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12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9年中山大学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详解]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选择题(2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号。)

1已知商品X的价格为8元,商品Y的价格为3元。若消费者购买5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此时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0和14,那么为获得效用最大化,该消费者应该(  )。

A.停止购买两种商品

B.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

D.同时增加对两种商品的购买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解析】题中MUX/PX=20/8<MUY/PY=14/3,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X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小于购买商品Y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所以理性的消费者会减少对商品X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Y的购买量。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消费者的总效用是增加的。当X、Y的数量调整至MUX/PX=MUY/PY时,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即满足消费者均衡。

2国内儿童奶粉市场由国内品牌奶粉和进口品牌奶粉构成,由于近期国内品牌奶粉爆出含有三聚氰胺有毒化学成分,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由此引起的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没有变化

D.不能确定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由于国内品牌奶粉与进口品牌奶粉互为替代品,则国内品牌奶粉的低质量会使国内消费者对奶粉的需求从国内品牌奶粉部分地转移到进口品牌奶粉上。价格以外的因素导致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3以下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

A.收入效应总是正的,替代效应总是负的

B.收入效应总是正的,替代效应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

C.替代效应总是正的,收入效应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

D.替代效应总是正的,收入效应总是负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无(本题选项有误)

【解析】根据斯勒茨基分解法,替代效应总是负的,与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收入效应的符号取决于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低档商品。

4某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从水平线变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  )。

A.有厂商进入该行业

B.完全竞争被不完全竞争所取代

C.厂商间的竞争趋于激烈

D.原厂商退出了该行业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当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时,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叠,为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当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时,说明厂商能利用产量来影响价格,即市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此时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5一个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的“停业点”在下述哪一种情况下发生?(  )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

C.平均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D.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解析】厂商在决定短期是否停业时要考虑停业与不停业两种策略下厂商利润的大小。短期内,当厂商不生产时,利润为负的总固定成本。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平均可变成本达最低点,厂商生产的利润也为负的总固定成本。因此,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交点为短期停止营业点。

6垄断竞争厂商达到长期均衡时,以下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厂商的利润为零

B.该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有效的

C.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

D.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SMC,AR=LAC=SAC。在长期均衡产量上,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即P=SAC,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是,该均衡状态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有效,因为垄断竞争存在效率损失,这体现在垄断竞争厂商存在过剩的生产力。

7美国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对美国购买者索取的价格往往要高于对亚洲国家购买者索取的价格,这种现象属于垄断厂商的(  )。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三级价格歧视

D.没有价格歧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解析】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即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制定一个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本题中,美国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对两个分割的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属于三级价格歧视。

8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够成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

A.不使其他人受损就不能使某人受益

B.每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每个人都处在其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解析】A项是帕累托最优的定义,BC两项都是交换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的条件,也都是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只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是帕累托最优。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B.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策略均衡

C.占优策略均衡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在针对其他参与者的某个特定策略而做出最优反应

D.纳什均衡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在针对其他参与者的最优反应策略而做出最优反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解析】占优策略均衡中,不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何种策略,每个参与者都会选择其自身的最优策略。

10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不愿意购买医疗保险,而往往是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更愿意购买医疗保险,这种现象属于(  )的情况。

A.逆向选择

B.道德风险

C.信号传递

D.以上都是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解析】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在本题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疗保险公司并不知道投保人具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只能按照平均健康状况水平来设置保费。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健康状况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将退出保险市场,不再投保;而身体健康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更愿意选择投保,这个过程正是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过程。

二、解释、计算、作图题(共55分)

1结合成本曲线用三种方法对生产者剩余进行图示,并用数学或文字表述其含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生产者剩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别容易出考题,特别是名词解释。本题答案可参见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22章,重点是从生产者剩余的概念进行分析。

答: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卖价与他实际获得的产品卖价的差额。其原因在于:在生产中,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总是有利的。这时,厂商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特别地,生产者剩余等于利润加上固定成本。结合成本曲线,生产者剩余可用以下三种方法予以表示:

(1)收益扣除可变成本

生产者剩余等于收益扣除可变成本。即图1(a)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即为生产者剩余。用数学公式表示为:生产者剩余=py-cv(y)。其中,p为该商品的市场价格,y为该商品的产量,cv为该商品的平均可变成本。

图1(a) 收益扣除可变成本

(2)价格曲线以下、边际成本曲线上方的面积

边际成本曲线以下的面积表示总可变成本。因此,从收益面积中减去边际成本曲线以下的面积,就可以求得生产者剩余,如图1(b)中阴影面积所示。

图1(b) 边际成本曲线上方的面积

(3)供给曲线左边的面积

在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以前的部分,为收益扣除可变成本部分;在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以后的部分,为边际成本曲线上方的面积,如图1(c)所示,即生产者剩余为供给曲线左边的面积。

图1(c) 供给曲线左边的面积

生产者剩余的意义: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其实都是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其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消费者剩余是买者在购买过程中从市场上获得的收益;生产者剩余是卖方在出售过程中获得的收益。生产者剩余和效用论中所分析的消费者剩余这两个概念通常被结合在一起使用,它们被广泛地运用于有关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问题的分析之中。

2两个企业生产同质产品。市场需求函数为p(Y)=50-Y,其中Y=y1+y2。两个企业的边际成本都为零。

(1)计算古诺(Cournot)均衡中的价格和每个企业的产量。

(2)计算这个行业的卡特尔(Cartel)产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寡头市场模型,如古诺模型、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价格领导模型等,一定要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建议在复习过程中,多做类似考题,提高解题速度。

答:(1)对于厂商1而言,其利润函数为:π1=py1-C1=(50-y1-y2)y1-C1,C1为常数,因为其边际成本为零,故成本只有不变的固定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y1=(50-y2)/2

同样的方法可得出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y2=(50-y1)/2

联立两式可得:y1=y2=50/3,市场价格为:p=50-y1-y2=50/3。

所以古诺均衡中的价格为50/3,每个企业的产量都为50/3。

(2)两个厂商共谋组成卡特尔,他们会谋求利润总和的最大,而不是每家厂商只求自身利润的最大。于是,问题就变成为:

即: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y=50-2y=0,求得均衡产量为y*=25。

所以这个行业的卡特尔产量为25。

3假定市场需求是P=55-2Q,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其成本函数为C=100-5Q+Q2

(1)求厂商的最优产量、利润以及对应的消费者剩余。

(2)如果政府想最大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剩余,那么政府应该设定的最高限价是多少?简单说明理由。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不难,重点是第二小问,政府如何使得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最大化,条件是P=MC,即竞争性市场的均衡状态。另外,垄断低效率的图形分析一定要掌握,建议多画图。

答:(1)已知P=55-2Q,则MR=55-4Q。已知成本函数C=100-5Q+Q2,则MC=2Q-5。根据利润极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有:55-4Q=2Q-5,解得:Q=10。

把Q=10代入需求曲线,可得:P=35。

利润π=TR-TC=PQ-C=35×10-(100-5×10+102)=200。

消费者剩余:

所以厂商的最优产量为10,利润为200,对应的消费者剩余为100。

(2)当P=MC时,经济是最有效率的,此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剩余最大。即应满足:55-2Q=2Q-5,解得:Q=15。把Q=15代入需求曲线,可得:P=25。所以政府应设定的最高限价是25,因为此时政府采取的限价措施迫使厂商达到竞争性厂商所能达到的产量水平,社会福利是最高的。

4假设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1,x2)=min{ax1,bx2},收入为m,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

(1)求出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2)如果对商品1征收从量税t,请用图分析由此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如果政府采用收入所得税的方式得到上述的税收收入,那么与征收从量税相比,该消费者的境况是变好,变坏,还是没有变化?请给出解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根据给定的效用函数可判断两种商品为完全互补品,因此要结合完全互补品这种特例来进行分析。本题难在第三小问,可参见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5章,对税收类型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答:(1)根据题意可知这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品,所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在ax1=bx2时成立。将ax1=bx2代入预算约束p1x1+p2x2=m,可得出商品1和商品2的最优选择为:

(2)对商品1征收从量税t,则相当于将商品1的价格从原来的p1变为p1+t。如图2所示,绕着原先的最优选择点转动预算线得到与最终预算线平行的新预算线,此时新预算线上的最优选择与初始预算线上的最优选择完全相同——这意味着替代效应为零,需求变动完全归因于收入效应。

图2 完全互补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如果政府采用收入所得税的方式得到上述的税收收入,与征收从量税相比,该消费者的境况没有变化。分析如下:征收从量税后消费者的最优消费组合满足:

解得:

因此,政府的税收收入T=tx1=bmt/(ap2+bp1+bt)。

如果政府采取征收所得税的方式,则消费者的收入减少T,新的最优消费组合应满足:

解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完全互补品来说,不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征税方式,对消费者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5一个消费者,最初他是一个贷款人,在利率上升后,这个消费者是否会转变为借款者?在利率上升后,这个消费者的境况是变好,变坏,还是没有变化?请结合图形给出解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跨时期选择既是微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考点。在2012年考卷中,又考到此知识点:请画图说明一个借款者当利率上升以后是否一定还是一个借款者,并简要说明原因。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教材第十章有相关介绍,考生可翻看相关知识点予以掌握。

答:(1)在利率上升后,这个消费者不会转变为借款者,必定还会选择做一个贷款者。分析如下:

图3 跨时期选择

如图3所示,消费者最初是一个贷款人,其消费束位于禀赋点的左边。利率上升使预算线绕禀赋点转动到一个更陡峭的位置。运用显示偏好原理可以得出,消费者一定不会移到禀赋点右边的新的消费点上去,新的最优消费束一定是初始预算集外面的一点,即它一定位于禀赋点的左边。所以,当利率上升时,这个消费者不会转变为借款者,必定还会选择做一个贷款者。

(2)如果消费者一开始是贷款者,在利率上升后,他决定仍然做一个贷款者,按照新的利率,他的境况一定会变好。这个论点可以用图3来说明。如果消费者仍然是一个贷款者,在初始消费的点上,消费者的禀赋是能够支付的起的,相同的禀赋条件下,消费者选择了新的消费点而不是原来的消费点,就证明,消费者的境况一定得到了改善。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20分,每个5分)

1人力资本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个概念有点偏,涉及到内生增长理论相关内容。作答时,先给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再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最后指出人力资本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答:人力资本指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人力资本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而对其进行的投资。人力资本的增长,特别是教育投资的增长,是过去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源泉之一。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包括对正规学校教育、电视教育、职前培训、在职训练、农业推广、成人识字,基本技能短期培训、职业市场信息传播、职业研究、营养卫生以及人口流动等等方面的投资。

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有相似之处:其关键都在于所进行的投资在经济上是否值得,即收益是否能有足够的数量超过成本;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都要计提折旧等等。另外,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也存在不同之处:人力资本不能出售,因而它不能像实物资本那样作为担保品;个人不能像实物资本的所有者那样将其风险分散化或多样化;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个人自身素质、智力和技能的提高,不可以脱离人身而独立存在。

经济学家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舒尔茨对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研究后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的增加。现在,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自然失业率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自然失业率是货币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由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这个概念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息息相关,因为长期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所以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垂直线。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是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3国际收支J曲线效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弹性法是分析国际收支失衡调整的一个重要理论,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特别容易出考题。作答时,先给出J曲线效应的概念,再指出为什么会存在J曲线效应。名词解释作答时,有图形的,一定要画图。

答:J曲线效应是指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趋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英文字母“J”相似,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4所示。

图4 J曲线效应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之所以存在J曲线效应是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计值,出口合同以本币计值,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仍没有大的变化,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在数量的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

4政策时滞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凯恩斯学派主张的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存在政策时滞。作答时,先给出什么是政策时滞,并区分开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种类型。

答:政策时滞是指政策工具对于政策目标的影响具有长期的和变化的滞后效应。所谓时滞是指从经济体遭受冲击到宏观经济管理当局采取行动影响政策目标的过程,通常有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指从经济体遭受冲击,形势发生变化,需要采取行动到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细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相对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较长。

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决策当局采取了行动,从政策工具到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它由社会的经济、金融条件决定。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长。

二、计算、简述题(40分,每个10分)

1生产函数Y=AKθN1θ,其中Y、K、N、A分别代表产出、资本、劳动和技术,常数0<θ<1。请回答下面问题:

(1)推导总产出和人均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

(2)结合(1)的结果,简述“人多力量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含义异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增长核算方程的推导这个知识点一定要掌握,特别是推导的方法(多次用到这种推导思路)。另外,利用增长核算方程来分析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应掌握分析方法。

答:(1)已知总量生产函数为Y=AKθN1θ,方程两边取对数得:lnY=lnA+θlnK+(1-θ)lnN

式求时间的全导数,可得:

 

式就是增长率的分解式。它的左端为产出的增长率,右端第一项为技术进步的增长率,第二、三项为参数与资本、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的乘积。

方程式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原始资料中Y、K、N均是离散的数据,所以,在时间间隔Δt较小时,可以用差分方程来近似代替式:

 

为了使方程的形式更加简练,可记:GY=(ΔY/Δt)/Y,GA=(ΔA/Δt)/A,GK=(ΔK/Δt)/K,GN=(ΔN/Δt)/N。则式可化为:GY=GA+θGK+(1-θ)GN,这就是增长率的分解式,即总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

设人均产出为y,则y=Y/N

式求时间的全导数,可得:

 

在时间间隔Δt较小时,可以用差分方程来近似代替式:

 

记GY=(Δy/Δt)/y,联立总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则式可化为:GY=GA+θGK+(1-θ)GN-GN=GA+θGK-θGN,即人均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

所以,总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为GY=GA+θGK+(1-θ)GN,人均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为GY=GA+θGK-θGN

(2)解释“人多力量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策含义

“人多力量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策的相同点是:劳动力和技术进步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多力量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策的不同点是:

因为劳动投入量增长率前面有系数(1-θ)(这一系数是小于1的),所以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技术进步的作用大。

就业人数越大,劳动的投入量就越大,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就业人数的增加,至多只能增加一国的产出总数,而无法提高人均国民产出,原因在于劳动要素投入存在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相对于劳动要素而言,技术进步既不会受到总量上的限制,也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劳动受到存量的限制,同时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这就决定了劳动要素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效应是递减的。

根据总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单调的,此即所谓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含义。通过将依靠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长久之计。

2设菲利普斯曲线为(Wt1-Wt)/Wt=-ε(u-u*),其中W、u、u*分别代表名义工资、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又假设:产出与就业成比例:Y=aN;价格为劳动成本的一个固定比例加成:P=(1+z)W/a。请回答下面问题:

(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和古典学派观点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条件推导总供给曲线。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可推导得出总供给曲线方程,这个知识点一定要熟练掌握。

答:(1)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古典学派观点主要是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皆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使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而迅速变动。在理论上排斥了失业存在的可能性,将实际中存在的失业归结为摩擦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且认为这两种失业存在的充分就业并不矛盾。新古典学派主张通货膨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提出了增长性赤字财政货币政策。

(2)推导总供给曲线

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将产出转变为就业,即奥肯定律。

将厂商索要的价格与其成本联系起来。这里采用的指导原则是:厂商按至少能补偿其成本的价格供给产品,即有:P=(1+z)W/a。其中,比率W/a称为单位劳动成本。厂商在劳动成本上再加上加成比例z来确定价格。

运用工资与就业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方程gW-πe=(Wt1-Wt)/Wt-πe=-ε(u-u*)表示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工资增长是预期价格上升和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间缺口的函数。奥肯定律则将失业缺口转换成推导总供给曲线所需要的GDP缺口(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差距)。方程P=(1+z)W/a中的价格-成本关系说明工资上涨率等于价格上涨率。将这几个方程综合到一起,可得到:

化简得:

把上述三个步骤结合起来,即可推导出一条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3假定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经济事实为道琼斯指数下降了80%、人均产出水平下降了30%、失业率从3%上升到25%、投资下降了85%、名义货币存量下降了25%、物价指数下降了20%和名义利率从6%下降到接近于0等。请画图分析这些事实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可参见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第19章“重大事件:萧条经济学、恶性通货膨胀和赤字”或王则柯《图解宏观经济学》第7章“总需求:IS-LM模型的应用”,特别是后面的这本书,上面有详细介绍。对于大萧条的成因,不同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一个共识是:不管是不适当的财政政策,还是不适当的货币政策,都使得大萧条更加严重。如果有迅速而强有力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就只是遭受一场衰退而不是创伤。

答:1929年10月的股市崩溃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对经济体的一次严重的负向冲击,可以用经典的IS-LM框架进行分析:先考察其对IS曲线的冲击,再分析对LM曲线的冲击,最后结合起来一起分析。

(1)“大萧条”对IS曲线的冲击

在股市崩溃的1921~1929年间,道琼斯指数一路上涨,股市异常繁荣,这反映在IS-LM模型中,经济体初始位于图5中A点。但是,1929年10月28日,道琼斯指数从298点下跌到260点,第二天继续下跌到230点,两天之内下跌了23%,比9月初的最高点更是狂跌了40%。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次典型的股市崩溃仍然是由股市投机泡沫破灭所致。

股市崩溃,不仅减少了经济活动主体的财富,而且增加了经济体的不确定。平均而言,消费者和厂商在股市上的财富蒸发了80%,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失业进而遭受没有收入的威胁。面对股市崩溃,消费者和厂商无能为力,除了恐慌就是被动地静观其变,并推迟消费和投资,这反映在IS-LM模型中,如图5所示,IS曲线将向左平移,经济体从A点运动到B点,从而导致产出从Y急剧下跌到Y*

图5 股市崩溃对IS曲线的冲击

股市崩溃所带来得到连锁反应,进而对IS曲线带来再次冲击。首先,在“大萧条”期间,银行面对存款逐渐流失的情况,不得不回收现有贷款,而那些无法从银行贷款的企业也无法从别的地方获得贷款来源,因此企业被迫取消投资计划,甚至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其次,“大萧条”期间,民众有通货紧缩预期。因此,“大萧条”期间,信贷渠道不畅和通货紧缩预期将会导致IS曲线进一步向左移动,如图5所示,经济体将从B点进一步运动到C点,从而导致产出进一步由Y*下跌到Y**

(2)“大萧条”对LM曲线的冲击

在“大萧条”期间,经济体的名义货币存量大幅下降了25%,但由于一般物价水平也同比下降了20%,因此实际货币存量并没有呈现大幅下降,只是略微减少。这意味着,股市崩溃对LM曲线的冲击较小,也即LM曲线只是略微左移。如图6所示,假定经济体的初始位置为A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股市崩溃后,LM曲线只是略微左移至LM′,产出水平从Y稍微下降到Y*

图6 “大萧条”对LM曲线的冲击

(3)小结

通过前面的分析,用IS-LM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了“大萧条”的成因,如图7所示,把股市崩溃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视为一次严重的负向冲击,随着总支出的大幅度下降,IS曲线大幅度向左移动;随着实际货币存量的略微下降,LM曲线也略微左移,最终结果是经济体的产出水平从初始点Y大幅度降低为Y*。事实上,如图8所示,IS-LM模型较好地揭示了“大萧条”的期间典型事实的内在逻辑。

图7 IS-LM模型与“大萧条”

图8 “大萧条”的期间典型事实的内在逻辑

4在中国如何度量失业?中国可否采用财政政策治理失业?如果可以,则应该如何治理,在治理中将面临哪些挑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王则柯《图解宏观经济学》第8章对“失业的度量”有相应的介绍。作答时,需结合我国实际统计方法进行作答。另外,作答时,应按照题干要求分步骤作答。

答:(1)中国如何度量失业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根据这一定义,失业者要符合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没有工作。

要度量失业,首先要度量一个经济体总人口中适合劳动的人口。世界各国一般根据年龄来界定,通常是把14周岁~65周岁界定为劳动年龄人口。在我国,男性16周岁~60周岁、女性16周岁~55周岁为劳动年龄人口。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年龄人口都是劳动力人口,其中在校学生、家务劳动力者、因病、伤残和服刑等不能工作的人员以及不愿工作的人员等不包括在内。从劳动年龄人口减去不在劳动力人口就是劳动力人口。就业者和失业者总和就是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称为失业率。

因此,可以总结如下:

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不同的国家,测量失业率的方法和口径有所差异。其中,我国一直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来测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我国政府决定,从2011年(十二五期间)开始,我国不再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而采用“调查失业率”这一指标。

(2)中国可否采用财政政策治理失业

就失业的类型来看,主要有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结构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等。宏观经济主要调整的是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调整总需求,从而调整周期性失业,供给政策调整结构性失业。所以,财政政策可以治理一部分失业,但是不能解决所有的失业问题,需要更多的手段和措施一同治理。

(3)我国如何治理失业以及治理失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劳动市场供求结构比较特殊。在高级复杂劳动市场上,高级人才比较稀缺;在中级劳动市场上,存在着结构性失业;在低级劳动市场上,存在着总体上供给过多,但在有些局部地区却严重缺乏。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通过财政政策,可以调整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调整周期性失业,比如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举债的方式扩大政府开支。主张政府承担公共事业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政府还应对私人进行订货和贷款,通过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以便提高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政府还应对各个产业和地区进行宏观调控,使各个产业和地区平稳发展,避免产生大波动从而减小更大范围的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如果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较快,就可能比较经常和较大幅度地引发自然失业。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来缓解结构性失业。

总之,对于处于转轨过程中的我国经济来说,劳动力市场条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力度加大,都会导致自然失业率的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具有较高的并且继续升高的自然失业率,表明单纯依靠宏观反周期政策不能完全消除或缓解失业现象。

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要求综合以下一系列政策手段:

改变劳动力供给状况减少失业。失业的存在首先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另外就是劳动力的结构与需求不相称。其治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控制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延长每个劳动者接受教育年限、控制人口的增长;为失业者或易受失业威胁的劳动者提供帮助,比如可通过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力要素供求双方提供信息、通过政策和舆论手段,使全社会关心失业职工;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适应。

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扩大就业岗位。寻找多元化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既是治理失业的战略选择,也是使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通过直接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一方面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搞建设项目,另一方面通过银行贷款投资建设项目。但后者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和比例。b.通过民间投资,刺激经济的增长。民间投资是指资金所有者用自有资金投资项目、买股票债券等。国家应鼓励提倡民间投资,尤其是鼓励支持失业人员自筹资金兴办实业,创办个体私营合伙企业,广开就业渠道。c.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增长。为了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其优化配置,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建立适度的失业保障体制。根据自然失业率理论,就业水平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水平所决定的。从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不难发现,充分的社会保障起到了社会“减震器”的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保证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建立多层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是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规避风险、减少社会震荡、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证。

三、综合论述(15分)

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

材料2:人民币/美元1月期与一年期远期汇率图。

材料3:我国外汇储备在2007年以来急剧异常增长。

材料4:2002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铅、锌、钢铁和粮食等价格增长了2~5倍。

问题1.从“民工荒”简要说明,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应该适用哪个“总需求-总供给”的分析框架,为什么?

问题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2007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成因。

问题3.有人说,治理目前通货膨胀,应该提高供给。你对此有何评价?你觉得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来解决当前经济问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类型考题很活,既考察考生理论功底,也考察考生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阶段,特别是冲刺阶段,尝试以专题的方式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予以罗列,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理解。

答:(1)“民工荒”涉及劳动力市场的非出清情况,所以应该选择AD-AS模型的分析框架。

结合AD-AS模型,说明我国近期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各种资源环境、消耗加大,经济增长依靠扩大要素消耗,外延式发展方式明显,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较为突出,与此同时,总需求仍然不足,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经济增加的主要努力方向。在总需求构成方面,也存在着不合理因素,经济增长多年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净出口,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不快,结构不优,在扩大内需,增加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方面,需要把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协同拉动。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处于凯恩斯总需求与总供给状况,AD-AS模型中AD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AS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当扩大总需求时,AD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由于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活力还有待于进一步释放,没有引起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2)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2007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有:

货币供给量大于实际需求量。弗里德曼认为,任何通货膨胀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之一便是货币发行过多。正如材料3所示,我国外汇储备在2007年以来急剧增加,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中央银行被动地进行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在银行体系内形成过多的流动性,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

需求拉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货币发行过多只是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一种因素而已,其他途径还有:a.由于人民币低估导致我国的出口品相对价格偏低,导致外需过旺而拉动国内价格上升;b.城市化进程固定资产投资过度膨胀,导致投资拉动型价格上升;c.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导致包括粮食、食品和耐用消费品等价格上升;d.2007年以来,我国GDP保持了10%以上的高位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总体性需求的上涨。

成本推动型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供应短缺以及相应的各种成本急剧上涨,具体体现在:a.房地产市场趋热导致土地价格的上涨。b.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刘易斯拐点”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材料1揭示的“民工荒”现象可为之佐证。c.由于美元贬值、投资资本以及气候等原因导致各种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如材料4所示。d.由于节能环保政策的出台,企业的环境成本增加。e.农业机会成本以及实际成本的上升导致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结构性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目前的价格上涨问题自2007年以来都具有结构性上涨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相对价格的上涨,表现在:a.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导致结构性失衡,即全球分工体系的调整导致大量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从而导致中国的原材料以及相应的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和贸易品价格急剧上升,戏称为“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b.中国经济改革在关键要素价格滞后的情况下,随着管制的逐步放松,以前隐匿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密集使用部门的产品成本急剧上涨;c.中国工业化、国际化以及城市化的非平衡性,使得相对价格的调整不可避免。

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目前的通货膨胀不是中国经济所特有的,全球都面临着结构性价格上涨的问题。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国际的通货膨胀因素也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输入国内:a.大量的“双顺差”将国际流动性输入中国;b.国际石油和原材料等价格的暴涨通过大量大宗商品的进口输入中国;c.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的涌入,如材料2所示。

(3)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以拉弗等为首的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在于损伤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供给学派认为,治理通货膨胀,摆脱滞胀困境的根本在于着力增加生产和供给,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纯依靠紧缩总需求引起衰退的负面效应。增加生产和供给的关键措施是减税,提高人们储蓄和投资能力与积极性;改善劳动市场机构的人力资本政策也是针对供给方面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这种从总供给角度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总供给的增加在短期内可能并不能奏效,诸如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甚至可能继续助长投资和消费需求,进而导致需求相对过剩的程度更甚。

此外,从以上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成因分析可以看出,既有总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总供给方面的因素,还有结构性和输入性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增加供给的政策,可能很难将通胀问题解决,而是需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治理货币发行过多的通货膨胀,就需要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控制货币发行量,与实体经济需要量保持一致。

治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不仅需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需通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完善,从紧的产业政策抑制国有和地方的投资需求等措施进行总需求调控,这是中国通货膨胀治理的关键环节。

治理结构性价格上涨需要与一般的措施相区别:第一,应该看到这些价格上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政府和民众需要适当提高对此类通胀的容忍度;第二,应当解决经济长期性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利用放松要素价格管制、减税、稳定汇率等措施,纠正目前价格体系中面临的各种扭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根治价格上涨的隐患。

治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全球经济合作,参与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另一方面,中国需要改变目前汇率政策、外汇管理政策和贸易政策,以调节目前过度失衡的国际收支状况,同时推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减少对初级原材料进口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