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版概论
第一节 出版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是( )。[2014年真题]
A.作者、编者、读者
B.策划、审读、编辑加工
C.编辑、复制、发行
D.编辑加工、整体设计、校对
【答案】C
【解析】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也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2不能用于出版的作品是( )。[2017年真题]
A.设计图稿
B.舞蹈录像
C.建筑模型
D.说唱录音
【答案】C
【解析】“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等等。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就没有这种可能。虽然对这类作品进行描绘或拍摄所产生的结果可以成为出版的前提,但它们已经是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不是建筑作品或模型作品本身。所以,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是指那些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
3关于出版活动,说法错误的是( )。[2015年真题]
A.开展出版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备精神文化资源
B.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
C.出版活动能推进文化创新
D.在出版活动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只负责精神产品的生产,不涉及物质产品的生产
【答案】D
【解析】D项,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既是文化产品又是文化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既负责精神产品的生产,又负责物质产品的生产。
A项,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①精神文化资源;②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③市场资源;④流通传播资源。
B项,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这三个基本阶段组成。
C项,出版事业是进行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
4下列行为中,属于正规出版活动的是( )。[2014年真题]
A.研究员李某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物价涨跌原理》一文
B.大学教师王某在参与编辑的学报上发表自己的一篇论文
C.编辑张某把自己的作品印了5000册,以每册20元的价格卖出
D.公司职员郭某购得新加坡出版的《天地》一书,将其自费印刷500册,分送亲友
【答案】B
【解析】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B项具备出版活动的三个要素。
5出版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的( )实现的。[2018年真题]
A.创利功能
B.设计功能
C.开发功能
D.文化功能
【答案】D
【解析】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出版业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6下列有关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影响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2007年真题]
A.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B.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C.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D.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出版活动的作用逐渐缩小
【答案】D
【解析】D项,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产生出版活动;只有当社会经济有充分的发展时,才会造就巨大的出版物市场,所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使出版活动的作用缩小,反而会增大。
7在我国当代,具有法律依据的“出版”定义是( )。[2002年实务真题]
A.出版就是书面作品的选择、制作与发行
B.出版,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
C.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
D.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变成出版物的过程
【答案】B
【解析】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8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作品”是指( )。
A.文字作品等
B.所有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C.作者投寄的稿件
D.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定义,“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等等。
9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不包括( )。
A.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B.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D.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自古以来,出版物就是记载、传播、交流、传承文化成果的主要载体。出版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的文化功能实现的。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包括:①对政治发展的影响;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④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
1我国古代把出版活动称为( )等。[2016年真题]
A.梓行
B.捺印
C.雕印
D.版印
E.拓印
【答案】ACD
【解析】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人们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等。
2根据当今出版工作实际来分析,将“用机械或化学之方法印刷图书”作为“出版”的定义,其不妥之处在于( )等。[2009年真题]
A.未提“以读者为中心”
B.缺少编辑环节
C.“印刷”不足以概括各种复制手段
D.未提作者的创作
E.只讲图书,未提及其他出版物
【答案】BCE
【解析】B项,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进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作品。CE两项,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是指那些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用机械或化学之方法印刷图书”此种定义缺少编辑环节,复制手段概括不足,而且对作品的定义范围只限于图书,过于狭隘。
3关于出版活动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2016年真题]
A.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出版活动
B.只有当社会经济充分发展时,才会造就巨大的出版物市场
C.出版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出版能传递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E.出版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
【答案】ABCD
【解析】AB两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全社会出版物需求总量的增长。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国家与个人都富裕了,才有可能拿出更多的货币用于购买出版物。CD两项,出版活动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表现为:①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②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出版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①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②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③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E项,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包括汇率、利率、信贷、价格等,不包括出版。
4出版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 )等。[2018年真题]
A.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B.出版发展的程度决定社会文化的先进程度
C.出版能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
D.出版能促进文化交流
E.出版是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
【答案】ACD
【解析】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出版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属于社会文化,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状况息息相关。社会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出版活动既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而与其他文化活动发生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通过文化传播,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主要包括:①增进文化积累;②推进文化创新;③促进文化交流;④优化文化选择。
5下列各项中,( )不能构成出版的前提。
A.口述作品
B.美术作品
C.建筑作品
D.模型作品
E.音乐舞蹈作品
【答案】CD
【解析】作品是进行出版活动的前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定义,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过程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就没有这种可能。
6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包括( )等。[2006年实务真题]
A.文字作品
B.口述作品
C.影视作品
D.建筑作品
E.摄影作品
【答案】ABCE
【解析】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经过编辑加工、复制在某种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而得以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ABCE四项作为作品,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出版物。D项,建筑作品虽为作品,却不能经过编辑加工、复制,进而发行。
7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产生的影响有( )。[2006年真题]
A.催生了出版物的新类型
B.使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日益普遍
C.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任何作品都能以各种出版物的形式出版
E.出版业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ACE
【解析】B项,线性编辑系统是传统视频制作技术,非线性编辑才是新技术;D项,并非任何作品都能以各种出版物的形式出版,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属于不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8出版与经济、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2003年实务真题]
A.经济是出版发展的物质基础
B.科学技术是出版发展的强大动力
C.出版有益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传递信息,促进经济的发展
D.出版能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E.出版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能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ABCD
【解析】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②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其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其次,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最后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推进作用,主要在于发现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并组织、促进其迅速传播和应用,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9关于出版与政治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2005年实务真题]
A.政治环境给出版设定了活动舞台
B.出版能够营造一定的思想氛围,从而形成舆论导向
C.出版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出版与政治的关系等同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D.出版能促进社会生活的整合,使社会生活能比较协调地持续发展
E.出版能深化思想教育,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答案】ABDE
【解析】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出版活动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这是因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给出版活动设定了活动舞台和生存条件。出版活动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舆论、培育思想观念。C项,我国的出版活动是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与经济活动有所区别,故不能将出版与政治的关系等同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10社会发展对出版的决定性影响表现在( )。
A.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B.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C.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D.社会教育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人力资源
E.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答案】ABCE
【解析】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作为出版活动的社会基础,对出版活动发展的方向、规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其影响包括:①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③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动力;④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三、综合题
1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2016年真题]
出版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出版活动健康、规范地开展,还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机构专门组织实施。
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
编辑工作通过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改编,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内容。
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要通过发行活动来完成,它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要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以便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出版活动通过出版物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上,要通过编辑工作来实现。由此可见,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工作。既使远在以雕版印刷作为主要复制方式的秦汉时期,也是如此。
编辑工作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必须在工作中发挥一丝不旬的职业作风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出版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数字出版的编辑人员,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等,而在语言文字能力方面,对他们的要求比对纸质出版物编辑人员的要求有所降低。某些数字出版单位要求自己的编辑人员“不改稿”的做法,值得借鉴。
数字出版技术为出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盲目进行,否则会导致信息资源的枯竭,影响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答:(1)“人力”应改为“精神文化资源、人力”。
(2)“知名度”应改为“资质”。
(3)“、改编”应删除。
(4)“作品中所……”段应前移一段。
(5)“既使”应改为“即使”。
(6)“秦汉时期”应改为“古代(或唐、宋等稍晚的朝代)”。
(7)“一丝不旬”应改为“一丝不苟”。
(8)“也是不可或缺的”应删除。
(9)“有所降低”应改为“仍不应该降低”。
(10)“值得借鉴”应改为“应予以否定”。
(11)“枯竭”应改为“泛滥、污染”。
2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但古代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等。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印刷,有时也兼及编辑。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指出“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出版”这一专业术语。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我国和西方国家关于出版的定义,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公之于众”,出版的定义中都不提及编辑;我国的“出版”定义中则明确包括“编辑”。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可以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出版工作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出版工作者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以下基本方针原则。
第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如果出版工作者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也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出版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就要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艺术、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在审稿中以自己的爱好和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是合理的,但在编辑加工整理中不得对稿件作任何删改。
第三,古为中用、洋为今用。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包括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外国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究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这一方针,使它们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这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第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绝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
第六,坚持质量第一。只有质量高的出版物,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把能否提高出版物质量当作衡量出版工作是否健康发展、检验出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第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出版“走出去”,增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答:(1)“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印刷,有时也兼及编辑”应改为“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印刷,有时候也兼及发行,但有关编辑的内容往往不在其中”。
(2)“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出版’这一专业术语”应改为“这是我国最早(或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中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
注: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编辑序言中两次使用了“出版”这个词。
(3)“西方着重于‘公之于众’,出版的定义中都不提及编辑”应改为“西方的出版定义中有提及编辑的,也有把编辑包含在选择或制作中的”。
(4)“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应改为“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5)“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可以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应改为“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还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
(6)“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文化权利”应改为“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7)“编辑人员在审稿中以自己的爱好和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是合理的,但在编辑加工整理中不得对稿件作任何删改”应改为“编辑人员不能以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也不能在编辑加工整理中随便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好恶删改稿件”。
(8)“古为中用、洋为今用”应改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9)“提倡多元化”应改为“提倡多样化”。
(10)“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多出精品力作”应改为“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自觉地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出精品力作”。
(11)“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应改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融合发展的现代出版业转变”。
3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2010年真题]
出版活动的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而作品则是其前提、中介和结果。作品反映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因为读者(我国出版界习惯上将出版物的消费者统称为“读者”)购买出版物,就是希望其所载有的作品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打算利用出版物的物质载体材料满足物质消费需求。编辑是指以生产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改编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为出版物的复制和发行服务。发行是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读者的活动。复制是根据已编辑好的作品以各种方式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物质形态相同的物件。
出版单位获得作品后生产出版物,有两个生产过程:一个是精神生产过程,即探索创作过程,由出版单位的编辑完成;一个是物质生产过程,即复制过程,一般由出版单位委托复制单位完成。将出版物成品传送给广大读者的过程,既总发行过程,则由出版单位和各种发行单位共同完成。
出版活动全过程的一端联系着作者,另一端联系着读者。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因此编辑离不开作者。同样,作者也离不开编辑,否则其作品难以为社会公众知哓。编辑要成为作者的知音,因为了解作者才能邦助作者创作,懂得作品才能加工作品。读者是出版行业产品的消费者,也是编辑服务的对像。编辑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各种正当须求。
答:(1)“、中介和结果”删除。
(2)“生产作品”改为“生产出版物”。
(3)“改编”改为“加工”或“优化”。
(4)“为出版物的复制和发行服务”改为“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5)“发行是通过……活动。”应调到本段末尾。
(6)“物质形态”改为“内容信息”或“内容”。
(7)“探索创作过程”改为“编辑过程”。
(8)“既总发行过程”改为“即发行过程”。
(9)“知哓”改为“知晓”。
(10)“邦助”改为“帮助”。
(11)“对像”改为“对象”。
(12)“须求”改为“需求”。
4以下文字摘自某篇谈论出版活动的稿件,请你根据自己对出版和出版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审稿,指出其中在科学性、知识性方面存在的错误或缺漏。为便于答题,各句分别重复列于全段文字之后。请在各句下面的空白处具体写明该句中的错误所在或缺漏内容;如某句无错无漏,请在相应空白处写明“无错”,否则将被视为“未能回答”而扣分。[2003年实务真题]
编辑、复制和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前提。出版物的知识内容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形成,这个过程由编辑劳动完成,而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劳动完成,这些劳动共同创造出版物的价值。已经创造的价值,都要转移到出版物产品中,承担这个任务的是发行劳动。只要出版物一进入流通领域,它就实现了价值。
(1)编辑、复制和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前提。
答:编辑、复制和发行应是出版活动的要素,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2)出版物的知识内容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形成,这个过程由编辑劳动完成,而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劳动完成,这些劳动共同创造出版物的价值。
答: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作者的劳动结果就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所以精神生产过程由作者劳动和编辑劳动共同完成,应改为“这个过程由编辑劳动与作者劳动共同完成”。
(3)已经创造的价值,都要转移到出版物产品中,承担这个任务的是发行劳动。
答:精神劳动价值需要转移,复制劳动价值直接凝结在出版物产品中,不需要转移。能够使精神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产品中的劳动,是复制劳动,而不是发行劳动。
(4)只要出版物一进入流通领域,它就实现了价值。
答:出版物进入流通领域并不就能立即实现价值,而必须在销售后(即进入消费领域),才能实现价值。也就是说,出版物产品只有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