,消费者的收入为I。因此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为PX·X+PY·Y=I。如图2所示,效用最大化的市场篮子必定位于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E点上,此时对商品X的需求量为X1。
图2 配给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
假定对商品X实行配给,将商品X消费量控制在X2时,X2<X1,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由原来的直线AEB变为折线AFC,此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为F点,经过F点的无差异曲线U2位于原来无差异曲线U1的下方,因而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水平减小,消费者的境况变坏。但是,如果将商品X的消费量控制在X1(或者大于X1)时,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点仍是E点,消费者获得效用水平不变,此时消费者的境况不变。综上所述,配给可能使消费者的境况变差。
2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并不矛盾,为什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是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6章“生产”课后复习题第11题。一定要记住:短期内,边际报酬肯定最终是递减的,属于短期分析。长期中,规模报酬三种可能性都是可能的。一个分析短期,一个分析长期,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在经济学分析中,对长期和短期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答:(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在所有要素同时等量变动时,产量的变动幅度等于要素变动幅度。
(2)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并不矛盾。边际报酬递减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即研究的是长期。事实上,当厂商经营规模较大,规模报酬不变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所以,规模报酬不变的厂商也可能面临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现象。例如,假设某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Q=ALαKβ,且α+β=1。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性质,可知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且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报酬都是递减的。因此,可以看出规模报酬不变和单个要素的报酬递减是可以相容的。
3有些专家认为市场上牙膏的品牌太多了。给出一个支持该观点的论据,给出一个反对该观点的论据。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题有点偏,相对不好作答。考虑到分值,支持或反对的论据简单介绍即可,不需要过多扩展。
答:(1)支持的观点
站在生产者的角度考虑,牙膏品牌过多,表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厂商在市场所占份额较小。牙膏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产量扩大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因此,市场上牙膏的品牌太多说明这是一种相对低效率的生产,各厂商无法实现最优的生产规模。
(2)反对的观点
牙膏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这种做法客观上满足了消费者的某些需要。从人类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来看,不同的人群对牙膏的档次乃至品牌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又为名目繁多的牙膏品牌的生存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基础。各种不同品牌的牙膏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之外还提供了不同的附加功能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行业的竞争也有利于淘汰那些品质低下、竞争力不强的品牌。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已知生产函数为Q=min(3K,4L)。
(1)作出Q=100时的等产量曲线;
(2)推导出边际技术替代率函数;
(3)讨论其规模报酬情况。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对于一些特殊的生产函数,如固定比例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一定要熟练掌握,包括函数形式、图形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教材第四章“生产论”有一个非常类似的课后习题。
答:(1)由生产函数Q=min(3K,4L),可知该生产函数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反映了资本和劳动在技术上必须以固定比例投入的情况,对应的等产量曲线呈L型,如图3所示。
图3 等产量曲线
(2)由于该生产函数为固定投入比例,即L与K之间没有替代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0。
(3)当生产要素投入都扩大λ倍时,新的产量为:Q1=min(3λK,4λL)=λmin(3K,4L)=λQ,所以,该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2假设某产品市场上有两个寡头,他们生产相同产品,进行产量竞争,其行为遵从斯塔克博格模型(Stackberg model)。设寡头厂商1,2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数C(qi)=ciqi,i=1,2;c1<c2,厂商1为先行者;价格函数为p=a-b(q1+q2),求两个寡头的产量及其利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一类型考题,在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经常考到。事实上,一旦掌握解题思路,解答此类考题非常容易。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平时多做题,通过做题来提高解题能力。
答:依题意可知,厂商2的利润函数为:
π2=pq2-c2q2=[a-b(q1+q2)]q2-c2q2=-bq22-bq1q2+(a-c2)q2
对q2进行求导并令其为零,可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q2=(a-c2)/(2b)-q1/2。
厂商1的利润函数为:π1=pq1-c1q1=[a-b(q1+q2)]q1-c1q1。
将厂商2的反应函数代入厂商1的利润函数,得:
厂商1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q1=(a+c2-2c1)/(2b)。
将q1=(a+c2-2c1)/(2b),代入厂商2的反应函数,得q2=(a-3c2+2c1)/(4b)。
代入到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函数,可得:π1=(a+c2-2c1)2/(8b),π2=(a-3c2+2c1)2/(16b)。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也有人说,气候不好反而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后农产品会涨价,农民因此而增加收入。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说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作答时,考虑到分值,既可以用图形描述,也可以运用数理方法进行论证。这道考题考察的知识点在经济学考研入学真题中出现频率很高。厦门大学2010年“806宏、微观经济学”考卷又考了相似的考题。
答:相对于第二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农民的最终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产量和价格。气候不好必然会导致产量下降,但是这种说法没有考虑价格因素,从而就不能对最终的收入做出准确判断。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在我国民间被形象地概括为“谷贱伤农”。这种现象可以用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图4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图4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歉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左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上升为P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下降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增加。总收入的增加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2E2O2和OP1E1O1的面积之差。
2有人声称,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虽然很高的固定成本会是厂商亏损的原因,但永远不会是厂商停业的原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像这一类型的考题,作答时掌握答题方法:先给出结论,然后进行分析。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8章“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课后复习题第1题可以理解为本题的另一种问法。
答:同意这一说法。分析如下:如果一家厂商的产量为零,但该厂商仍要支付固定成本FC,此时的利润为-FC。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如果固定成本FC很高,则可能会导致厂商亏损。当产量为q时,此时的利润为pq-cv(q)-FC。当-FC>pq-cv(q)-FC成立时,厂商停止生产就比较有利。整理不等式-FC>pq-cv(q)-FC可得厂商停业的条件为:AVC(q)=cv(q)/q>p。即如果平均可变成本AVC大于价格p,厂商停业是比较有利的。
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停业与否的判断原则是价格和平均可变成本的比较:如果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就应该停业,因为此时若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则全部收益可能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弥补,更谈不上对固定成本的弥补,而只要厂商停止生产,可变成本就会变为零;但如果在短期,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就可能进行生产。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无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分。因此,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很高的固定成本永远不会是厂商停业的原因。
《宏观经济学》(共70分)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6分)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作答时,先介绍概念,再介绍核算方法,最后还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国民生产总值。
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货币中性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各学派统一的观点是: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在短期,货币非中性。与此知识点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古典二分法,建议予以掌握。
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与之不一样的是,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对经济产生实质影响。这种情况下,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3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作答时,先给出概念(可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给出的概念),再指出自动稳定器的原理机制,最后指出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实施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必要性。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4前后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争论”。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中所列的“关键概念”,建议考生复习过程中多加重视,并练习作答。
答:前后不一致性也称为时间不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决策者有改变政策,不履行诺言的激励。
考虑到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固定政策规则优于斟酌处置政策。前后不一致性的概念不仅使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焦点转移到了积极干预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上,而且向人们揭示,建立对规则的信任比具体的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六、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
1对实际工资可能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的原因给出三种解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该知识点在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6章“失业”予以了介绍。对于此类型考题,作答时,考生一定要掌握答题技巧:给出三种理论来解释工资刚性,并适当予以扩展。
答:实际工资可能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这种工资刚性可能有三种原因:最低工资法、工会的垄断力量以及效率工资。
(1)最低工资法。当政府阻止工资下降到均衡水平时,就造就了工资刚性。对大多数工人来说,这种最低工资没有约束性,因为他们赚到的工资远远高于最低水平。但对一些工人,特别是对不熟练的工人和缺乏经验的工人来说,最低工资使他们的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因此,最低工资减少了企业对劳动量的需求。
(2)工会的垄断力量。工会工人的工资并不是由供求均衡决定的,而是由工会领导人与企业经理之间的集体议价决定的。通常最终的协议把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并允许企业决定雇用多少工人。结果是所雇用的工人数量减少,就职率下降,而结构性失业增加。
(3)效率工资。由于企业向其工人支付高工资就能更有效地运行,所以,企业可能发现使工资高于供求均衡的水平是有利的。这种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果是降低了就职率,并增加了失业。
2为什么中央银行对付需求冲击比对付供给冲击容易?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是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课后复习题的一道原题。作答时,应先简要回答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的概念,然后分析中央银行对付需求冲击比对付供给冲击容易的原因。
答:(1)需求冲击是对经济体的一次扰动,它会使得最初的AD曲线发生移动。如果AD曲线向左移动,表示遭遇不利的需求冲击,此时经济面临下滑的危险。为了应对冲击,中央银行可以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增加货币供给量或者降低利率,以抵消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的不利影响;反之,如果AD曲线向右移动,则称之为有利的需求冲击,此时产出和物价水平都增加,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于是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降低物价水平。
(2)供给冲击也是对经济体的一次扰动。如果AS曲线向左移动,表示不利的供给冲击,此时物价水平上涨而产出下降,失业率增加,即所谓的“滞胀”。这种情况下,如果货币当局为了避免经济衰退的风险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AD曲线右移,这时虽然产出没有下降,但物价水平却上升得更多;反之,如果货币当局不采取行动,经济将面临痛苦的衰退。因此,当经济体面临不利的供给冲击时,货币当局陷入了“政策两难”,它需要权衡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如果AS曲线向右移动,则称之为有利的供给冲击,此时物价水平下降而产出增加,这个时候如果货币当局要实行需求管理的调控,也会陷入“政策两难”。
综上所述,中央银行对付需求冲击比对付供给冲击容易,因为后者将需求管理政策推入了两难境地。
3什么是消费之谜?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解开消费之谜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经常考到。因此,建议考生予以掌握。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都是用来解释消费函数之谜的,即为什么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长期消费函数过原点。
答:(1)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自1869年以来长达70年的资料,以10年为一个时期,其中每相邻两个时期是交叉的,并以一个时期的数据求出每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计算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把最后两个时期包括在内,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上述结论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不一致,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2)持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可预期的,它使持久收入发生随机波动。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持久性收入决定的,因为人们对暂时性收入的反应是储蓄或借贷。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αYP。其中,C表示消费,α为常数,衡量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YP表示持久性收入。持久收入假说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为:APC=α(YP/Y)。
根据平均消费倾向的式子可以得出:短期时,当现期收入高于持久性收入时,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当现期收入低于持久收入时,平均消费倾向上升。由此,可解释短期中平均消费倾向递减。长期来看,平均收入约等于持久性收入,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样,持久收入假说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
七、计算题(每小题8分,共计16分)
1假设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消费C=800+0.8Yd,税收T=0.25Y,投资I=200-50r,政府购买G=200,货币需求(M/P)d=0.4Y-100r,货币供给Ms=900,总供给函数Y=2350+400P。试求:
(1)总需求函数;
(2)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3)假定经济在充分就业时的收入为2850,问:该经济是否实现充分就业?此时中央政府应采取什么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相对简单,利用IS-LM方程以及AS-AD方程联立即可求解。最后一问的分析涉及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应用,具体可参见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1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答:(1)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得:
Y=800+0.8×(Y-0.25Y)+200-50r+200=0.6Y+1200-50r
求得IS曲线方程:Y=3000-125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得:900/P=0.4Y-100r,求得LM曲线方程:Y=2250/P+250r。
联系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得总需求函数为:Y=750/P+2000。
(2)把总需求函数Y=750/P+2000与总供给函数Y=2350+400P联立,可得:Y=2750,P=1。即为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3)如果经济在充分就业时的收入为2850,产出小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产出缺口ΔY=100。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具体地,本题中的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分别为:
因此,政府如果采取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则需要增加的支出为ΔG=ΔY/KG=60。如果采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则需要增加的货币量为ΔM=ΔY/KM=120。
2假设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y=kα,已知s、n、g、δ、α。
(1)求稳定状态下的y*、k*、c*;
(2)求黄金规则水平下的k。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关于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计算题,除了2009年以外,厦门大学2010、2011、2012年、2013年连续四年考到,建议考生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理论,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7、8章讲得特别漂亮,推荐考生多看。
答:(1)根据索洛模型,稳定状态下有:sf(k*)=(n+g+δ)k*,又:y*=(k*)α,所以有:s(k*)α=(n+g+δ)k*,得:k*=[s/(n+g+δ)]1/(1-α)。
于是:y*=[s/(n+g+δ)]α/(1-α),c*=(1-s)y*=(1-s)[s/(n+g+δ)]α/(1-α)。
(2)黄金规则水平下,满足:f′(kg)=(n+g+δ)。即有f′(k)=αkα-1=(n+g+δ),所以kg=[α/(n+g+δ)]1/(1-α)。
八、分析题(每小题14分,共计14分)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通货膨胀成为老百姓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请回答:
(1)什么是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有多种度量方法。在通常情况下,居民最关心的度量指标是什么?它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3)经济学家为什么关心通货膨胀?
(4)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央政府今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你对此有何评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宏观论述题一般都与当年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强化、冲刺阶段,尝试以专题的方式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予以罗列,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理解。在整理宏观经济热点问题中,查看相关的论文,特别是知名学者的论文,将论文相关内容进行归纳,以便于考试作答。
答:(1)通货膨胀是指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2)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简记为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简记为PPI)。居民最关心的是CPI,即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目前,我国CPI统计中包括八大类商品,分别是: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个人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CPI反映的是,对普通家庭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不同时期的花费具有的差别。例如,若2010年一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2000元,而2013年购买同一组商品的费用为2400元,那么该国2013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以2010年为基期)为:CPI=(2400/2000)×100%=120%,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20%。
(3)通货膨胀是一个到处扩散其影响的经济过程,每一个公民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这里主要从两方面来考察其效应: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①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在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②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表现在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致失业。这里讲的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正是由于通货膨胀有以上的对每个公民和经济总体的效应,所以经济学家普遍关心通货膨胀问题。
(4)2007年12月份,我国消费价格上涨远高于11月份,增幅达6.5%。2007年全年,我国通胀预期指数已从原先的1.8%上调至4.5%。从2007年6月份起,CPI连续3个月持续走高,信贷过度增长和股市投机,导致流动性过剩。
为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我国采取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的政策搭配。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出台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和政府买入与支出方式,如取消或降低了部分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等;货币政策方面,2007年全年,我国一共上调了十次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率,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和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通过实施这些紧缩性的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的抑制,有助于我国经济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