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封建社会
一、秦
1兴起(熟悉)
(1)秦人首领非子
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汧水、渭水之间的一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养其马。非子极会养马,便领受王命养马。几年之后,非子将马养得又肥又壮,孝王非常满意,便封赐他几十里地,地名为秦(渭水以西),并号曰“秦嬴”(邑在张家川镇瓦泉村),从此开创了秦人由游牧部落向国家形式逐步过渡的新纪元。
(2)秦襄公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
(3)商鞅“变法”
①战国时期,秦国积贫积弱,屡遭东方诸侯国的轻视。秦孝公继位后,决心变法图强,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秦始皇统一中国及采取的措施(掌握)
(1)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
(2)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3)统一法律;
(4)统一文字,制定小篆;
(5)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6)修“驰道”“直道”,统一车轨;
(7)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8)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在北方修筑长城,在南方开凿兴安运河。
3秦朝简史(熟悉)
(1)从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后,经昭襄王嬴则、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纪年。
(2)秦王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仍以秦王纪年。
(3)秦王嬴政26年(公元前221年)开始,称始皇帝。
(4)秦朝重法,苛政酷刑,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始皇死后,天下大乱,经二世胡亥、子婴,不久亡国。
4秦朝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了解)
(1)吕不韦
①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②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③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2)秦建宫殿及陵墓
①阿房宫
a.阿房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
b.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②骊山陵墓
a.秦始皇的“骊山陵墓”就是秦始皇陵。
b.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
c.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依旧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区内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5秦末农民战争概况(了解)
(1)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用兵,这些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人民苦不堪言。
(2)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3)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项梁和项羽杀死会稽郡太守,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号召楚国遗民起兵反秦,得精兵8000余人。
(4)陈胜吴广起兵后,刘邦亦起兵并攻下沛县,杀死县令,刘邦被推举为沛公。刘邦所领导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千人,并听从于项梁的指挥。
(5)项梁战死后,刘邦趁项羽带兵渡河救赵之机,带兵西进关中并攻破武关,直捣到达灞上(今陕西西安东)。这时,秦王子婴白马素车,向刘邦的起义军投降,秦朝灭亡。
(6)项羽得知刘邦攻破了咸阳之后,遂率兵从巨鹿前往咸阳,杀死了子婴,并火烧秦宫殿,大火三日不绝。随后便是长达4年的项羽与刘邦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二、西汉、新朝
1西汉(掌握)
(1)“楚汉战争”
①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②主要事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了18位诸侯王,其中刘邦受封巴蜀地区,为“汉王”。后来,刘邦为了夺取关中地区,采取谋士张良的计策,一面让樊哙率人“明”修栈道,吸引项羽的军队,另一面积极准备“暗”度陈仓。结果,刘邦成功避开三秦之地的项羽主力军队,夺取关中,开始与项羽逐鹿天下。
(2)“西汉”的建立
①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从汉中起兵占领关中;
②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统一天下;
③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定都长安。
(3)首都“长安”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在此建有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成未央宫,汉自栎阳迁都长安。
(4)“文景之治”
汉初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逐步摆脱了战乱和贫困。经过60年的休养生息,在文帝、景帝时,经济呈现初步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5)汉武帝时期
①汉武帝其人
a.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b.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
②文化政策
a.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域各族、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军事政策
a.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派遣卫青、霍去病三次进击匈奴,击溃匈奴主力,解除了其对汉族农业民族地区的威胁。
(6)“丝绸之路”与张骞
①西汉建国初期,北方面临着匈奴的威胁。匈奴骑兵经常南下侵占土地与人口,与西汉的战争连年不断。
②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大大提升,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武帝决定派使者迁往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③汉中城固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他们一路历经困难,最终到达大月氏。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逐渐密切起来。
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时匈奴势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畅通。他到达乌孙后,由乌孙东返故地。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
⑤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张骞开辟的从玉门关经天山南北路、越过葱岭、到达中亚及更远地方的横贯东西、融通欧亚的通道,成为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
(7)西汉简史
①秦暴政,天下乱。刘邦斩白蛇起义。
②亡秦后,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垓下。
③刘邦定都长安,国号为汉。
④高祖刘邦死后,经惠帝刘盈,刘邦后吕稚专权,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⑤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南定南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⑥武帝后经: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⑦公元8年,篡政,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2新朝(了解)
(1)建立
公元8年,外戚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定都长安。
(2)王莽改制
①概况
王莽篡汉自立后,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②主要内容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此外,他还改变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断恢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③后果
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大多不合实情,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最终导致新朝的灭亡。
三、东晋南北朝
1前秦
(1)351年,氐族首领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政权,北方得到暂时统一。
(2)383年,苻健三侄苻坚夺得帝位,后被东晋军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一带)击溃,前秦统治瓦解。
(3)淝水之战(掌握)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后383年,由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发起,在当时的一系列侵略吞并战役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前秦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
2赫连夏和统万城(熟悉)
(1)赫连夏政权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都统万城(今陕西榆林靖边县),也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最后一个政权。赫连夏政权从赫连勃勃公元407年称天王大单于起,到431年为北魏所灭,仅存在了二十五年。
(2)统万城位于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统万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
四、隋、唐
1隋朝
(1)建立
①581年,杨坚迫使北周静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隋,建都长安(后迁新建的大兴城);
②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①创立三省六部制,强化中央集权;
②废除由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③创立考试取士的科举制度;
④同时,隋文帝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利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灭亡
①605年,隋文帝死,其次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其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隋朝简史
①公元589年,灭亡最后一个南北朝时期的陈国。结束了270多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获得统一。
②隋帝王次序: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
③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581年建立,于618年被唐取而代之。
2唐朝
(1)建立
①617年,关陇军事贵族、太原留守李渊占领隋都大兴城;
②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改“大兴”为“长安”,作为都城。
(2)唐太宗时期
①“玄武门之变”(了解)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由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为其后来登基为帝奠定了基础。
②即位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是为唐太宗。
③政治经济制度
李世民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政治上因袭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和府兵制,发展了科举制度,使唐王朝国力强盛。因此,唐太宗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3)唐玄宗时期
①开元盛世
唐玄宗开元年间,经济高度发展,国势空前强盛,疆域辽阔,教育文化发达,思想观念相对开放,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
②安史之乱(掌握)
a.安史之乱,是发生于公元755年至763年的一场政治叛乱,发起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b.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叛乱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后世很多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c.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发展壮大,为唐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4)陕西得名(掌握)
唐于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
(5)唐朝简史(熟悉)
①唐王李渊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抗炀帝暴政。灭隋后,改国号为唐。
②太宗李世民为唐高祖李渊之次子、在位其间,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③高宗李治,李世民之子,个性懦弱,在位期间皇后武则天专政。
④经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⑤后经中宗李显(二次继位,复唐国号)、殇帝李重茂、睿宗李旦(二次继位)、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柷。