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山大学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详解]
微观经济学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假设一种物品为吉芬商品,那么,当该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应该有( )。
A.替代效应为正值,收入效应为负值,并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B.替代效应为正值,收入效应为负值,并且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
C.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并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D.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并且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解析】低档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其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以致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如果X和Y两种商品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1.5,那么( )。
A.X和Y是替代品
B.X和Y是互补品
C.X和Y是劣质品
D.X和Y是正常商品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值来判断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若需求交叉价格弹性εXY>0,则商品X与Y为替代品;若εXY=0,则商品X与Y相互独立,即两种商品无关系;若εXY<0,则商品X与Y为互补品。
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 )。
A.MC≥AV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B.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C.AVC>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D.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解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仅是在平均可变成本AVC上方的那一段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时,厂商的产量为0。
4若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的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则预算线( )。
A.也不变动
B.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C.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D.可能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也可能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设收入为m,则预算线方程可表示为PXX+PYY=m。当PX和PY按相同比例上升,收入不变时,预算线斜率-PX/PY不变,截距m/PX和m/PY同比例减小,所以预算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5众所周知,女士用的国际顶级名牌手袋的价格不菲,而且跟大众品牌的手袋不同,名牌手袋一般不会降价促销。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名牌手袋不降价促销的原因在于( )。
A.由于存在正的连带外部效应
B.由于存在负的连带外部效应
C.由于存在攀比效应
D.由于需求价格弹性为正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负的连带外部效应即虚荣效应,是指消费者的商品需求量随着其他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拥有某种虚荣商品的人越少,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名牌手袋重视的是稀有,一旦降价之后大部分人都能拥有的话,名牌手袋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A项,正的连带外部效应的例子是攀比效应。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B.边际收益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C.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
D.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解析】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减有密切关系:由于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要维持产出不变,以一种要素来替代另一种要素,则第一种要素的必要投入会越来越多,即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7当某厂商以最小成本生产出既定产量时,那么该厂商( )。
A.总收益为零
B.一定获得最大利润
C.一定未获得最大利润
D.无法确定是否获得最大利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当厂商在既定产量下以最小成本进行生产时,表明厂商已经获得了最大利润。如果未能获得最大利润,那表明成本还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并不是最小成本。
8某厂商的产量为500单位时,平均成本是2元,当产量增加到550单位时,平均成本是2.5元,在这个产量变化范围内,边际成本( )。
A.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并在数值上大于平均成本
B.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并在数值上小于平均成本
C.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数值上大于平均成本
D.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数值上小于平均成本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解析】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边际成本就会把平均成本拉下;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边际成本就会把平均成本拉上。因此,在平均成本上升的阶段,边际成本是上升的,并且在数值上大于平均成本。
9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 )。
A.同质的
B.有差异的
C.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异的
D.以上都不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解析】按产品特征,寡头行业可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在纯粹寡头行业,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是同质的,例如钢筋、水泥等行业;在差别寡头行业,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例如汽车、冰箱等行业。
10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 )。
A.水平相加
B.垂直相加
C.算术平均值
D.加权平均值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其原因在于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存在非竞争性。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每个消费者消费的都是同一商品总量,因而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同。另一方面,对这个总消费量所支付的全部价格,却是所有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总和。
二、作图、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政府经常鼓励人们多消费某种特定的物品(如教育)。一种办法是给予从量补贴;另一种办法就是派发只能消费特定商品的商品券。
(1)请画图说明补贴与商品券对消费选择的影响。
(2)如果要使得那些本来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选择该商品的消费者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那么补贴和商品券两个计划,实施哪个更有效。画图说明并解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中山大学“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考卷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是注重考察考生画图分析能力,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多画图,并尝试着用图形来分析。
答:(1)画图说明补贴与派发商品券对消费选择的影响
从量补贴是政府根据消费者所购买商品数量来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如果某特定商品原价为p1,对每一单位商品补贴为s,则对于消费者来说,该商品的价格就为p1-s。价格下降,会使预算线变得比较平缓,如图1(a)所示。由于给予补贴,消费者效用水平提高,会增加对两种商品的消费。
图1(a) 补贴对消费选择的影响
当实行派发商品券时,由于商品券只能用于消费特定商品,消费者可以花在其他商品上的最大金额没有变化,如图1(b)所示。此时,消费者会选择在拐点进行消费,是一个角点解。
图1(b) 派发商品券对消费选择的影响
(2)派发商品券更有效。理由如下:
派发商品券,由于消费者只能用派发的商品券购买指定的商品。在此限制条件下,那些本来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选择该商品的消费者会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与之相对应,如果给予从量补贴,消费者会偏向于将此补贴用于购买所偏好的商品,较少用于购买那些本来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选择的商品。
2请画图说明在下述不同的市场结构下,最低工资法对失业的可能影响。
(1)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
(2)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垄断。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实施最低工资法是否会导致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状况。记住一点:分析买方垄断市场时,买方垄断厂商的最优要素使用量不是根据要素供给曲线和要素需求曲线的交点确定的。
答:最低工资法是制定的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高于现行的均衡工资,则劳动供给会超过劳动需求。如图2(a)所示,当工资水平为wc时,劳动力市场实现了供求均衡,劳动力需求量为Lc。如果政府规定最低工资为w,则需求量减少为Lmw,此时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
图2(a) 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2)如果劳动力市场由买方垄断厂商支配,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规定最低工资实际上很可能会增加就业量。
图2(b) 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垄断
如图2(b)所示,在买方垄断情况下,均衡工资为wm,均衡就业量为Lm,小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量。如果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等于竞争性市场上的均衡工资,那么,“买方垄断厂商”就可以按不变工资wc雇用工人。由于它支付的工资率现在独立于它雇用的工人数量,所以,它要到边际产品价值等于wc时才不会再增雇工人。这就是说,它雇用的工人数量,与它面临竞争性劳动市场时雇用的工人数量相同。所以当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垄断时,最低工资法会增加就业。
3请从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简单说明“无形之手”的原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整个微观经济学都是来论证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只是随着微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看不见的手”有了更严谨的表达。本题事实上分析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
答:“无形之手”也就是“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著名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无形之手”的论述是:
“一般地,他确实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他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收益。但是,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中一样,他受一只无形之手的引导去促进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却往往使他能够比真心实意要促进时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福利经济学采用帕累托最优标准来衡量资源配置的最优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帕累托最优包括三个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一般性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满足)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将使经济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完全竞争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分别说明如下: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既定不变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极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既然相同商品的价格对所有消费者都是等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即MRSAXY=MRSBXY,其中A、B分别表示两个消费者,X、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的生产者都是相同的,既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何一组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的价格比率。既然相同要素的价格对所有产品的生产者都是等同的,那么,每一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产品的生产来说,任何一组要素的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即MRTSXLK=MRSYLK,其中L、K表示用来生产商品X和Y的两种生产要素。
(3)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此,对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必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TXY=MRSAXY=MRSBXY。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能够实现为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三、计算题(共2题,第1题15分,第2题10分,共25分)
1假定一家垄断厂商面对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分别为:P1=100-Q1和P2=180-3Q2,该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20+0.75Q2,其中P代表产品价格,Q代表产品数量。
(1)如果这两个市场是分割的(没有贸易往来),那么该厂商会实施怎样的定价策略?该厂商在每个市场上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是多少?总的利润为多少?
(2)如果这两个市场是相通的(存在自由贸易),那么该厂商会实施怎样的定价策略?该厂商总的需求曲线是什么?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是多少?总的利润为多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关于三级价格歧视的计算题,可以先将MR和MC分别计算出来,然后直接套用MR1=MR2=MC,来进行求解。另外,考生还可以通过构造利润等式,利用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运用数学方法直接求解。
答:(1)当这两个市场是分割的,垄断厂商可以对这两个市场单独定价,也就是三级价格歧视,以获得最大利润。
由两个市场的反需求函数可得出各自的边际收益,即有:MR1=100-2Q1,MR2=180-6Q2。
由成本函数可得出边际成本为:MC=1.5Q=1.5(Q1+Q2)。
由于在每一个市场上,边际收益都等于边际成本,所以可得以下方程:
100-2Q1=180-6Q2=1.5(Q1+Q2),解得:Q1=Q2=20。
将需求量代入各自的反需求函数,可得:P1=80,P2=120。
因此该厂商在两个市场的销售量都为20,但在第一个市场的销售价格为80,在第二个市场的销售价格为120。
故总利润π=P1Q1+P2Q2-TC=2780。
(2)如果这两个市场是相通的,则垄断厂商只能制定一样的价格,即P1=P2=P。根据反需求函数可得出需求函数为:Q1=100-P,Q2=60-P/3。
则总需求函数为:Q=Q1+Q2=160-4P/3,反需求函数为:P=120-3Q/4。
由反需求函数可得出边际收益,即有:MR=120-3Q/2。
根据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MR=MC,解得:Q=40。
将销售量代入反需求函数,可得:P1=P2=P=90,Q1=10,Q2=30。
因此该厂商在两个市场的销售价格都为90,但在第一个市场的销售量为10,在第二个市场的销售量为30。
故总利润π=P1Q1+P2Q2-TC=2380。
2甲、乙两个学生决定是否打扫宿舍。无论对方是否参与,每个参与人的打扫成本都是8,而每个人从打扫中的获益则是5乘以参与人数。
(1)请用一个博弈简单描述上述情景。
(2)找出该博弈的所有纳什均衡。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用一个特定的例子来考察博弈论相关内容,涉及到“纳什均衡”“囚徒困境”等知识点。博弈论相关内容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是一些重要概念,如占优策略均衡、纳什均衡、囚徒困境、以牙还牙等,建议考生掌握,容易出考题,特别是名词解释。
答:(1)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当甲乙都参与时,每个人的收益均5×2-8=2。
②当甲参与乙不参与时,甲收益为5×1-8=-3,乙收益为5×1-0=5。
③当甲不参与乙参与时,甲收益为5×1-0=5,乙收益为5×1-8=-3。
④当甲乙都不参与时,每个人的收益均为0。
具体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博弈的收益矩阵
(2)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甲乙都不参与打扫宿舍,这一均衡解也是占优策略均衡。从参与人甲的角度看,不论参与人乙参与不参与打扫宿舍,不参与打扫宿舍都是参与人甲的较好的选择。同样的情形,从参与人乙的角度看,不参与打扫宿舍也是参与人乙的较好的选择。所以,这是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双方都没有动力去改变这一局面,最后谁都不去打扫宿舍。
可以看出,如果甲乙两人都参与打扫宿舍,则他们的境况就要比在其他选择下更好一些。(参与,参与)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策略组合,而(不参与,不参与)则是帕累托低效率的策略组合。双方从自己的理性出发选择的最优策略,从社会看来是最糟糕的策略。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5分×4=20分)
1自动稳定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作答时,先给出概念(可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给出的概念),再指出自动稳定器的原理机制,最后指出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实施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必要性。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缴纳的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供给学派经济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后,供给学派兴起,强调从供给角度,而不是需求角度来调节经济运行。与此概念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拉弗曲线,也容易出考题。另外,由此知识点引申出发,可以出一道简答题:凯恩斯主义的减税与供给学派的减税有什么本质区别?
答: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局面时,供给学派兴起。供给学派把经济分析的着眼点放到刺激生产即供给方面,认为刺激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因为累进税制的高税率政策会严重挫伤企业主的经营积极性,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劳动者工作热情低落,从而使生产和就业停滞,并由此导致“滞胀”。只有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进而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工作和经营积极性,才能使生产率提高,并使政府课税基础扩大,税收总额随之增加,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也会消失。
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3李嘉图等价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李嘉图等价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该概念,一定要理解它的逻辑,掌握所谓等价是谁跟谁等价。
答: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如果政府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因此,这种政策不会鼓励消费者更多支出。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搞赤字财政的政策是无效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4三元悖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三元悖论分析的是,在开放经济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在决定汇率制度时受到一个事实的制约,即一国不能同时拥有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此知识点还可出简答、论述题,如:结合克鲁格曼提出的“三难悖论”(不可能三角形),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与发展前景。
答:三元悖论也称三难悖论,它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学的政策选择问题,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其中,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等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图3 三元悖论
如图3所示,一国不可能同时拥有自由的资本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一国必须选择这个三角形的一边,放弃对角。
二、计算推理(15分)
假设一个经济的商品市场由以下等式刻画:C=C+c(Y-T),T=tY,I=I-br+aY,G=40。货币市场均衡由以下LM曲线表达:
(1)推导商品市场均衡IS曲线方程,简要说明IS曲线斜率的影响因素对IS曲线斜率的影响。
(2)推导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简要说明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对政府支出乘数的影响。
(3)推导货币政策乘数的表达式,简要说明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对货币政策乘数的影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题侧重于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的数理推导,考察考生的数理分析能力。这种分析方法在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多次予以运用,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掌握这种分析方法。
答:(1)IS曲线是能使计划支出等于收入的利率与产出水平的各个组合形成的曲线。根据总需求函数表达式可得IS曲线方程的表达式,即:
由此可得IS曲线的表达式为:
其中:
从IS曲线方程可以看出,IS曲线斜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b和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政府购买乘数αG,而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政府购买乘数αG又受边际消费倾向c、税率t和和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的影响。
具体来说,如果投资支出对利率非常敏感,即b较大,则既定的利率变动引起总需求的大幅度变动,进而引起均衡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变动,即IS曲线十分平坦。与此对应,如果b较小,即投资支出对利率不太敏感,则IS曲线相对陡峭。同时,税率t越高,边际消费倾向c和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越低,IS曲线越陡峭。反之,IS曲线越平坦。
(2)联立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即:
可得,均衡收入水平为:
由上式可知,当政府购买变动时,均衡收入的变动为:
即政府支出乘数为αG′=hαG/(kbαG+h),其中,αG=1/[1-c(1-t)-a]。
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对政府支出乘数的影响可以从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政府购买乘数表达式αG中看出。αG与a同方向变动。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越强,即a越大,收入增加一单位而引起的投资增加量就越多,则政府支出乘数就越大。
(3)由:
可知,货币政策乘数为:
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越大,αG越大,从而货币政策乘数越大。反之,货币政策乘数越小。
三、简述题(请基于相关宏观经济理论,并尽可能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实践回答下面的四个问题,每题10分,合计40分)
1.随着中国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预期通货膨胀似乎逐渐形成。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同比增长7.7%;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5%。你认为,截至到2009年前3个季度,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吗?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预期?预期通货膨胀可能会对宏观经济管理带来什么影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题要求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实践来做答,除了考察考生理论水平,还考察考生利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宏观经济实践的能力。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阶段,特别是冲刺阶段,尝试以专题的方式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予以罗列,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理解。
答:(1)截至到2009年前3个季度,中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根据调查,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5%,无论是居民消费价格还是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了下降,所以很明显我国2009年前3季度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2)中国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原因
我国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外部输入性因素。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比如石油、铁矿石、粮食,这些价格上涨必然传导到国内,使得国内出现通货膨胀预期。
第二,流动性问题因素。由于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规模新增贷款的投放,使得流通中的货币相对过多,必然会引起一种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我国农业太薄弱,造成大蒜、绿豆等农作物被国际游资炒作。
第三,政府投资积极性过热成为最致命的通货膨胀因素。受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投资需求旺盛,造成通货膨胀预期。
(3)预期通货膨胀可能会对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是导致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并可能造成通货膨胀螺旋式的上升。比如,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等)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
这种预期引起对产品和资产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此类资产价格加速上涨。而这些产品或资产的价格一旦形成上涨趋势,会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从而进一步加大购买需求,导致通胀的螺旋式上升,给宏观经济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和不可预测性。
2如何按照收入法核算GDP?按照收入法核算,近年来,中国GDP的构成大致如何、面临什么挑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考题的答案可参见王则柯《图解宏观经济学》第1章“宏观经济现象鸟瞰”例3,对此有相应的介绍。考虑到“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考题的特色,建议考生一定要多看看《图解微观经济学》和《图解宏观经济学》两本参考书目。
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个意思: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由于经济中会生产出各不相同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因而,在商品和服务形态上,是无法将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加来得出GDP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只能把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③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④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⑤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所以是一个地域概念。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
(2)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①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
②按照收入法,中国GDP的构成分析
在中国,经济体的总收入被分解为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a.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也包括实物形式;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b.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出,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c.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
d.营业盈余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因此,有如下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面临的挑战
中美两国按照收入法核算GDP,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中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大致稳定在50%。在美国,工资收入所占比重大致稳定在65%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有点低,经济增长过程中民众并没有获得同等的福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国内消费支出的扩大等。
另外,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也是有局限性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四是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五是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3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国际收支平衡。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中国的国际收支为什么不平衡?中国可否短期内改变这种不平衡?给出你的判断及其理由。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从近几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来看,各高校特别是名校越来越偏向于出相关的理论联系实际题,要求学员利用所学的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全球经济热点问题,比如美国次债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这一类型的考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员具备必要的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直觉。建议考生在整理宏观经济热点问题中,查看相关的论文,特别是知名学者的论文,将论文相关内容进行归纳,以便于考试作答。
答:(1)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即:净出口=净资本流出。国际收支平衡,即既无逆差,又无顺差,就是指不依靠调节性交易,而仅以自主性交易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的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2)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来自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的原因是我国储蓄-投资的不平衡,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较强。
(3)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经济双顺差的格局并没有改变。进入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但中国国内高储蓄率以及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经常项目的顺差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与金融项目虽然起伏较大,但顺差格局依旧没有改变,这是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吸引外资的政策决定的。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短期内改变这种不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这种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结构性的。
4Solow模型为什么存在稳态?请画出经济体处于稳态时的Phillips曲线。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新古典增长理论是考试重点,也是考试难点,考生一定要多加重视。作答时,先结合Solow模型的假定分析经济体最终收敛到稳态的原因,再分析稳态时对应的Phillips曲线形状。
答:(1)Solow模型存在稳态的原因
Solow模型之所以存在稳态,原因在于假定要素边际产出率递减,规模报酬不变。
图4 索洛模型
如图4所示,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对应的生产函数y=f(k)斜率递减,导致储蓄曲线sy最终肯定与投资需求曲线(n+d)k有一个交点,从而确定一个稳态。在C点,与人均资本k*相关联的储蓄,恰好与必需的投资相一致,此时经济达到了稳态。如果储蓄sy超过(n+d)k,导致人均资本上升,人均收入上升;反之,如果sy不足补充(n+d)k,则人均资本下降,人均收入下降。
(2)经济体处于稳态时的Phillips曲线
经济体处于稳态意味着经济体达到均衡,保持稳定的状态运行,此时失业率也将固定不变。如图5所示,经济体处于稳态时,Phillips曲线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垂直线。
图5 经济体处于稳态时的Phillips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